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錫秋
摘要:“佛系”青年亞文化深刻地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從青年亞文化角度分析“佛系青年”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抵抗及其自身“邊緣性”特點,指出: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主題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氛圍以及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導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 “佛系青年”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引領
一、“佛系”青年亞文化的特點
2017年,源于日本的網絡熱詞“佛系”迅速引爆朋友圈,成為了中國社會現象新動向。雖然“佛系”取自于中國傳統佛教文化的“佛”字并以“系”為后綴來合成詞語,加之其同日常社會行為相搭配,由此衍生出了如“佛系青年”“佛系少女”等系列“佛系+X”話語,但其語意與佛教本身并沒有必然的關系。其中的“佛系青年”是以“90 后”“00后”為主體的青年群體,他們所標榜的是一種“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怎樣都行、一切隨緣”的“佛系”主張,既是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同時也是青年人在現實生活重壓之下的自我減負和自嘲行為。“佛系青年”借助網絡媒體的迅速傳播,得到了青年人較高的認同,引起情感共鳴,從而成為廣泛關注的青年亞文化。青年亞文化是存在于青年人群體中與主流文化并列的另一文化樣態,它是為了解決社會生活中蘊藏的矛盾,而采取的特定利益表達方法和情感宣泄方式,體現為獨特的語言表達方法與多樣的行為模式等,往往能為大多數青年所接受。[ 1 ]
二、“佛系”青年亞文化產生的影響
“佛系青年”一詞雖然只是網絡流行語,但在一定程度上是部分青年人特定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具體體現。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佛系”青年亞文化對社會主流文化的發展既有積極的意義,也有消極抵抗成分。從青年群體自我心理調適與積極心理學角度來看“佛系”的“有無均可,隨遇而安”“不過于追求,不過分執著”的心態,是一種寬容達觀的正能量,[ 2 ]是青年群體所處的復雜的社會環境與社會轉型變革中面臨的境遇時所采取的一種有效緩解壓力與焦慮的積極應對方式。但也有學者認為,由“佛系”青年所衍生出的佛系話語、佛系心態、佛系文化呈現出青年價值觀的迷失與困惑。[ 3 ]“佛系”現象是“喪文化”的延續性發展,是近年來青年群體社會心態變化的新樣本[ 4 ],“佛系”集中了現代社會的弊端和痛點,并經由這些而產生種種情緒低落、麻木不仁、缺乏歸屬、沒有追求、碌碌無為等精神狀態和處世態度[ 5 ],是一種消極的抵抗。
三、高校“佛系青年”大學生的特點及表現
“佛系”青年亞文化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傳播,深刻地影響著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及行為方式,形成了高校“佛系青年”大學生。他們既具有“佛系青年”的普遍特征,也彰顯出其自身思想和行為特點的獨特性。
一是抵抗性,具體體現為“佛系青年”大學生對高校校園主流文化的偏離和抗拒。高校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具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能夠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砥礪奮斗。然而,現實生活中的“佛系青年”大學生面對學習、就業、人際關系、情感等方面的壓力,奉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有無均可”的“佛系”主張,作為應對紓緩壓力的調適方式,這種無欲無求、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從本質上說,“佛系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與當下的主流價值觀是相偏離的,其所宣傳的是一種“消極”“悲觀”“不求上進”的價值觀念,[ 6 ]與新時代青年應有的活力與激情也是不相符的。正是這一特點使得“佛系”青年亞文化格外引人注目。它不僅弱化了主流文化對于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影響作用,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產生了消極作用。
“佛系青年”大學生對待學業方面,并不是那種我們所熟悉的厭學、曠課或是退學,或是激烈地跟家長、老師、學校產生對抗,他們只是儀式化、象征性的對抗。對于他們而言,“學習不要太苦太累就好”,“分數不在高,及格就好”;至于評獎推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對他們而言,可有可無,參加與否,看心情;對學校的規章制度熟視無睹,依舊我行我素;對老師、家長的苦口婆心無動于衷……
二是邊緣性。當下的“佛系青年”大學生多數是家里的獨生子女,他們承載著家人前所未有的期望。他們所報讀的專業方向也是長輩眼中的“熱門專業”,盡管不是最愛,也不是討厭的,也要硬著頭皮讀下去,就是為了最后的學歷證書。因此,沒有更多選擇權的“佛系青年”大學生在學習選擇權面前是受支配的,在強大的社會和家庭教育的理念面前其實是非常弱小,非常邊緣的。同時,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相比有兄弟姐妹的同齡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他們在心理上更較為獨立、成熟,更加渴望擺脫父母的影響,渴求獨立自主。“佛系青年”大學生剛從稚嫩的中學時代走出來,嘗試著以非凡的熱情追求著心中的理想,在現實面前,由于受人力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制約,不免經歷更多的挫折,而經歷挫折改變無望后更容易出現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和前途的迷茫,他們也不愿意與父母長輩傾心交流,也不敢將內心的迷茫與無奈表現出來。因此,缺乏學習、生活主動性和社會情感支持的“佛系青年”大學生也容易成為大學生隊伍中的“邊緣群體”。
雖然“佛系”是少數青年大學生的狀態,他們所理解和奉行的“佛系”主張,一方面是由于生活目標指向的不確定,無法建立起現實與理想之間聯系而產生的斷裂感;抑或是對于當前的學業生活或是畢業面臨的社會生活感到壓力太大,無所適從,自我感覺“怎么都不好,怎么都不行”而表現出來的無奈之舉;“不爭不搶,不執著于輸贏的得失觀”,或是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現實和文化產生了對未來生活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而自己又缺乏人脈資源等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表現出來的怨懟之情。“他們不盲從,但也沒有責任感。我們很難抽象地說這種態度是否具有直接顛覆官方文化的作用,但是可以肯定,它一旦流行起來,在客觀上就使得任何文化權威的建構變得幾乎不可能。”[ 7 ]盡管網絡熱詞“佛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它標榜的“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有無均可”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方式,過于強調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缺少應有的工作激情,容易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態度的養成,與時代賦予青年大學生崇高的歷史使命和殷切的期望是不相符的,需要及時加以引導。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聚焦高校“佛系青年”大學生群體,進行深入分析,切實有效地加強“佛系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與價值引領,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要課題。
四、“佛系青年”大學生價值引領路徑探析
高校作為社會文化交流的主要場所,受當今社會文化思潮多元化的沖擊,高校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由單一性逐漸向復雜性轉變,同時面對社會的轉型變革、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尚且缺乏深度的思辨能力,易受從眾心理影響,使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變得模糊。輔導員理應自覺承擔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用,幫助大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加強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8 ]高校輔導員需要積極探索符合當下大學生認知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引導大學生要學會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把握多元社會文化思潮中的主流和支流;學會思考,明辨是非,自覺抵制網上頹廢的“佛系”青年亞文化的侵襲;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講話精神,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宣傳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9 ]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高校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心智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輔導員在深入學生群體了解與掌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思想政治狀況的同時,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1 0 ]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在多元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與各學科教學活動相結合,把“佛系”大學生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根據青年大學生特點,以他們喜愛和樂于接受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核心價值體系內容,弱化大學生對“佛系”價值理念的尊崇,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并行的樹人教育。
3.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輔導員要善于把握社會生活中關鍵的教育時機,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實踐活動中,做學生的引路人。例如,在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活動中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引領廣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開展“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等,激發廣大青年大學生當好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擔當,引領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社會責任感。
同時,根據學生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支教活動、關愛孤寡老人和走訪慰問貧困戶等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或調研活動,增加社會體驗,激發學生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主要內容的志愿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積極開展“紅色之旅”,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學生瞻仰革命紀念館、領袖故居、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革命戰爭遺址等,使廣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陶冶愛國主義情操。組織青年大學生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真切體驗廣東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摒棄不思進取的“佛系”思想,激發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感。
4.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增強網絡正能量
在網絡新媒介發達的背景下,輔導員要堅守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牢牢把握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網絡文化氛圍,提升新媒體輿論引導力,傳播主流價值理念。一方面運用網絡媒體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對當下的“佛系”現象進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正確看待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對流行于網絡的“佛系”青年亞文化進行理性分析評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易班”平臺、數字化校園、校園廣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大力度開展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三好學生標兵等杰出獲獎代表的勵志成才、弘揚正能量的宣傳教育,提升先進典型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影響“佛系”青年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努力成為有“理想、本領、擔當”的時代青年。
5.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調適能力
“佛系青年”大學生在經歷挫折改變無望后更容易出現對自身能力的懷疑,產生“努力也并非能夠改變現狀,不努力也不會差到哪里去”的無力感和挫折感。“佛系”的“有無均可,一切隨緣”成為了他們化解煩惱和痛苦的靈藥。因此,輔導員要關注和了解大學生思想實際問題和心理需要,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挫折,總結經驗,提高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實際行動規避下一次挫折的發生。同時引導大學生巧妙地運用“佛系”的積極心理的調適方式來緩解遭遇挫折和困難時所產生的壓力和焦慮,實現自我排解和自我減壓,達到平息焦慮、放平心態的目的,但并不是一味放任自流,而是引導他們以這樣的一種“淡然”心態,積極迎接困難和挑戰,依然為了既定的目標而不懈奮斗。
(本文系2018年肇慶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809。)
【參?考?文?獻】
[1]柳麗.佛系青年的實質、成因和發展趨向[J].北京教育(高教),2019(03):19-22.
[2]張九海.“佛系”心態的三重解讀[J].社科縱橫,2018,33(06):95-97.
[3]周海燕.佛系現象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及其引導[J].江西社會科學,2019( 6) : 246-253.
[4]卜建華,孟麗雯,張宗偉.“佛系青年”群像的社會心態診斷與支持[J].中國青年研究,2018(11):105-111+61.
[5]徐小躍.“佛系”是偽佛: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消解佛系[J].探索與爭鳴,2018(04):47-50.
[6]第天驕.“佛系青年”的價值困境及其超越[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04):16-22.
[7]陶東風.“ 大話文化”與文學經典的命運[ J] .鄭州:中州學刊,2005.04.
[8]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05-05.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43號)[Z].2017-09-29.
[10]李斌雄,張俊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社會思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03):9-13.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