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摘要:大學語文是一門多元學科,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培育大學生思政素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全可以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語文與思政相結合,使學生可以在審美中接受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大學語文 課程思政 教育
大學語文極具人文性,內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通過多元化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大學語文的導向功能和育人功能,進一步夯實學生語文理論基礎的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政理論思想,實現教育與知識、能力的高度統一。
一、關于課程思政
1.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
2019年3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1 ]這一講話就要求大學語文教師在給學生講授知識的同時,也要以課程思政主導語文教學的各方面人文因素,將知識學習和人文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
2.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當前現狀
(1)課程思政現狀
“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理念。“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國內各高校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和提高課程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的思政教育是非常受學校重視的,但是它經常是脫離其他課程獨立存在的,自成體系,且有專門的思政課教師,此外,大量的理論知識限制了該課程的優勢的發揮,也使得學生對該課程提不起興趣。目前看來,“課程思政”建設遍地開花,但研究的內容主要以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如課程原理、專業名詞等開發為主要對象,重點放在了課堂教學方面,對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價值觀、課程改革實踐開展的具體行動策略等環節的關注仍不足。[ 2 ]
(2)大學語文現狀
目前,隨著各高校初步探索課程思政模式的全新局面的打開,大學語文課程利用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共通之處這一課程優勢,挖掘思政教育方面的元素,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該課程也是面臨著比較尷尬的現狀,語文課程是一門很重要的文化課程,部分高校語言類專業將其作為必修課,相當多的高校將其開設為選修課程,許多學生對這一課程不夠重視,課程教學存在著課程定位偏差、脫離語文的人文根基、教學僅為了完成課堂任務、教學內容無合理規劃、大學語文教師缺乏一定的思政專業素養、挖掘作品內涵不夠等問題。
二、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語文課程實施
1.大學語文的優勢
“大學語文”具有實施課程思政的諸多優勢:
第一,大學語文課程的突出特點就是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時代性、文學性和藝術性。大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文學作品,教學重點是在閱讀分析和寫作表達的過程中滲透“語言文化”內涵,并在這個教學基礎上,實現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與教學內容完美結合,為學生創造出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并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領略優秀文化思想,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人類命運等進行獨立而深入的觀察與思考,提高思想素質和人文素質。
第二,大學語文是一門具有綜合性、基礎性和交叉性的課程,有著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載體和內容。課程內容包括中國及世界其他地區從古及今優秀的文學作品,作品中包含著優秀的精神文化,教師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重思政教育與課程的融合,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挖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課程講授和討論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第三,大學語文有工具性的特點。大學語文是一門高級的語文學科,不僅要傳授基礎的語文知識和語文常識,提升文學素養與審美,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話中尋找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還要為世界文化發展貢獻出中國智慧。
2.思政內涵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滲透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引導者,學生是“課程思政”的切實踐行者。在這實踐過程中,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指明燈”,是扮演好課程思政主要角色的關鍵,教師思政素養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實踐效果。各高校積極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大學語文教師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作為實現課程思政引導者的大學語文教師應進一步增強課程思政意識,牢固樹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實現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立德樹人的目標。
(1)改變教學理念,提升“課程思政”師資隊伍的能力
首先大學語文授課教師關系到思政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的效果。教師對“大學語文”課的定位和目標理解有所不同,導致其授課理念也相差較大,廣大教師要積極探索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引導的有效形式,積極主動地發現規律,改變教學理念,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授課教師積極學習相關內容,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同時要研究教學規律,創新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特點明確教學環節,結合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教育需要,設計與時俱進教學拓展和學習活動,如根據學習內容進行課前調研、課堂演講及討論活動等。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教師可組織朗誦、演講、辯論等等集體活動,通過課堂與現實融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引導學生重精神輕物質,重塑價值觀念,同時強化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觀念。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教學內容上,結合現狀,引導學生去品讀經典,使學生一邊沉浸在經典作品細膩的情感中,一邊引導學生結合現代社會進行理性思考,如在學習儒家經典《詩經》時,引導學生追求美好德行,學做現代的君子;在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中,探討孟子的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等,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立德樹人效果。
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在教育教學生涯中逐漸形成的品德、情感、態度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一種綜合影響力。思政課教師素養體現在六個方面: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到主導作用,其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思維,使其對社會、生活和人生有積極豐富的體驗和思考能力,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2)深入研究大學語文教材,發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目前我校所使用的徐中玉版的《大學語文》教材,課文組合方式為十二個單元,每單元有一個共同的人文主題,分別為“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胸懷天下、 故國情深、禮贊愛情、洞明世事、親和自然、關愛生命、浩然正氣、冰雪肝膽、詩意人生”,在這十二個單元中,大致三個單元構成一個大的內容組合,課文主題在邏輯關聯方面更緊密,這些主題在總體上傳遞出了對中國固有人文傳統與現代觀念相貫通的理解。該教材與時俱進,結合每個階段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并不斷修改完善,內容具有針對性,為人文藝術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佳篇,學生在欣賞美文中接受思政教育,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更加切實可行。這類主題型大學語文教材在課程思政教學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教師只需要按照主題選文講解、闡述,并根據主題導入最新時政,貼近當代大學生們的生活,思政元素可以很好地融入其中。
(3)圍繞核心素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我們緊扣時代,并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的革新,推動文化傳承,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對豐富多樣的語文知識信息進行深挖,探索更具有實效性的大學語文教育,用符合當代大學生教育的形式,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其一,教學難點趣味化,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前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去查閱資料,課堂上學生使用PPT展示成果,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得出結論;通過觀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如《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激發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學習《長恨歌》前,同學們先觀看《唐明皇》等電視劇,了解這一出美化了的宮廷愛情故事,利用影視劇創設情境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并討論當代年輕大學生的愛情觀。其二,教學過程活動化。課堂上設計各種教學環節讓語文學習“動”起來,如采用分組討論、演講、辯論、角色扮演等形式,舉辦朗誦會、讀書交流會等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與教學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當地博物館、校史館等來了解歷史,體會愛國、愛校情操。其三,教學內容課題化,如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通過交流當地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民情,引出愛國詩人屈原等。引入當代楷模黃旭華、黃大發,英雄張富清,杰出貢獻者鐘南山、張伯禮等人的事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文化教育融匯到語文的教學中。并設定相關題目,讓學生結合實際完成文章的撰寫。其四,教學手段信息化。手機上下載各種學習的APP,讓學生打卡、微信分享,督促他養成堅持學習的好習慣,而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就感又促進他的進一步學習,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三、結語
大學語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語文學習和思想政治緊密融合、相互促進、增強學習效果。教師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創新教學理念、革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接受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引領學生傳承文化,最終實現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新理念,實現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天霞.論“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列開“大學語文”的必要性[J].漢字文化,2019(06).
[2]王嵐.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條件及路徑[J].陜西教育(高教),2019(04).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