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益陽彈詞是中國傳統曲藝藝術的文化瑰寶,更是湖南民族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曲藝藝術。在其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沉淀,在幾代人的堅守下,其音樂風格、特點深受百姓喜歡。而對于益陽彈詞的傳承以及人才培養一直都困擾著彈詞藝人,也一直束縛其更好的發展。因而,必須研究更加符合新時代發展的益陽彈詞發展傳承的新思路與路線,促進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順應時代的潮流。
關鍵詞:益陽彈詞;文化傳承;人才培養
本文章主要用于益陽市社科課題《文化產業視野下益陽彈詞的現狀和發展研究》2021YS128的結題。
牟華,湖南城市學院藝術學院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聲樂教學以及民族音樂。
益陽彈詞是湖南省傳統曲藝藝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戲曲形式,其通過一人懷抱月琴進行演唱,后有漁鼓伴奏,人稱“漁鼓月琴”或“道情”,琴聲優雅動聽,唱詞生動感人。其文詞由書頭、道白、唱詞、尾聲四部分組成。其靈活運用益陽當地的口頭語,并積極提高月琴伴奏彈法,逐漸形成而來的具有濃厚益陽本土風味的曲藝形式,歷有"益陽弦子長沙腔"的說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藝術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并進一步弱化其表演形態和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其演唱者寥寥無幾,至今的第八代也僅不到20人。從而,新時代背景下益陽彈詞的文化傳承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也就成為傳統藝術文化研究者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如何從新時代背景出發,利用高校這一專業的平臺,在專業理論研究工作者和實踐表演藝術者的努力下,尋求傳統民間藝術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一、益陽彈詞發展現狀
益陽彈詞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自1397年(明洪武三十)開始,朱元璋曾頒行過《圣喻太喻》,令每村選出一名60歲以上的耄耋老人“手持木棒,搭臺勸善,且行且擊,已警民眾”,即所謂的“講圣喻”。此時彈詞還僅處于說的階段,直到清代中期,彈詞藝人開始采用漁鼓這一古老的樂器為伴奏樂器,逐步進入又說又唱的初步發展階段。后至于嘉慶十五年,彈詞藝人又加以月琴這一彈撥樂器伴奏,更加豐富了彈詞音樂的音樂形式。至此益陽彈詞的演唱形式大致形成了“懷抱月琴,口吐圣賢之說”的曲藝風格。
1926年,益陽彈詞藝人王典山等發起成立“湘子會”登臺獻藝,參加的藝人遍及益陽市區。藝人們以悠揚的絲弦和字字入扣的唱腔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歡,并涌現出了李青云、譚水利等一批名老彈詞藝人。進入二十一世紀,因為諸多歷史原因與彈詞藝人年齡相繼老化,益陽彈詞瀕臨后繼無人的境地,至今已發展成第八代。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第五代彈詞藝人——張世安。
2006年益陽市將益陽彈詞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建設項目,積極組織國內著名的曲藝專家、彈詞老藝人對益陽彈詞進行收集、整理,對傳統曲目進行搶救和挖掘,并積極創編新曲,整理出版發行了益陽彈詞的戲曲曲本,改變了益陽彈詞歷史上只有文本沒有曲本的發展現狀。2009年,當益陽彈詞欲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重病在身的第四代彈詞傳承人譚水力、省曲藝家協會和區文化局的領導,都不約而同想到了張世安。
張世安從小受彈詞文化的熏陶,先后參加過“文藝輕騎隊”和“財貿文工團”,舞臺上的“聲、臺、形、表”非常突出。其并非專業的彈詞科班出身,為傳承益陽彈詞,他第四代傳人譚水利的精彩彈詞段子錄下,反復播放研究其咬字歸韻和彈撥技巧,并將京劇月琴演奏中的滾、滑、搓等技法融入彈詞中。這些創新既渲染了彈奏氣氛,又增強了演唱效果,留住了老觀眾,也吸引了年輕人。2010年益陽彈詞申省非遺成功,這中間包含了幾代彈詞藝人的付出與血淚。
如今為了讓彈詞得以繼續傳承,張世安選擇四位弟子,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分別學習彈詞的演奏方法,他們期待著能用更好的作品影響更多年輕人,一起感受益陽彈詞的文化魅力。但是時至今日,益陽彈詞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自張先生病后,舞臺上也鮮有益陽彈詞的出現。表演的段子也都是多年前張先生創作的老作品,近年來,幾乎沒有新的原創作品產生,而益陽彈詞表演人才流失更為嚴重。
湖南城市學院作為益陽市唯一的高校,應該肩負起這樣的責任,利用高校的平臺以及師資,更好的為民族民間藝術搭建發展的橋梁,進一步推廣傳統民間音樂藝術。
二、益陽彈詞傳承發展及人才培養的困境
(一)傳承困境
益陽彈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特定方式產生的,在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中一直是具有獨特意義的。但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更迭,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已不再順應時代的潮流,以益陽彈詞為代表的傳統藝術更是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
1.資源流失
隨著我國文化生態的變遷,彈詞藝術經過幾百年的流傳,已經與各地音樂文化很好的進行了融合,并有了自己獨特的地域性的發展。發展較好的有揚州彈詞、蘇州彈詞等,他們都將自己的音樂藝術很好的進行了推廣和傳播,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不僅有非常多的文字、曲譜資料,還有非常多的珍貴錄像和音頻。并建設有專門的彈詞藝術博物館或音樂館,有專人進行整理和搜集。
而作為益陽本土的益陽彈詞,盡管有其音樂的個性特點,并且在彈詞藝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但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不重視,導致數百年來沒有專人收集、整理和保存,使得在近代文化變遷中,大量的益陽彈詞唱本、曲譜、音樂等在無人傳唱的過程中逐漸消失,這就直接導致音樂資源的短缺和消逝。
2.傳承者后繼無人
益陽彈詞早期口耳相傳的形式也一直遵循古老的師徒傳承模式,并無過多的文字記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彈詞藝術的傳播,該模式在以往的傳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如今,新時代的發展、外來音樂的侵襲,年輕人對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并沒有興趣。古時候一門手藝可以作為吃飯活命的資本,而如今,并不能直接給年輕人帶來非常豐厚的回報,這也直接導致了在老藝人相繼離世之后,益陽彈詞藝術無人繼承、青黃不接,至今仍然只發展到第八代傳人,可謂遺憾。
3.商業經濟的影響
如今的社會是商業經濟橫行的社會,通俗音樂、外來音樂、歐美音樂的泛濫,大量的商業歌曲充斥著整個音樂市場,所經之處到處播放著年輕人喜愛的流行音樂,益陽彈詞也逐漸的走向了市場邊緣化。傳統音樂因其特殊性,并沒有更好的與流行音樂進行良性的發展融合,直接導致這門藝術無法更好的走進大眾的視野。
4.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今時代是一個爭名逐利的時代,社會上充斥著利益的需求,而對于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卻不屑一顧。我們非常多的傳統藝術在經歷過舊時代的社會動蕩和新時代的漠不關心之后,其發展的道路舉步維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大力倡導傳統藝術的發展。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熱潮之后,很多藝術都找到了新生,可益陽彈詞卻沒有找到其適合的發展道路,仍然在時代中沒落。
這些問題的提出,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在針對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式,那就是—利用高校搭建彈詞藝術人才培養的平臺。
(二)高校彈詞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的困境
經過對其他傳統藝術發展模式的研究分析后發現,傳統藝術的融合發展一定離不開專業的音樂傳承模式,而高校的介入,可以非常高效的對傳統音樂進行推廣、傳播,甚至發展和創新。而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音樂人才,也就是將技術和理論應用到舞臺上的人才,就是我們作為專業音樂教育者永遠的追求。但是就益陽彈詞而言,其在應用型、復合型音樂人才的發展和培養上,仍然存在著非常多的棘手的問題,并一次次陷入了困境。
1.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地方高校應該主要針對地方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作為益陽唯一的一所高效,我們開設了一個學期的《湖湘傳統音樂》課程,本課程以民歌為主,設計益陽彈詞的僅僅兩課時,根本談不上人才的培養。學生對這門藝術的接觸少,學習的興趣低,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2.人才轉換率低
我校音樂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真正從事音樂工作的人才非常少。究其原因,盡管有工作就業的壓力、薪資待遇的不滿以及工作環境等外部因素,但究其根本是學校對于應用型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質量的問題。我們應該轉換思路,對益陽彈詞人才的培養更加精細化,有準確的定位。
3.應用能力培養欠缺
在實際的傳統音樂教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教學手段仍然是理論知識的疊加教育。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理論知識的教育的低成本投入,而實踐應用教育則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金錢、精力、人力、物力等。這其實也是實踐應用教育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但也直接導致音樂專業學生學習的紙上談兵,不經過實踐檢驗的藝術,絕對不會成為大眾喜愛的藝術。
4.政策扶持以及政府支持缺乏
蘇州彈詞、揚州彈詞之所以能在我國彈詞藝術中脫穎而出,跟政府的支持以及大量的政策扶持也有一定的關系。以政府作為主導,有政策作為專業發展的導向,益陽彈詞藝術也不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棄兒。自解放以來,益陽彈詞的發展屢屢受阻,直至2006年才被列入益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資金投入太低,傳承者也就看不到益陽彈詞藝術的未來和前景。
三、益陽彈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策略
1.深化改革課程設置
在課程教學改革中,可以將益陽彈詞作為試點,圍繞益陽彈詞展開,專門設置《益陽彈詞》課程的教學。課程可以在大一以《傳統音樂》為名義設置,作為其下屬的教學內容,《益陽彈詞》可以進行為期一學期的教學任務。在大二選修的時候可以開設地方音樂專業的選修,而益陽彈詞可以跟我們的聲樂、舞蹈、器樂一樣,作為專業選修,進一步籠絡人才進行培養和發展。提高課程教學模式
《益陽彈詞》課程的教學應該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并采用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聘請當地著名的彈詞傳承人進行實踐的教學,將民間音樂引進到大學課堂,進一步深入的對益陽彈詞進行學習、交流和教學活動。同時可以采用校內課堂和校外課堂相結合的模式,讓學生經常深入到群眾中進行表演,讓廣大人民逐漸的喜愛這一門優秀的地方民間藝術。
2.加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打開發展新局面
近年來,益陽的清溪劇院、益陽大劇院、益陽花鼓劇團等文化藝術部門開始開設自己的藝術公司,并且積極的推動益陽本地的音樂藝術,而他們的藝術發展最缺乏的就是表演人才。但是,我們作為專業的音樂人才培養基地,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我們缺的就是舞臺實踐的機會。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更加應該加強校企合作、互助共贏,以己之補他人之短,更好的發展益陽彈詞藝術。
3.建立“益陽彈詞”人才培養及傳承基地
基地的建設可以更有利于益陽彈詞的人才培養建設和發展,這一群人就有了自己專門的工作場所,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齊心合力發展彈詞藝術。同時,開展益陽彈詞的搜集、整理、挖掘和搶救工作,積極的投入到彈詞藝術的發展工作中。基地以益陽彈詞傳承人為主、高校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不斷的發展和壯大益陽彈詞的隊伍,為益陽彈詞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后備力量。
4.利用網絡平臺,發展和推廣
現如今,自媒體已經將傳統媒體遠遠拋之身后,它具有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以及自由性。抖音、快手、微視、公眾號等各種自媒體app應運而生,非常多的老百姓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手機中幾乎都會有這些app存在的身影。在自媒體的推動下,益陽彈詞照樣可以形成規模化、企業化、形象化、規模化的發展。
5.打造益陽彈詞的“明星效應”
眾多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榜樣、英雄和開拓者,一門優秀的藝術肯定會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曲目或者其他相關的藝術屬性,益陽彈詞的發展也離不開這種“明星效應”。我們可以將“益陽彈詞”打造成益陽文化旅游的名片,比如:開設彈詞茶館或者俱樂部,定時進行演出。同時,創新發展,創作非常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曲目,在各大平臺進行推送、包裝,并推出自己的彈詞明星。在巨大的經濟效應下,益陽彈詞的發展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6.融合——創新——發展
在如今音樂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益陽彈詞應該朝著多元化、多樣化發展。大膽的融合潮流藝術,創新益陽彈詞的演唱以及音樂形式,在其音樂核心之外不斷的增加多種音樂元素,不斷的嘗試各種新的藝術發展形式。這樣才能更好的貼近人民的生活本質,才能抓住人們精神所缺失之處進行更好的補充,真正的讓益陽彈詞藝術走進人們的心底,走進大眾的生活,讓藝術返璞歸真。
總之,傳統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是藝術的發展最終取決于人的思想和努力。作為高校,更加有這個責任和義務承擔起民族民間藝術的搶救和發展,以自身的學識來豐富藝術形式、研究藝術特點、分析藝術形態、創造藝術價值。傳統的藝術固然經久不衰,但是創新性的融合發展更能使其在新時代良性的發展、被人喜愛。藝術的呈現,最終是在舞臺上,經過不斷的課堂教學以及舞臺實踐,在大眾的檢驗中不斷改進,益陽彈詞也會得到更加專業的發展,他的的明天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