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煙花三月的吳中大地,分外妖嬈。目之所及,湖水漣漪,綠樹新芽,繁花似錦,陣陣清風吹過,讓人心曠神怡。種類繁多的苗木,在吳中“綠色銀行”苗木基地落腳,更從這里啟程。
綠色銀行“創始”記
近年來,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如軌道交通建設、高架道路建設等,占用城市綠化大量增加,大批苗木需要遷移,公共綠化建設陷入苗木沒有地方遷移存放的困局。數據顯示,僅2019年1至5月,吳中區級道路綠化涉及遷移喬灌木2000余株。為緩解吳中區區內苗木遷移難題,盤活綠化苗木資產,有效節約政府財政資金,2019年吳中區住建局建立了吳中區“綠色銀行”。
“綠色銀行”的操作使用也很簡單方便。城市基礎建設占用綠化用地的苗木,統一登記到“綠色銀行”線上平臺中,經過篩選后,符合使用條件的遷移苗木直接發布到平臺上,其他政府財政投資的綠化項目一旦有需要,可以通過“綠色銀行”平臺登記,匹配成功后可無償使用,達到“即存即用”的效果。需要遷移的苗木不單可以在此“存款”,儲存在“銀行”里進行養護“增值”,還可以根據需求隨時“放款”,將養護的苗木再次利用到政府投資的綠化項目上。
“綠色銀行”里,烏桕、紫薇、樸樹、櫸樹、香樟、玉蘭、女貞、銀杏、垂柳、雪松、桂花、紅楓、枇杷、青楓、海棠、櫻花、金枝國槐以及紅葉李等等樹種,都是城市綠化青睞的樹種。據介紹,目前甪直基地60畝土地上共有1655棵苗木“待嫁”,郭巷基地100畝土地上則有2873棵苗木等待“相親”匹配。
苗木“相親”記
苗木俏,春意濃。位于尹新路的吳中區特殊教育學校,去年從吳中“綠色銀行”里相中移栽來的紅花玉蘭、香樟和垂絲海棠等多種植物,在春日里顯得生機勃勃。
東環快速路南延二期(吳中區段)工程, 115株從“綠色銀行”平臺相中移植來的綠樹苗木,也正在煥發生機。
早前“綠色銀行”剛成立不久,就有紅楓、櫻花、紫薇、海棠等數百株各類喬灌木被太湖邊的園博園相中,運用在園博園各個改造項目上,園內戶外綠地、屋頂、酒店等場所,都經過這些花卉植物的裝飾,風景更加亮麗。
此外,還有230省道胥口段綠化改造,吳中區水務局運河沿線綠化提升等項目也都相中了“綠色銀行”的儲備苗木并申請使用成功。
據介紹,自 “綠色銀行”建立以來,苗木遷移和調配制度良性運轉,“綠色銀行”試點甪直基地共遷入4600余株喬灌木,成功將3500余株喬灌木調配運用在學校、道路、鄉村等綠化項目上,苗木再利用率達75%以上,節約政府財政資金300余萬元,節省土地資源80余畝。
苗木管理“花式”探索記
隨著城市建設、更新的加快,需要移植遷移的苗木逐年增多,在綠色銀行運行過程中,在“遷得進來,用得出去”方面,吳中區采取了一些新舉措。
據介紹,“遷得進來”方面,在綠色銀行運行過程中,一是建立“綠色虛擬銀行”制度。即是在“綠色銀行”運行過程中,前期介入項目,將近期有遷移意向的項目上的苗木計入“臨時”苗木庫,在遷移意向階段即進行苗木的調配再利用,一次遷移到位。二是建立“綠色銀行”臨時基地。即是對苗木不再“一遷了之”,部分需要回遷復綠項目以及近期有再利用意向的苗木,就近尋找閑置土地臨時安置,作為“綠色銀行”臨時基地。
而在“用得出去”方面,一是政府投資項目“應用盡用”。吳中區“綠色銀行”在項目前期即行介入,項目施工主體到“綠色銀行”苗木庫進行比對選苗,優先使用在庫苗木,做到在庫苗木“應用盡用”,提高苗木的再利用率;二是提高苗木的遷移、養護要求。在苗木遷移階段就考慮后期的再利用,通過提高苗木遷移時的修剪、養護要求保證在庫苗木樹形優美、存活率高,提高苗木的再利用率。
據介紹,相關部門按照“應保盡保、應留盡留、能移不伐”原則,在吳中區區級“綠色銀行”的基礎上,探索謀劃建立鄉鎮“綠色銀行”基地,建成“綠色銀行總行--分行”體系,同時完善苗木的遷移、調配制度,使苗木在全區及板塊間統籌流轉,構成完整的“綠色銀行”網絡。與此同時,推行“綠色虛擬銀行”。吳中全區各級財政投資項目在苗木遷移前進行全方位的匹配,擴大“綠色虛擬銀行”的苗木庫,在項目移入、移出及時間相匹配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遷移成本,節省財政支出。并在遷移過程中建立遷移審批、苗木再利用工作閉環。在城市樹木遷移階段,將吳中全區建設、改造等項目中涉及的行政審批遷移苗木均第一時間公布在“綠色銀行”苗木庫中,各級財政投資的項目涉及使用苗木的,在方案設計階段即可第一時間選擇適宜的苗木或者根據苗木庫中的苗木調整相關設計,嘗試做到“有苗即用、應用盡用”,構建苗木遷移審批、再利用的工作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