夏小維 朱 葉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青少年群體“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環節。為了幫助青少年提高思政水平,提升學校思政教育的質量,黨中央提出“課程思政”這一新理念。2020年6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安秀梅 2018)。在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構建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混合式立體化教學模式,可以使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教與學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能夠有效解決目前在大學生中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癥,讓學生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中西文化之美,做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而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安秀梅 2018)。
課程思政即將思政教育與相關課程相融合,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此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在大學教育層面,由于大學思政課時有限,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在社會層面,五四運動之后,西方文化被大量引入國內,使得年輕一代更多地接觸到別國文化而被其吸引,而我國文化的精髓沒有得到更多宣傳,年輕一代往往缺乏辨別的智慧,不能正確看待文化之間的差異,體會中華文化之美。以高職英語為例,高職英語教學在教材選擇上缺乏本土化的內容,傳統課堂可能重西方文化的普及和宣揚,輕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繼承,造成部分大學生的本土文化“失語癥”。同時,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還存在形式化的傾向,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缺乏實踐教學和線上教學的形式,在教學中容易出現“兩張皮”現象,思政教學效果亟須改善。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理論基礎來自“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Rousseau)認為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是促進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發展。語言教育作為教育環節中的重要部分,需要注意學生的全面培養和發展,尤其是仁愛思想、創新思維和家國情懷等優秀觀念的樹立。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習過程形象化、學習資料多樣化,有助于構建多模態和泛在化學習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思政教學的水平(于紅、王建勛,等 2009)。
高職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具備學生人數多,課程授課時間長,課程學分高,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等特點。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不僅可以擴展思政教育的涵蓋面,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家國情懷和開闊國際視野。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建設打通了學生課上與課前、課后的學習通道,教師完全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立體化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中西文化,理解中西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擴展國際視野,培養家國情懷,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教學模式是教育思想和教學規律的反映,是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等融為一體的綜合體系。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立體化教學模式構建依托移動互聯網設備,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形成線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線上網絡教學融為一體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綜合教學體系,使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宏觀上符合當前《綱要》的要求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微觀上反映了英語學科的人文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特點。
作為一個立體的運行系統,該模式借助信息化技術和現代傳媒工具綜合學科資源,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深入挖掘高職英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得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呈現教學方法多樣化、學習方式多模態化、教育過程生動化的特征,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克服教學的時空限制,有效提高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質量,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楊玉珍 2021)。
課前學習和準備任務。要求學生在MOOC上進行微課的預習,在思政資源庫中進行相關資料的延展閱讀,在課前充分學習相關文化理念,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礎上對提出的項目任務進行分析,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思考和討論,應用所學的相關知識、理論、技能分工合作,準備課堂上以口頭和PPT展示的方式進行任務匯報,包括陳述觀點、闡釋理由、解決問題。
課中展示和評價任務。讓學生對所布置的項目任務進行匯報,結合他們匯報的結果,采取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教師分析單元文章中出現的思政高頻詞匯,幫助學生掌握該類詞匯的運用方法,并將中西方不同的觀點和做法進行全面的比較分析,找到各自的特點,特別是中國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點,幫助學生重新認識中華文化,以便讓其更好地傳承文化,樹立核心價值觀,發展和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
課后應用和實踐任務。在語言運用上可以采用對比翻譯、寫作等形式鞏固所學內容。在課外第二課堂開展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活動內容,如演講、辯論和話本劇等活動,寓教于樂,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家國情懷,提高思政水平。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如利用批改網批改學生提交的作文,利用QQ直播上演話本劇,利用釘釘平臺進行演講比賽等,積極探索多樣的活動形式。同時,教師應將課程思政教學與社會“服務學習”相結合,改變學用脫節的教學現象。實踐主題須著眼于學生關心的問題,形式上可以采用志愿服務等方式,內容上結合所教、所學,幫助學生進行再思考、再討論,使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便運用所學更好地服務社會,更多地幫助青年群體進行社會建設。
在線課程建設是該模式建設的重要前提。高職教師可以通過集體備課,挖掘每個單元富含課程思政的主題和語言內容,進行在線課程建設。在微課建設中基于每個單元的思政點,教師創建包括文本、PPT、音頻及視頻等在內的思政資源庫,供學生拓展學習使用。在主題的選擇上,要從大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不但要講解西方文化的觀念,而且還要將相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與之對比,在比較中幫助他們辯證地認識不同的文化,理解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點,以期達到“美美與共”的效果。在任務的選擇和布置上要注意創新,選擇的內容要能引起學生的“頭腦風暴”,讓他們在思考問題、辯論問題中增強思辨能力。
同時,理論聯系實際,將所教授的內容與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充分理解所教內容,用所學、所思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問題,最終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以揚州市職業大學公共英語A層所用的教材——外研社《知行英語》第一冊、第二冊為例,教師可以將每個單元的思政知識點進行梳理,加以比較,列表如下:

教材思政點梳理表
教學思政素材的選擇是教學中的難點。針對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在線思政課堂建設,必須建立素材庫和思政語料庫,方便教師、學生引用學習,最大化共享優質資源,提高教師備課、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進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1)結合課本。思政素材的選擇和挖掘必須結合課本中的單元主題、語言知識、文化觀念進行,而不能脫離課本天馬行空,這樣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容易出現語言和思政“兩張皮”的現象。(2)去粗存精。在思政素材的選擇上要結合單元主題選擇有代表性的素材,如傳統文化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新理念等,增強思政教育的有效性。(3)聯系時事。素材選擇應該與時事緊密相連,與大學生關心的問題緊密相連,做到與時俱進。
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存在不足,思政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楊玉珍 2021)。教師如何適應新的教學要求,需要進行怎樣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學習,也是思政教學的難點。首先,可以開展思政教培活動。學校可以組織線上和線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類培訓項目,由領導帶頭走進課堂講思政,由教師團隊進行多樣化研討思政。其次,打造思政專業團隊。針對不同的學校和學生,如本科類、高職類、中職類,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同時,還可以與思政教育團隊的教師進行跨學科合作,互相學習,定期交流,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以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最后,加強思政教學研究。在教科研項目中積極支持對思政專題項目研究的選題,讓一線教師可以做到教研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提高思政教學的水平,提高對思政教學的研究能力和興趣。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通過在高職英語教學各環節和全過程貫穿思政教育,有效解決了目前在大學生中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癥,提高了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教育效果,為建設高校思政大格局提供了比較可行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