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喬建芬,趙凌俊,羅承強,楊靜靜
(1.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3;2.山西安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晉中 035400;3.臨汾萬鑫達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臨汾 041503)
現代學徒制是為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國家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項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傳統的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企業參與了教學過程,實現了校企雙主體育人,即學院教師與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1]。所有課程的定位均是校企“雙導師”混合式課程,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學院教師承擔系統的專業知識教學,合作企業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對學徒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實現學校教育和企業實踐的有效對接[2]。
《煤化學》課程是煤化工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學習煤的生成、組成、結構、性質及分類等內容,為后續課程《煤炭加工利用》《煤制甲醇》《煤制化肥》等的學習提供專業基礎。開課學期為大一第二學期,總學時64,其中理論教學32學時,實踐教學32學時。
課程的五個學習板塊中,重點內容為煤的組成與煤的性質,也就是煤的工業分析、元素分析與煤的工藝性質的內容,統稱為煤質分析化驗,而這部分內容既為生產企業的原料及產品檢驗的內容,也是煤化工企業的分析化驗室的常規檢驗項目。
在課時的分配上,32學時的理論教學主要介紹煤的生成、結構及分類等理論知識,以及煤質分析化驗項目的理論知識。授課學生為企業在職員工,他們在相關崗位從事企業的生產與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實踐操作基礎,但理論基礎較薄弱,所以在課程的具體實施中,理論教學偏向于介紹與企業生產、管理相關的理論基礎,內容簡單一些。學員有生產管理經驗,能更好地學習與理解,更好地應用于生產管理。
32課時的實踐教學,介紹煤質分析化驗項目的實踐操作,由校內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完成。
實踐教學的內容根據企業現有的生產與實踐儀器設備來組織,教師前往企業與相關負責人對接。根據擬開出的實訓項目與企業現有實訓條件,綜合考慮能否滿足教學需求,確定實踐教學內容如表1、圖1。

表1 實踐教學項目一覽表

圖1 實訓任務單
實踐內容為企業崗位分析化驗項目,一部分學生在崗位工作,或者曾經在崗位上輪崗工作過。在煤質分析化驗崗位工作的員工具備所列實訓項目要求的操作技能,可置換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免修實踐或部分實踐項目,同時可作為實踐課程助教,協助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其余學生按學時要求完成實踐項目。
實踐項目采用任務驅動方式進行,根據企業職工生產排班與儀器臺套數,給學生下發實訓任務單,分組安排實訓。
現代學徒制“雙導師”混合式課程由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協作完成,校內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完成課程的理論知識講授;企業導師實踐經驗豐富,帶領學員完成實踐任務的操作[3]。
學院教師負責理論課程的講授,協同企業師傅完成實踐課程的組織與講授,指導企業師傅編寫教案,協助企業教師下發實訓任務單,組織實踐教學,進行實踐教學考核[4]。
企業師傅主要負責實踐課程的組織與實施,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進行實踐教學考核。
教學評價是現代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現代學徒制“雙導師”混合式課程教學評價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為目標,采用多元評價機制[5],提高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與綜合競爭力。
教學評價形式包括理論環節評價和實踐環節評價。其中,理論環節以參與課程過程為主,輔于作業、課堂討論、測驗等評價,由校內老師組織進行完成。
實踐環節評價以過程考核和實驗結果考核為主,包括小組自評與互評等,由校內老師與企業導師共同組織完成。實踐環節教學考核評價表見表2。

表2 實踐環節教學考核評價表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企業,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一種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雙導師”混合式課程的實施,充分利用了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的優勢,校企“雙導師”共同完成課程設計,共同指導學生教學,完成多元制教學評價;“雙導師”教學團隊共同對學生學習全過程進行監督,能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與學習效果,及時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現了教學目標與產業需求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