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哲明 于濤





摘? 要:目的? 探討CT肝臟體積測量在乙肝患者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狀態評估中的價值。方法? 納入2020年4月~2021年2月威海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0例乙肝患者為觀察組,同期選擇90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研究,均實施CT檢查以測量肝臟體積,并采用病理檢查結果評估肝硬化程度,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評估其肝功能狀態,分析CT肝臟體積測量在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狀態評估中的價值。結果? 90例患者經Child-Pugh分級后,A級40例,占比44.44%;B級40例,占比44.44%;C級10例,占比11.11%,不同分級者肝臟體積對比差異顯著(P<0.05)。90例患者經MELD評分后,<10分70例,占比77.78%;10~20分15例,占比16.67%;20~30分5例,占比5.56%,不同MELD評分的肝臟體積對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CT肝臟體積(981.18±287.69)cm3低于對照組CT肝臟體積(1 225.18±131.59)cm3。Pearson程序中輸入90例患者的CT肝臟體積、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分析三者相關性,結果顯示:CT肝臟體積與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的Pearson相關性系數為r=-0.141、P=0.005,r=-0.251、P=0.002。該結果說明CT肝臟體積與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呈負相關。結論? CT肝臟體積測量結果可作為乙肝后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的量化及評估指標,值得借鑒。
關鍵詞:CT肝臟體積測量;乙肝;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Child-Pugh分級
中圖分類號:R65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7-0155-04
肝炎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在黃疸前期可出現畏寒、發熱、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上述癥狀可持續不到7 d;在黃疸期可出現鞏膜及皮膚黃染等癥狀,且肝大伴壓痛癥狀,黃疸期維持2~6周;在進入恢復期后上述癥狀出現消退、減輕,恢復期一般為4周~4個月,若急性肝炎未有效控制,隨著病情延長可誘發慢性肝炎,發病后可出現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慢性乙型肝炎是指體內肝炎病毒檢測陽性,并存在半年以上病程或者發病日期不明確,臨床檢查后存在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但血清學檢查結果顯示肝組織、肝功能無異常。乙肝后肝硬化是肝組織纖維化的終末階段,且硬化程度輕重及肝功能狀態對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效果有直接影響,鑒于此臨床需及早進行評估、分析[1]。肝活檢術為判斷肝硬化程度的金標準,而肝功能狀態評估臨床將其分為代償期、失代償期,亦可應用Child-Pugh分級標準等,但上述方法均存在不足之處,需結合醫療技術發展尋求更有效的評估方案[2]。隨著醫療及影像學技術發展,近年多層螺旋CT被廣泛應用在各疾病診斷中,通過檢查可精準測量活體肝臟組織體積,但尚未明確其與肝功能狀態及肝硬化程度相關性,故本研究選取90例乙肝患者、90名健康體檢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0年4月~2021年2月威海市中心醫院診治的90例乙肝患者為觀察組,同期選擇90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研究。觀察組中,男72例,女18例,年齡30~66歲,平均年齡(48.02±8.82)歲,身高152~175 cm,平均身高(165.98±6.72)cm,體質量45~75 kg,平均體質量(59.25±11.32)kg;對照組中,男70例,女20例,年齡30~66歲,平均年齡(48.12±8.62)歲,身高152~178 cm,平均身高(165.95±6.42)cm,體質量45~75 kg,平均體質量(59.61±11.25)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威海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所有患者與體檢者均自愿進入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有乙肝病史者[3];②血清學檢查顯示HBV-DNA(+)者;③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者;④臨床資料齊全者。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丟失者;②酒精性肝病者;③肝占位性病變者;④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⑤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⑥認知障礙者[4]。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CT檢查,采用256層螺旋CT掃描儀(生產企業:美國GE)對肝膽胰脾進行增強掃描,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 mAs)、螺距(0.891)、床速(47.5 mm/s)、旋轉時間(0.5 s)、層厚(7.5 mm)等參數后,指導患者保持空腹6 h,平臥后注射對比劑進行動脈期(16~25 s)、門靜脈期(35~55 s)、延遲期(70~180 s)掃描,掃描范圍上達膈頂,下至肝臟和脾臟的下緣。
注意事項:醫務人員首先為患者講解實施本次研究的注意事項、重要性,使其明確目前國內病毒性肝炎診斷步驟,在開展CT檢查前可為患者講解CT檢查流程、操作時間、方法等,并評估患者依從性及情緒狀態。若其存在明顯負面情緒,醫務人員需加強與其溝通交流,使患者明白負面情緒對檢查結果的影響,從而積極配合檢查;若患者負面情緒較為嚴重,為減少對檢查結果的影響,醫務人員可進行心理疏導,指導其在檢查前觀看視頻、PPT等,了解檢查流程,亦可指導其通過深呼吸、心理暗示等方法緩解負面情緒。在檢查過程中操作人員可通過與患者溝通緩解其焦慮、恐懼感,從而積極配合檢查,減少其他因素對檢查結果的影響。此外在實施檢查前需指導其注意生活、飲食及行為,減少其他因素對檢查結果的影響,確保本次研究質量,從而為同行業工作者提供參考。
1.4? 觀察指標
在掃描完成后將肝臟CT數據導入相關軟件,根據肝臟實質、肝內脈管結構灰度差異設定不同閾值范圍,并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在得出三維立體模型后計算肝臟體積。計算方法:理論肝臟體積=613×體表面積+162.8,CT肝臟體積=理論肝臟體積(cm3)/體表面積(m2)。
根據Child-Pugh分級評價肝組織纖維化:0級無明確纖維化,1級極少纖維化,2級輕度纖維化,3級中度纖維化,4級重度纖維化。
采用MELD評分對患者預后進行評估,得分越高預后效果越差。MELD評分=9.6×1 n(肌酐)+3.8×1 n(膽紅素)+11.2×1 n(凝血酶原時間的國際標準化比值)+6.4×病因值(1)[5]。
1.5?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觀察組不同肝硬化分級的肝臟體積
經Child-Pugh分級后,觀察組乙肝患者中A級40例,占比44.44%;B級40例,占比44.44%;C級10例,占比1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不同MELD評分的肝臟體積
90例患者經MELD評分評估后后,<10分70例,占比77.78%;10~20分15例,占比16.67%;20~30分5例,占比5.56%,不同MELD評分的肝臟體積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受試者CT肝臟體積比較
觀察組CT肝臟體積高于對照組CT肝臟體積,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2.4? 觀察組CT肝臟體積與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狀態相關性
分析90例患者的CT肝臟體積、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三者的相關性,結果顯示:CT肝臟體積與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的Pearson相關性系數為r=-0.141、P=0.005;r=-0.251、P=0.002。該結果說明CT肝臟體積與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呈負相關。見表4。
3? 討論
乙肝后肝硬化為我國常見及多發疾病,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在肝內大量復制,并長期、持續性作用于肝臟,導致其出現彌漫性、慢性進行性肝實質破壞,是全球范圍內關注的共同健康問題,及早對疾病進行診斷不僅可幫助醫師進行診斷,亦可為評估治療及預后效果提供參考[6]。
乙肝后肝硬化是肝組織纖維化的終末階段,其病情嚴重程度、肝硬化功能狀態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預后效果均有嚴重影響,目前多通過肝組織活檢術對肝硬化程度進行評估,在肝功能狀態評估方面,主要通過Child-Pugh分級、MELD評分等方法進行,通過將其分為失代償期、代償期評估其病情嚴重程度,但上述方案或多或少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因此為針對性治療疾病,需尋求一種科學、有效的診斷方案,旨在明確肝組織、功能變化情況。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近年多層螺旋CT檢查因可準確測量肝組織體積被應用在肝硬化診斷中,而肝臟體積變化為乙肝后肝硬化的病理表現之一,但尚未明確肝組織體積變化與肝臟功能變化是否存在相關性,因此本文通過就三者之間相關性展開分析,由此證實CT肝臟體積測量結果可應用在乙肝患者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評估中,分析原因是既往對乙肝后肝硬化的診斷主要在于肝功能的評估,對肝臟體積變化、肝硬化程度、組織學分級等方面診斷重視不足,但Laennee肝組織病理學分級的提出為肝硬化病情的評估提供了依據,但其存在有創性促使部分學者將研究方向轉變為無創性評估[7]。CT肝臟體積測量以多層螺旋CT為主,具有無創、可重復性等優勢,且空間及時間分辨率得到提升,獲得的圖像質量更佳,在通過三維圖像重建可明確肝臟與相鄰組織關系,亦可滿足測量肝臟體積的目的,且研究發現CT肝臟體積與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呈負相關,可見隨著肝臟體積的減小,患者病情加重[8]。臨床對肝硬化分期后多用Child-Pugh分級、MELD評分等方法對肝臟組織功能進行評估,但上述方案屬于功能學評估方法,對反映肝臟組織硬化程度無明顯效果,與上述方案相比,影像學檢查手段不僅可對肝功能進行評估,還可直觀地顯示肝臟形態、血流動力學等信息,既可評價肝硬化患者病情,亦可對其潛在并發癥進行預測及評估,為臨床醫師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9-13]。多層螺旋CT具有無創、可重復性等優勢,在檢查過程中可與人體進行接觸,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均有較大的提升,因此所獲得的圖像質量更理想。通過保存CT檢查獲得的圖像,并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后可明確肝葉的輪廓、走向情況,因此可滿足準確評估肝組織體積的要求。查閱資料發現CT測得的肝臟體積與水測法的結果相差小于5%,可以將其運用在肝臟體積檢測中,而后根據檢測結果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進行評估,既可預測患者病情,亦可縮短診斷及評估所需時間,避免進行多項檢查增加患者不適性[14-20]。
綜上所述,CT肝臟體積測量結果可應用在乙肝患者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狀態評估中,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顏敏,司徒衛軍,蔣博,等.syngo.via VB20A在肝硬化患者肝臟體積自動測量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20,35(S2):103-106.
[2]周艷玲,楊正廣,王強,等.MSCT所測正常人肝臟體積與性別、年齡及相關因素關系分析[J].河北醫藥,2020,42(10):1495-1498.
[3]中醫藥學會內科肝膽病學組, 世界中醫藥聯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分組. 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2012年1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8(3):5.
[4]譚凱,杜錫林,劉周,等.應用CT自帶圖像后處理軟件測量聯合肝臟分隔和門靜脈結扎的分階段肝切除術相關殘余肝體積的常見錯誤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20,35(4):288-291.
[5]張梓朗.CT肝臟體積測量在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狀態評估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7.
[6]饒珠峰,葉新平,蘇浩.比較排水法與影像容積測算法估算肝體積在原發性肝細胞癌切除手術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9,40(8):1751-1752.
[7]陳金良,李康,宋寄春.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CT肝臟體積測量與肝功能分級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7):99-102.
[8]華晨辰,尹其華.IQQA-Liver自動分析軟件在肝臟CT體積測量方面的初步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24):21-23.
[9]何慧霞, 劉麗, 王蕾. 恩替卡韋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對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A、Ⅳ-C、PC-Ⅲ水平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刊,2020,47(1):90-93.
[10]葛艦, 王祖君, 任方元,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漿硒濃度與肝功能相關指標,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的相關性[J].廣西醫學,2020, 42(3):3.
[11]胡會芬, 劉雯, 譚林. 富馬酸替諾福韋聯合扶正化瘀治療對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纖維化程度及免疫狀態的影響[J].河北醫學,2021,27(4):7.
[12]韓霞, 云升. 人臍帶血單個核細胞聯合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療法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炎癥程度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臨床肝膽病雜志,2021,37(8):7.
[13]張良杰, 李偉, 陳家盛,等. 乙肝肝硬化腸道菌群變化與肝功能Child-Pugh分級,LPS及血氨的相關性[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21, 42(1):6.
[14]朱義玲,甘建和,趙衛峰,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調節性T細胞,Th17細胞的水平及與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的相關性[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20,20(5):5.
[15]唐淬蓉, 胡承光, 周宇辰,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時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一項隨訪5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1,41(3):6.
[16]聶紅明, 汪蓉, 趙彬彬,等. 大黃(廑)蟲膠囊治療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絡證伴脾大的真實世界回顧性隊列研究[J].中醫雜志,2020, 61(21):6.
[17]黃曉銓, 倪禮爰, 姜思雨,等. 門靜脈血栓影響內鏡治療預防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再出血的療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20,28(9):6.
[18]戚婉蓉, 毛小榮, 李俊峰. 不同干預后的門靜脈流速對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再出血的應用價值[J].中華傳染病雜志,2021,39(10):6.
[19]張露, 范志芳, 劉殿武,等. 1990-2016年中國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疾病負擔變化趨勢分析[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20,41(2):173-177.
[20]趙陽, 李燁, 趙臣. 替諾福韋酯挽救抗病毒治療失敗的失代償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療效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