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莉






摘? 要:目的? 觀察術后傷口感染護理中使用新型傷口敷料濕性理念換藥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術后傷口感染患者200例,依據護理方法分為新型傷口敷料濕性理念換藥護理組(觀察組)、傳統換藥護理組(對照組)兩組,各100例,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情況、疼痛程度、換藥次數、傷口愈合時間、換藥舒適度、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數字分級法(N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換藥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傷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換藥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術后感染傷口護理中使用新型敷料濕性理念換藥護理較傳統換藥護理更有助于肉芽與上皮組織的再生,降低并發癥,減情患者疼痛,來院換藥次數以及傷口愈合時間,提升患者的換藥舒適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術后感染傷口;護理;傳統換藥護理;新型傷口敷料;濕性理念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7-00-03
在術后傷口愈合的干擾因素中,傷口感染最嚴重,一旦發生,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1]。在感染未引起全身炎性反應時,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采用傷口換藥對局部傷口感染可達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2]。換藥又稱更換敷料,在外科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對傷口進行觀察、清潔,將分泌物及異物及時除去,達到對創面感染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消除傷口愈合的不良影響因素,為傷口愈合提供有利條件[3]。使用傳統換藥方法的患者痊愈時間較長,感染較難控制,同時換藥次數較為頻繁,容易導致創面粘連,加重患者疼痛[4]。藻酸鹽敷料、清創膠、水膠體敷料、含銀離子敷料、泡沫敷料等新型敷料能夠有效的殺滅細菌,為組織生長提供有利條件[5]。本研究觀察了術后感染傷口護理中新型傷口敷料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術后傷口感染患者200例,依據護理方法分為新型傷口敷料濕性理念換藥護理組(觀察組)、傳統換藥護理組(對照組)兩組,每組10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4~57歲,平均年齡(31.23±5.42)歲,女性49例,男性51例;病程6~72 d,平均病程(39.52±6.24)d;切口裂開長度2~12 cm,平均切口裂開長度(5.75±1.15)cm;在切口裂開類型方面,部分63例,全層37例;在伴隨癥狀方面,切口周圍硬結25例,無75例;在手術類型方面,結直腸手術37例,胃手術26例,闌尾手術22例,疝手術15例;在感染部位方面,切口深部56例,切口表面4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58歲,平均年齡(31.52±5.14)歲,女性48例,男性52例;病程6~72 d,平均病程(39.49±6.36)d;切口裂開長度2~12 cm,平均切口裂開長度(5.80±1.21)cm;在切口裂開類型方面,部分62例,全層38例;在伴隨癥狀方面,切口周圍硬結26例,無74例;在手術類型方面,結直腸手術36例,胃手術27例,闌尾手術21例,疝手術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能夠耐受手術;②均符合術后感染傷口的診斷標準[6]。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并發癥;②有其他重大疾病;③有手術禁忌證。
1.3? 方法
①對照組:首先給予患者全身抗感染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頭孢二代抗生素頭孢呋辛(生產企業: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116)5~7 d,然后用紗布引流條對感染傷口進行填塞,將無菌紗布覆蓋在外層并粘貼,每天更換1次。
②觀察組:首先給予患者全身抗感染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頭孢二代抗生素頭孢呋辛鈉[生產企業: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63771]5~7 d,然后用0.9%氯化鈉溶液對患者傷口進行清洗,將傷口周圍壞死組織刮除,將創緣皮膚擦干,按照創面大小將清創膠、水膠體敷料、含銀離子敷料、泡沫敷料等新型敷料裁剪下來,以輕柔的動作在傷口表面貼敷。如果傷口具有較多的滲液,則依據創面直徑剪裁藻酸鹽敷料為成條,折疊對創面進行松軟填塞,從而將過多的傷口敷料吸收出來,外用無菌紗布作為二級敷料覆蓋,使一個密閉濕性環境形成于創口,隔日更換1次。換藥后期隨著滲液減少,換藥間隔2~3 d/次。
1.4? 觀察指標
①療效評定。痊愈:護理后患者的傷口肉芽組織填充,周圍上皮在整個創面爬行覆蓋;顯效:護理后患者具有顯著較小的創面,面積縮小1/2以上,肉芽生長較多;有效:護理后患者的創面面積縮小1/4~1/2,具有較為清潔的傷口、較少的分泌物;無效:護理后患者的創面縮小1/4以下或擴大、加深。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7]。②并發癥(全身炎性反應例數、傷口惡化例數、組織病變例數)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全身炎性反應例數+傷口惡化例數+組織病變例數)/總例數×100%。③疼痛程度。采用數字分級法(NRS),總分0~10分,表示無痛~劇痛[8];換藥次數、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④換藥舒適度。自制舒適度調查問卷,信度0.896,效度0.941,讓患者依據自身實際感受自行選擇很舒適、較舒適、不舒適。舒適度=(很舒適+較舒適)例數/總例數×100%。⑤護理滿意度。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信度為0.863,效度為0.851,總分0~10分,分別將0~3分、4~6分、7~10分評定為不滿意、較滿意、很滿意。滿意度=(較滿意+很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換藥次數、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換藥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傷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換藥舒適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換藥舒適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學理念不斷的轉變,換藥的目的不僅限于對創面進行保護,對感染進行預防,為創面早日愈合提供有利條件,同時開始關注患者換藥過程中痛苦及經濟負擔的減輕[9]。傳統換藥方法以干性愈合理論為基礎,主要敷料為醫用紗布,對干燥的傷口進行保持,為傷口結痂愈合提供有利條件。其具有較長的創面愈合時間,需要對敷料進行頻繁更換,同時紗布敷料易和傷口粘連,每次換藥一方面使患者的身心痛苦增加,另一方面也使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增加[10]。有研究表明[11],與干性環境相比,濕性環境下傷口具有較快的愈合速度。之后全新的濕性愈合理論及多種新型敷料產生,并在臨床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12]。
清創膠、泡沫敷料填塞深而窄的傷口,換藥時能夠整條取出,避免在傷口處遺留,對感染及引流進行有效控制;水膠體敷料是一種抗菌脂質水膠體,具有非閉合性,組成成分為水膠體、凡士林、100%聚酯纖維網(連續不變形)、3.75%抗菌劑磺胺嘧啶銀,接觸創面滲出物后就會有一層脂質水凝膠形成,網孔為0.05 mm,由于具有較小的間隙,新生肉芽組織不會從敷料越過生長,并能夠對敷料和創面粘貼進行預防,揭開時不會對肉芽組織造成損傷,引發出血、疼痛,患者具有良好的局部耐受性。含銀離子敷料的吸水性高,能夠吸收傷口滲出液與細菌,從敷料上將少量陰離子釋放出來,從而將抗菌作用發揮出來,最終對傷口感染進行有效控制,為傷口上皮化及創面愈合提供有利條件,并將換藥頻率減少,將護理工作效率提升;藻酸鹽是無紡纖維,較為柔軟,吸收性高,同時與傷口輪廓順應,此外還能夠將抗感染作用發揮出來[13]。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NR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換藥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傷口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換藥舒適度、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術后傷口感染的護理中,與傳統敷料相比,新型敷料具有更好的效果,更能將換藥時間顯著縮短,將換藥次數減少,使患者的換藥舒適度提升。原因為清創膠、泡沫敷料具有廣譜殺菌作用,能夠將耐萬古霉素腸球菌、革蘭陰性菌、陽性菌等殺滅,進而對局部感染進行控制,從而將大量滲液吸收過來,將自溶清創作用發揮出來;水膠體敷料的組成成分為羧甲基纖維素、果膠、親水膠態微粒明膠,能夠將少量到中量的滲液吸收過來,為肉芽組織生長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具有完全密閉性,更換過程中雖然會有異味產生,但是0.9%氯化鈉溶液沖洗后就無異味;藻酸鹽敷料的成分主要從海水中的藻類提取,組成成分為多糖藻酸鹽,其與纖維素類似,無法溶解,能夠將大量滲液吸收過來,促進類似凝膠的半固體物質的形成,給患者創造一個濕潤的愈合環境,促進表皮細胞再生能力的提升、表皮細胞移動速度的加快,更換時不會對新生肉芽組織造成損傷引發疼痛[14-15]。
術后感染傷口護理中使用新型敷料濕性理念換藥護理較傳統換藥護理更有助于肉芽與上皮組織的再生,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疼痛,減少來院換藥次數以及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提升患者的換藥舒適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彭尹玲,黃雪萍,彭喜玲.新型敷料在骨科手術開放性感染傷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25):273-276.
[2]龔樂琴.1例Pilon骨折患者術后感染傷口的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1,28(3):160-161.
[3]唐志敏,唐麗琴,曾羽佳,等.可用于傷口感染檢測的新型敷料的研究進展[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7(4):12-18,48.
[4]孫紅玲,孫艷,許彩云,等.一例肝膽管結石術后并發嚴重腸瘺患者應用傷口護理技術聯合處置方案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16):1258-1261.
[5]郝改琳.改良負壓技術聯合新型敷料用于腹部術后延期愈合創面的效果評價[J].臨床研究,2021,29(3):52-53.
[6]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外科感染與重癥醫學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腸瘺外科醫師專業委員會.中國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指南[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9,22(4):301-314.
[7]吳秀文,任建安,黎介壽.世界衛生組織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指南介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6,36(2):188-192.
[8]賀乾,王玉巍,安丹.數字疼痛分級法對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鎮痛的影響[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21,15(2):191-194.
[9]王瓊,羊麗芳,杜月娥,等.1例雙腎切除術后并發腹膜后巨大血腫及竇道傷口感染病人的護理[J].循證護理,2020,6(4):382-384.
[10]周茹珍,馬軼美,張麗,等.1例唐氏患兒造口關閉術后傷口裂開的護理[J].全科護理,2020,18(34):4862-4864.
[11]李雪麗,姜蕾,黃勇,等.負壓傷口療法聯合局部皮瓣治療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移植人工血管后竇道愈合不良一例[J].中華燒傷雜志,2020,36(2):133-136.
[12]王威,李進,馬健,等.鹽酸奧布卡因凝膠對糖尿病足肌筋膜間隙感染患者對口引流術后換藥的止痛效果觀察[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9,17(9):50-52.
[13]溫旭,申晶.納米銀抗菌水凝膠敷料聯合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在踝部開放骨折創面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1,25(29):4638-4643.
[14]陳冰,陳淼,曾洋洋,等.樂山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傷口門診病例回顧性分析[J].華西醫學,2021,36(4):465-470.
[15]楊曼亞.椎間孔鏡手術聯合新型超強黏附材料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療效[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1,42(6):537-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