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芬
(中共常寧市委黨校,湖南 常寧 421500)
鄉村振興既是對最新發展理念的深化,又是現代化農村的標志。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本、產業融合發揮的作用極大,為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目標,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相關人員應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對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和人力資本投入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為鄉村發展助力。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國務院先后印發了多份與鄉村振興相關的文件,這表明鄉村振興已進入全面推進期。而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興旺,其要達成的目標是農民增收。為使鄉村振興戰略得到落實,各地政府紛紛選擇加快產業融合速度。農村產業融合可以被視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階版,換言之,其源頭為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查閱現有文獻不難發現,多數文獻均以農民增收影響因素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另有一部分文獻選擇以人力資本和產業融合為研究切入點,對二者進行統一研究的文獻數量極少。產業融合可憑借擴張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等方式,確保農民分享收益的設想成為現實。在此期間,將有大量全新業態及產業出現,這也對農村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即提高復合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的比例。由此可見,人力資本情況將對農村產業融合取得的成果產生直接影響,農民收入也會有所變化。一般來說,高收入農民可憑借自身在成本、人力資本方面具有的優勢,實現高效參與產業融合各個環節的目標。這也說明,受人力資本影響,產業融合和農民增收的關聯度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在基本實現產業融合的地區,人力資本和農民增收間的效應也與其他地區不同。在強調鄉村振興的當下,圍繞三者關系展開討論已是大勢所趨。
文章著重分析三個問題,分別是人力資本對產業融合產生的影響,產業融合如何實現農民增收,以及產業融合、農民增收、人力資本三者間的關系。
1.人力資本和農民增收
結合農村地區的特征可知,要想使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關鍵是要做到產業融合。無論是中央2015年印發的一號文件,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均將產業融合視為推動農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重點。而2018年出臺的鄉村振興規劃明確指出,對農村產業進行融合,關鍵是要從優化利益聯結的視角出發,將創新技術、制度、商業模式作為主要動力。
產業融合加快了新業態、新產業的發展速度,促使商業合作模式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前進,這也對人力資本提出了較過去更為嚴格的要求。無論是發揮農村具有的各種優勢,還是延伸產業鏈,均要求當地農民提供相應的人力資本。在人力資本存量理想的農村,農民往往能夠快速接受產業融合并為其發展助力。由此可見,要想盡快實現產業融合目標,就要對人力資本予以重視。而人力資本產生的影響通常會經由產業融合被傳遞至農民收入上,這是因為在人力資本存量理想的農村,農民能力往往能夠滿足新型特色農業或是相關衍生產業所提出的要求。與人力資本存量不理想的農村相比,人力資本存量理想的農村通過加工、服務等環節還可以獲取收入。
綜上,各地區在人力資本存量方面存在差異,通常會對農民對產業融合的積極性和獲取的收益產生直接影響。現有研究普遍集中在人力資本、農民增收兩方面,而沒有考慮產業融合相關內容。文章以鄉村振興為背景,對人力資本、產業融合存在的關聯進行深入探究,并提出以下假設:一是人力資本可對產業融合產生積極影響,融合程度能夠隨著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提升;二是以產業融合為前提,資本存量和農民增收間存在正向影響關系。
2.產業融合和農民增收
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強調以發掘新功能和新價值為前提,以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為重點,由此獲得全新的載體與模式,并使利益聯結機制趨于完善,確保農民能夠獲得產業融合所創造的增值收益。立足產業融合視角,對農民增收途徑進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通過橫向拓展的方式,發掘新功能和新價值。作為農業的固有屬性,多功能性主要指的是農業既有經濟功能,又有生態、政治、社會功能及其他相關功能。在產業融合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在養老、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具有的功能和價值均得到了相應的開發,全新消費熱點隨之形成。事實證明,對農業功能進行發掘,一方面可使農業在價值創造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鄉村資源整合。隨著當地住宅、土地還有金融市場被激活,農民獲得的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自然會增加。
其次,通過縱向延伸的方式,培育新產業和新業態。產業融合可使農業經營范圍得到拓寬,相關產業鏈也會向除農業生產以外的其他環節延伸。提高農商互聯和產銷銜接緊密度,能夠確保每個農民都獲得非農環節所創造的收益。對產業鏈進行延伸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不僅能增加產品附加值、經營收入,而且能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使農民獲得的工資性收入達到理想水平。
最后,以利益聯結機制為依托,為農民提供相應的增值收益。在產業融合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分享收益的模式變得更加完善,能夠確保農民獲得的增值收益不斷增加。要想盡快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各地政府應以實際情況為依據,加大推廣現有利益聯結方式的力度。將訂單收購與分紅相結合,或是以農民入股為前提,采用保底收益與按股分紅相結合的方式,將產品加工、銷售環節所產生的收益分享給當地農民。利益聯結模式強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農民和企業可憑借土地流轉或是訂單農業,為股份合作、企業化聯結模式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此舉既能夠使產業融合程度得到提升,又可以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在產業深度融合背景下,產業鏈將朝著縱深方向延伸,發掘并運用農業各項功能的效率自然能夠提高。隨著利益聯結機制的逐漸完善,當地農民獲得的收入也將達到理想水平。
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設:產業融合可對農民增收產生積極影響,增收效應與融合程度呈正相關。
3.農民增收和產業融合
研究表明,農民增收和產業融合為內在互動的關系。一方面,產業融合可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產業融合速度也會加快,二者相輔相成。對產業融合而言,農民增收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可歸結為兩點。
首先,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對產業融合能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參與相關活動的積極性也會提升。作為可為農民增收提供支持的重要手段,產業融合現已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由于相關工作開展的時間較短,其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的輻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體現。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融合程度的提升,增收效應將得到更加直觀的呈現。受增收示范效應影響,多數農民都會主動參與到相關工作中,為產業深入融合助力。
其次,農民增收為產業融合提供了更加理想的外界環境。事實證明,要想使產業融合得到高效開展,關鍵是要有相應的外界環境提供支持。農民增收不僅有助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而且能為消費需求帶來全新的增長點。隨著生產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與之相關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應運而生。
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農民增收可對產業融合產生正面影響,融合程度能夠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升。
由此可見,產業融合可借助發掘新功能、新價值等方式,使每個農民享受到相應的成果,為農民增收助力。在此期間,人力資本存量將對農民延伸產業鏈和發掘產品功能的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增收效應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產業融合自然具備縱深發展的條件。
為驗證以上假設,計劃建立VAR模型,利用因果分析對各變量存在的影響關系進行檢驗。由于文章研究的課題涉及大量個體和時間序列,要想使研究結果具有指導作用,還應建立相應的面板數據模型。
VAR模型的特點是將外生變量視為處于滯后期的內生變量的函數,該模型對先進理論的依賴性較弱,通常被用于研究各指標間存在的相關性關系。由于該模型對時間序列長度的要求較高,若時間序列長度不夠,會出現模型自由度被損耗的情況。鑒于此,選擇通過增加截面的方式,使樣本長度得以滿足VAR模型的要求。由此建立的PVAR模型不僅結合了面板數據、VAR模型,而且具備利用因果檢驗分析變量關系的功能。
出于全面分析影響農民增收各因素的考慮,最終將控制變量定為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科技化和城鎮化水平,以免出現變量不足,使分析結果不具備實際意義的情況。文章建立的模型如下:

i
代表地級市,t
代表年份。對數據進行處理時,筆者選用的方法是標準化處理法,希望通過標準化處理方式降低數據出現異方差或類似問題的概率,增強模型的穩定性與合理性。此外,面板數據模型主要有兩類,分別是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可利用Hausman
理論對其進行檢驗并分析。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民增收的前提為人力資本和產業融合,但產業融合與人力資本、農民增收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現階段,農民增收、人力資本對產業融合具有的促進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可對農民增收造成影響的因素較多,包括但不限于生產總值、產業融合、農業科技化、人力資本。其中,人力資本產生的影響較產業融合更加顯著。但在多數農村地區,農民增收、人力資本均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問題出現的原因可歸納為兩點:一是農村地區缺乏產業融合人才,二是農民普遍沒有認識到產業融合對增加自身收入的重要性。
在強調鄉村振興的當下,為盡快實現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促進農村產業興旺的目標,筆者提出三方面建議。
首先,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力度,使農村擁有的人力資本存量得到增加。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對農民增收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農民獲取與掌握先進技能與知識的速度將變得更快。換言之,人力資本和農民收入間存在密切關系。
其次,盡快將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工作提上日程,為農村地區產業融合及相關工作的開展助力。研究可知,產業融合往往能夠對農民增收產生積極影響。現階段,農村普遍陷入缺乏復合型人才的困境,由此帶來的問題便是產業融合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應。要想解決此問題,關鍵是要對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機制加以完善,通過定期組織培訓的方式,使復合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確保復合型人才具有的優勢能夠在產業融合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發揮。
最后,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幫助農民正確認識什么是產業融合和產業融合的意義。雖然產業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但受文化水平、小農意識、固有思維的影響,多數農民均未能深入了解產業融合的本質,參與產業融合相關工作的積極性不足,無法主動合作。為避免這一問題造成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惡化,各地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大力宣傳的方式,使農民對產業融合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確保每個農民都能夠切身體會產業融合帶來的實惠,從而主動投身相關工作中,為產業融合貢獻力量。
文章對農村產業融合、人力資本等進行了分析,研究產業融合、人力資本與農民增收之間的具體關系。通過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在鄉村振興發展背景下,增加人力資本投入、促進農村產業融合能夠產生良好的經濟效應,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將目光聚焦在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大宣傳引導力度上,通過產業融合形成新的業態,為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