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傳山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國企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增強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求,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要求。近日,國務院國資委《關于進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指出,切實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作用,強化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職能,高度重視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統領地位,優化董事會知識結構,提升董事會依法決策水平,將合法合規性審查和重大風險評估作為重大決策事項必經前置程序。在企業合規管理參與公司治理新形勢下,如何理解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發揮合規管理在企業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管理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合規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制定合規政策,按照外部法規的要求統一制定并持續修改內部規范,監督內部規范的執行,以實現增強內部控制,對違規行為進行持續監測、識別、預警,防范、控制、化解合規風險的一整套管理活動和機制。隨著合規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企業迫切需要提升合規風險導向的底層思維,明確經營風險偏好的基礎上對業務過程中的法律合規風險進行實時地監控和防范。以風險為導向的合規管理體系,以風險識別為基礎,以合規管理為工具,推動風險治理前移,推進合規規則與具體業務的深度融合,形成契合業務實際的合規管理體系。ISO?37301《合規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關于企業治理機構和最高管理層的要求指出,企業治理結構和最高管理層應確保在組織內分配和溝通相關角色的職責和權限,治理機構應確保最高管理層根據合規目標的實現情況進行衡量,對最高管理層運行合規管理體系的情況進行監督,最高管理層應為建立、開發、實施、評價、維護和改進合規管理體系,分配足夠和適當的資源,確保戰略和運營目標與合規義務之間的一致性以及合規績效與人員績效考核相結合。
作為公司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合規管理體系可以發揮防控公司風險的作用。企業通常會面臨戰略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法律風險。戰略風險是指企業在發展戰略方向和業務類型選擇方面出現了危機,面臨著可能的失誤和損失。經營風險是指公司在投資回報、盈利可持續性和市場占有規模等方面出現了危險,致使公司存在現實的或潛在的投資無法得到回報的風險。財務風險是指公司在財務管理方面因為存在著貪污、瀆職、無序、效率低下等問題而可能出現的經濟損失。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因為存在違法違規問題而面臨著可能遭受處罰、陷入訴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等方面的損失。四大風險的存在,是企業進行有效治理的需要重點關注的四個主要方面,其中,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為化解企業的戰略風險,負責制定和實施企業的戰略管理;高級管理層負責減少企業的經營風險,負責推行企業的經營管理;財務部門直接負責減少企業的財務風險,負責企業的財務管理;法律事務部分則負責化解企業的法律風險,推行一整套法律風險防控管理工作。
《中央企業合規管理指引(試行)》指出,合規風險,是指中央企業及其員工因不合規行為,引發法律責任、受到相關處罰、造成經濟或聲譽損失以及其他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企業之所以要建立合規管理體系,確保合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首要的考慮就是盡量減少這種可能給企業帶來災難性后果的合規風險。一個企業一旦面臨合規風險,就有受到這種行政處罰、刑事責任追究或者國際制裁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足以使企業失去參與特許經營、上市、參與招投標等市場準入資格,甚至被吊銷營業執照,從而承受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幾乎所有企業都將合規風險的防控從一般的法律風險防控中獨立出來,將其視為最重大的法律風險。企業之所以要致力于建立日常性的合規管理體系,主要的考慮就是預防這種危及企業生存的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防止企業面臨滅頂之災。
合規是公司治理的前提和基礎,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主體包括黨委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各治理主體要樹立合規思維,按照市場規律實施,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第一,黨委會。黨委會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促實施”的作用,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發揮好黨組織在國企改革發展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正確處理黨委會、董事會及其他治理主體的關系,以董事會建設為重點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推動科學立規、嚴格執規、自覺守規、嚴懲違規;研究合規管理負責人人選、合規管理(牽頭)部門設置;對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的合規經營管理情況進行監督;對合規管理的重大事項研究提出意見;按照權限研究或決定對有關違規人員的處理事項。
第二,董事會。董事會批準公司的合規管理戰略規劃,監督合規政策的有效實施,審議批準合規基本制度以及合規管理報告,對公司合規管理的有效性作出評價,使公司經營管理中的合規缺陷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授權董事會下設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或專門設立的合規管理委員會對公司合規管理進行日常監督,任命合規團隊并授予必要的權力、支持和資源,確保最高管理層的崗位職責中包括合規責任,確保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堅持合規承諾,適當處理不合規和不合規行為。
第三,監事會。作為公司內部的監督機構,監事會的角色定位就是防止董事會、管理層濫用職權,損害公司和股東利益。監事會的合規管理職能,就是監督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合規管理職責的履行情況,監督董事會的決策與流程是否合規,對引發重大合規風險負有主要責任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建議,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針對公司合規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問題進行及時糾正等。
第四,經理層。作為公司經營管理的執行者,經理層應全面推進公司合規管理,有效管控合規風險,對公司違規或員工違規給股東造成損失應承擔具體的管理責任。經理層要牽頭建立健全合規管理架構,批準合規管理計劃,制定書面的合規政策,并根據合規風險管理狀況以及法律、規則和準則的變化情況適時修訂合規政策,明確合規管理流程,確保合規要求融入業務領域,發現違規事件時及時采取適當的糾正措施,并追究違規責任人的相應責任等。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合規要求體現在體系布局的系統化、制度結構的科學化、機制運行的有效化三個方面。
體系布局的系統化強調各制度之間的結構性、協調性和制衡性?!案魉酒渎殻髫撈湄煛斌w現了治理體系的結構性。公司治理體系中黨委會、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各個制度的職能不同,且處于不同層級,只有明確了公司治理體系的結構,明確各個制度所處的層級,才能明確各自的職能。“協調運轉”體現了治理體系的協調性。我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體系具有多治理主體的特點,各項制度之間難免會存在職能重合或沖突的可能,對各項職能進行協調,使其相互配合,既能有效避免任務重復的低效行為,也能提高各項職能的執行質效。“有效制衡”體現了治理體系的制衡性。制衡強調各項權力間的相互制約,有利于緩解圍繞國有企業經理人而產生的代理問題。通過機制設計,使得各項權力之間進行相互制衡和約束。
制度結構的科學化要求每一個具體制度內部的結構要做到科學合理。董事會受國有企業股東委托,對企業重大戰略進行決策并對經理層進行監督。合理的董事會人員結構有利于其代表股東利益,從而緩解國家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實踐中,監事會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均較弱,監事會大部分成員都是兼職,監事會的監督難以做到公正客觀和有力有效,不利于緩解國有企業經理人與國家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沖突。結構合規的要求就是要改革董事會和監事制度結構,使每一個具體制度內部的結構做到科學合理,有助于其職能的更好發揮。
機制運行的有效化旨在將各項職權和流程細節化,確保制度執行時不出錯、不出格。精準細化黨委會在“討論前置”時的議事流程,在會前準備、會中決策和會后實施等環節將制度規范化、具體化、日?;?,決策時,既要參考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還應密切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因企制宜。細化董事會職權可以讓董事會相對自主地進行重大事項的決策、少受或者不受政府干預,有助于董事會充分發揮決策作用,保證決策科學性;而規范董事會運行流程則能保障董事會集體決策的施行,降低重大決策失誤的可能性。提高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細化監事會工作細則,保證監事會根據董事履職情況來對董事表現進行評價,同時要設計科學合理的監事業績評價制度。
公司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合規路徑。體系布局系統化需要統籌布局、協調推進,制度結構科學化需要優化結構、科學調整,機制運行有效化需要落實職權、規范運作。
統籌布局,協調推進。明確整個治理體系的結構,明確黨委會在公司治理體系中的位置,考慮到黨委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的作用,其監督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在公司貫徹執行,同時參與公司重大問題決策,支持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依法行使職權。因此,黨委會應該位于董事會和監事會之上。明確各項制度的權責邊界。通過明確界定黨委會、董事會(尤其是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權責邊界和具體職能,來盡量降低職能交叉和重復決策的可能性,同時建立常態溝通機制,來強化各自的監督職能,高效互助發展。明確并強化監督機制。在雙向進人、交叉任職的領導機制下,需要集合黨委、監事會、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紀檢監察以及巡視等多種監督力量,建立監督聯席監管工作模式,以此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的監督機制。
優化結構,科學調整。優化董事會結構,降低董事會與經理層的重疊度,實現監督層與經營層的分離,避免監督和激勵的失效,完善外部董事制度,董事會要逐步實現外大于內,實現對內部董事的有效制約。優化監事會結構。提高監事會中專職監事和外部監事的比例,以保證監督體制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落實職權、規范運作。明確黨委會在“前置討論”中進行決策時考量的是決策的政治影響,遵循“審慎”原則,把好政治關、方向關、紀律關和規則關。對黨委會的會前、會中、會后的程序也應不斷探尋最優化方案。落實董事會職權,規范董事會運作。落實董事會對經理層的選聘、考核、定薪權,落實其在戰略管理、重大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決定權,真正形成經營層向董事會負責的治理機制。健全監事會運作機制。明確規定公司董事長和監事長在地位上的平等性,規范專職監事的工作流程,對在監事會的運作過程中所發生的“不當干預”和“正當制止”作出更準確清晰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