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莉





摘? 要:目的? 觀察乳腺癌患者,在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應用針對性循證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淄博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計算機雙色球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治療,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分析兩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時間、局部疼痛程度、置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且導管留置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置管時間的延長,兩組患者局部疼痛指標[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置管不良事件(感染、局部血腫、機械性靜脈炎、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乳腺癌患者在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應用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縮短置管時間,減輕患者局部疼痛度,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循證護理;乳腺癌;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7-00-03
乳腺癌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高,且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發病風險,臨床中以手術作為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同時術后化療對預防及控制乳腺癌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顯著作用[1]。在乳腺癌化療的過程中,需要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其具有操作簡單、留置時間長、安全可靠的優點,同時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能夠有效減輕輸液過程中由于藥液外滲而對局部產生的機械性刺激,對患者日常活動影響較小[2]。但是由于癌癥患者體質的特殊性,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會使患者產生一定的并發癥,例如堵管、靜脈炎、穿刺點滲血等[3]。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患者需求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過程。其也是循證醫學和循證保健必不可少的環節。乳腺癌患者在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應用循證護理,能夠結合既往臨床經驗以及相關科研結論,提高患者的護理質量。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淄博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循證護理模式在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淄博市第四人民醫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計算機雙色球分組法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中,年齡32~57歲,平均年齡(45.82±3.37)歲;置管位置:頭靜脈患者3例,貴要靜脈患者32例,左臂置管患者16例,右臂置管患者19例。對照組患者中,年齡32~55歲,平均年齡(45.59±3.40)歲;置管位置:頭靜脈患者2例,貴要靜脈患者33例,左臂置管患者15例,右臂置管患者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淄博市第四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展開。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9年版)中乳腺癌相關診斷標準[3];③年齡不低于30歲,不超過60歲;④精神狀態正常,意識清醒。
排除標準:①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他惡性腫瘤患者[3];②合并心腦血管、血液系統等嚴重疾病患者;③合并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
1.3? 方法
觀察組患者予以循證護理模式:①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醫院抽調具有乳腺癌護理經驗的10名護理人員組成循證護理小組,并選取2名護士長擔任循證護理組長,負責對循證護理日常工作進行監督。②提出循證問題:根據患者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病情、文化程度等),提出有針對性的循證問題,例如乳腺癌患者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治療的心理護理、風險護理、導管維持等問題。③尋找循證支持:借助院內資料或互聯網文獻資料,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探討研究護理方案。④執行護理方案:首先,于患者入院時,進行相關內容的告知,包括病情、治療方案,治療措施等內容,再由專科護士于置管室內進行置管:按照操作要求,幫助患者去枕,平臥,消毒鋪巾,根據患者病情、患側合理選擇穿刺點,進行靜脈穿刺,選擇穿刺針,將導絲送至血管內10 cm位置,緩慢取出穿刺針,充分擴張后沿導絲進入血管,確定進入血管,拔除導絲,根據體外測量長度,將導管送入預定長度,使用心電定位技術,將導管植入最佳位置;使用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點,并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拍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引導患者進行康復活動,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性訓練,例如手指屈伸或腕關節活動,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置管后應叮囑患者避免一些高強度活動,避免負重,盡量保持健康的作息習慣,飲食以清淡、營養豐富為主。當輸液結束,幫助患者抬高下肢,促進血液回流,告知患者相關并發癥如皮下積液、導管閉塞、藥物滲出、感染的風險,并告知患者基礎自我護理知識,指導患者在醫護人員不在時,注意對導管進行妥善處理、觀察,出現異常狀況,第一時間與醫護人員聯系,及時處理。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指導患者按照置管規范完成穿刺及置管操作,定期對導管進行維護,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時間、局部疼痛程度、置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①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時間指標:由研究小組記錄兩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導管留置時間,一次置管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例數/總例數×100%。
②局部疼痛程度指標: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置管后1 d、3 d、5 d、7 d疼痛程度進行評價,滿分為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4]。
③置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期間由研究小組對患者進行隨訪,記錄患者發生的不良事件,置管不良事件包括感染、局部血腫、機械性靜脈炎、血管栓塞。置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感染+局部血腫+機械性靜脈炎+血管栓塞)例數/總例數×100%。
④護理滿意度:研究小組設計護理滿意度指標調查表,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溝通態度、護理及時性、護理操作技巧、患者自感病情恢復情況等[5],總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90分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且導管留置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局部疼痛程度比較
置管后1 d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置管后3 d、5 d、7 d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置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置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對于乳腺癌化療患者而言,其治療過程中需要配合健側靜脈穿刺,這種治療方式可能對患者機體血管產生損傷,誘發靜脈炎;此外在不同化療療程中,只能在一條靜脈上進行,反復穿刺也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使患者產生心理負擔,增加醫護人員的穿刺難度[6]。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導管材料成分主要為硅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順應性優勢,能夠長時間在體內滯留,因此對患者術后影響較小,PICC也能夠減少反復性穿刺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操作簡單、易行,在病房內即可完成,在提高醫療效率,節約醫療資源上,得到了臨床的廣泛認可[7]。但是,PICC仍然存在著相關不良事件,進而會影響患者的留置時間,給患者帶來了身心傷害。因此,針對于乳腺癌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8]。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應用循證護理模式,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常規性護理,循證護理模式在縮短患者的導管留置時間,提高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減輕患者的局部疼痛程度,預防置管不良事件發生,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上效果現實[9]。循證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科學工作程序,是當前醫學界重點關注的一種質量管理方法,其實施過程中,注重對管理現狀及病情原因的分析,并通過設立護理目標、護理任務等方式,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作為相關工作流程的制定依據,使原本復雜繁瑣的乳腺癌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護理管理流程更加規范化[10-12]。針對乳腺癌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管理,在穿刺過程中,規范化操作,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利用循證資料,針對患者實施操作,有效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減少了導管留置時間,并且按照操作要求,幫助患者去枕、平臥,消毒鋪巾,根據患者病情、患側合理選擇穿刺點,進行靜脈穿刺,選擇穿刺針,及時給予患者疼痛管理,減輕了患者的疼痛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導管留置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置管時間的延長,患者主訴反饋局部疼痛指標(VAS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針對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存在的相關不良反應,護理小組以抬高下肢,促進血液回流,告知患者并發癥風險,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注意對導管進行妥善處理、觀察,出現異常狀況,第一時間與醫護人員聯系,及時處理,有效預防感染、局部血腫、機械性靜脈炎、血管栓塞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最后循證護理模式將相關管理及工作人員的參與度及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對臨床現有合理管理內容中的不足之處進行綜合評估分析,保留原有管理模式中科學有效的方案,對原有管理模式中,不合理、不科學、不符合臨床實際情況的內容、進行優化、調整、改進,并對護理管理工作流程進行了重新規劃,進而使得臨床患者的治療、護理、康復過程,更加符合預期,滿足患者、醫護人員的預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3-15]。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應用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縮短置管時間,減輕患者局部疼痛度,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珍,許妍,杜倩,等.循證護理對乳腺癌患者PICC與靜脈輸液港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4):676-680.
[2]周毅娟,徐曉霞,張艷玲,等.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在改善乳腺癌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化療患者不良情緒的效果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20,25(1):153-155.
[3]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9年版)[J].中國癌癥雜志,2019,29(8):609-679.
[4]于潤,趙寧,李建麗.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在乳腺癌化療患者中的應用及并發癥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4):67-69.
[5]孫琳琳.循證護理對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感染發生率及留置時限的影響[J].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學報,2021,31(3):123-125.
[6]王偉娜,王建新,張彥茹.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在乳腺癌化療患者中的應用與護理對策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2):142-144.
[7]宋琳.乳腺癌靜脈化療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的循證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18):123-125.
[8]孫秋萍,邵清.護理程序式宣教策略對留置PICC導管的乳腺癌患者對其知信行水平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5):2336-2340.
[9]張思翀,蔡麗琴.預防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相關并發癥的護理進展[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0,27(5):25-27.
[10]陳靜,彭昕.不同置管方式化療乳腺癌患者相關并發癥及健康促進行為的比較[J].護理學雜志,2020,35(13):37-40.
[11]唐思思,陳丹,吳燕麗.乳腺癌化療患者靜脈輸液港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相關因素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20,19(6):74-76.
[12]徐海萍,陳銳,張海云.手臂輸液港技術在770例乳腺癌患者中應用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20,20(12):1864-1868.
[13]楊玲,邢倩倩,劉建利.優化護理活動對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100-101.
[14]張海燕,陳紅梅,王耿,等.PDCA循環對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與帶管維護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5):66-68.
[15]杜亞莉,高媛,韓彥清.認知干預配合心理干預乳腺癌術后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及情緒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0, 17(26):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