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曲是對中國傳統戲劇的專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之一。歷史悠久,劇目繁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革,某些地方劇種處境堪憂,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思維的介入又和戲曲傳統傳播相悖,基于這樣的現狀,寄希望于復興傳統戲曲的初衷,在分析傳統戲曲特征的基礎之上,對中國傳統戲曲的數字化傳播提出設想。在分析總體戲曲的基礎上,以晉劇的個例進行差異化論述。
關鍵詞:傳統戲曲;發展過程;困境;現狀;預測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京劇被稱之為國粹,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與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又雜糅接收了昆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式。同樣,京劇也是受眾最為廣泛的劇種,然而分眾細化的特點在京劇中并沒有改變,京劇在不同的形成時期都產生了各異的派別,每派風格各異。在京劇形成時期,有徽派、漢派、京派,以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為代表。京劇繁榮時期又有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三位老生名家各成一派。到了京劇鼎盛時期,群芳競艷,“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三大賢”“四小名旦”流派紛呈,將京劇藝術推向高峰。
在傳統的思維方式中,提到戲曲,腦中立馬浮現的是京劇的程式。其實中國戲曲的種類繁多,截至2015年的統計,我國有348個劇種,廣為熟知的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劇種繁多看似興旺,實則相當于對受眾的分眾細化要求就更高了。戲曲本身就要求觀眾有一定的鑒賞基礎,戲曲觀眾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相較其他舞臺藝術是最高的。同時,戲曲觀眾的“叫好”,不僅僅是互動,更是一門學問,第一次進入劇場看戲曲的觀眾斷不會輕易叫好。而恰到好處的叫好,不僅能調動演員的情緒和表演欲,也不會破壞整體節奏,甚至帶動節奏形成良性互動。
戲曲數字化現狀
用戲曲的數字化傳播并非代替傳統的戲曲舞臺化傳播,是一種搶救性的有益補充,讓人民群眾和年輕受眾更好更快捷地了解傳統文化,共享文化資源。雖然戲曲面臨的狀況比較嚴峻,但戲曲元素在其他藝術形式中的運用,群眾一直是喜聞樂見的。例如王力宏的《花田錯》模板是一出京劇的傳統劇目,《在梅邊》也是借鑒了諸多戲曲元素。張藝謀很多電影的音效也是出自傳統戲曲。目前有很多app和公眾號就是普及戲曲的,縱使很多app被戲曲專業人士所詬病,但從傳播戲曲弘揚戲曲角度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比如,戲曲大全,普及戲曲知識;移動劇院,播出國家級院團劇目。酷狗平臺專門設有“戲曲專區”,涵蓋了10多種地方戲曲。值得一提的是,中數集團建立中國戲曲影像庫,“像音像”的普及和推廣,把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為后人傳承一批經典、留下一批精品、積累一批家底,也為戲劇藝術的教學與研究、學習與傳承提供依據和參照,作為一個戲曲藝術的展示平臺,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的普及和提高一直是他們的宗旨。
戲曲數字化的傳播
“像音像”用聲畫記錄經典戲曲作品,和舞臺藝術不同的是,既要考慮作品的完整性還要兼顧影像的特殊性。現場除了導演還有戲曲表演藝術家親自坐鎮,為了最大化的還原傳統藝術,后期在不影響劇目表達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剪輯點,鏡頭的使用等問題。有幾個問題不容忽視:一、戲曲后期的剪切點,有聲音元素的影像都必須考慮節奏的變化,強拍點通常是剪切點。二、戲曲講究程式性。有許多標志化的動作程式是票友們的最愛。比如,起霸、走邊、趟馬等。起霸中具有表意成分的動作是“提甲” “抬腿” “跨馬” “理袖” ,“整冠”、“緊甲”。裝飾性的舞蹈動作有云手、按掌、托掌、運靠、抖旗等,技巧性的動作有跨腿、踢腿、控腿、翻身、涮腰等。演員在進行起霸表演的時候,遇到標準性的動作,很多編導采用小景別鏡頭,在特別動作時用到特寫,但其實保持動作的完整性是至關重要的。走邊和趟馬同理。這是一套流程動作,票友們驚嘆的也是整個流程,如若在剪輯時因一個動作的精彩進行割裂式的剪輯,是不可取的。三、和影視視聽語言的區別。1.特寫和近景在影像運用中是非常常用的景別,特別在電影中還被稱為萬能景別。但是在“像音像”錄制中卻需謹慎運用特寫和近景,簡單的原因就是戲曲需要其關照左右。例如趟馬除了單人趟馬,還有雙人趟馬,四人趟馬,這是相互配合的動作程式,鏡頭切換需考慮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照。再比如,戲曲演員在演出時有子午式、全身、半身不同的表演身段,不恰當的鏡頭會割裂其完整的動作表達。2.反應鏡頭的運用。舞臺藝術的選擇性在于觀眾,觀眾想看哪里,哪個演員自有決定。而對于影視藝術而言,在臺詞、唱腔或動作結束之后,如果人物有情緒反應,就必須切換鏡頭來完成觀眾期待。3.推拉鏡頭的運動。電影藝術中開篇一般是推鏡頭,拉鏡頭是帶有結束感的鏡頭形式,大多放在片尾,如《這個殺手不太冷》中開場及結束的運用。在戲曲的錄制現場,推拉鏡頭的運用也有其特殊性。在戲曲中,往往會有演員的大段唱白,即“核心唱段”,如果一直采用固定鏡頭拍攝,觀眾容易疲勞,畫面也呆板,采用慢推鏡頭再融合其他鏡頭形式,戲曲的畫面就柔美流暢許多。拉鏡頭在戲曲中也是常見的結束手法,另外拉鏡頭也可以幫助確立戲曲節奏,從某個細節后移,帶動觀眾情緒。另外,像音像的錄制還有了聲光電的運用,舞美與燈光的配合,現代舞臺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為傳統戲曲增益添彩,在不影響故事發展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現代舞美技術也為傳統藝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隨著5G時代的來臨,影視技術也在更新換代,VR、AR由熱到冷門,又由冷到熱,逐漸走入大眾視野。2016年,國內首個戲曲VR嘗試錄制京劇《春日宴》。也有很多學者提出模擬虛擬現實,制造戲曲虛擬場景,用“電子唱腔”唱戲的戲曲發展新構想。2理念非常新穎獨到,但和戲曲的真正對接較弱,戲曲想搭上時尚的快車,還需要看匹配度是否合適。戲曲的數字化時代已經來臨,戲曲數字化的發展階段還需借力新產業、新媒體和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張安華. 中國戲曲的新媒體化芻議[J],戲劇文學,2013( 7)
2.魏曉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播[J],西部廣播電視,2018(16)。
作者簡介:冉宇(198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