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哲學領域中,“他者”是一個與主體相對應的參照體,而“他者視域”即指在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關系體系中,相對于“自我”的另一方看待事物的立場和角度。文章通過對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新年2016》與中國央視拍攝的紀錄片《春節》為藍本闡釋,作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他者”與中國本民族文化下“自我”對同一中國傳統最盛大的節日——春節的真實記錄,展現英國廣播公司如何通過影視語言塑造其眼中的中國形象,掌握中國國家形象構建過程中的話語霸權的,進而探究與中國人自我認知下的中國形象產生差異的根源。在此基礎上,學習借鑒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紀錄片的技巧,提高我國紀錄片的創作水平,將中國的國家形象由“他者構建”轉向“自我構建”,樹立中國的話語權,并運用國際語言,用中國人自己的聲音講述中國故事,構建中國的國家形象。
關鍵詞:他者;自我;民族認同;紀錄片;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2-0043-03
一、他者眼光和自我民族認同
(一)他者與自我理論
紀錄片因拍攝者身份的不同,而出現他者與自我的區分。“‘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西方人將‘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視為‘他者,將兩者截然對立起來?!盵1]從實質上講,自我和他者的完全融合與統一是難以實現的。他者眼光與自我眼光的不同,所創作的紀錄片也就不同,英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BBC)拍攝中國春節就是以“他者”身份來記錄中國的,央視拍攝中國春節是以“自我”身份來記錄的。
(二)民族認同理論
一般說來,民族在歷史背景、文化淵源、民族風俗、語言文字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懊褡逭J同”,指構成本民族的成員對本民族的歷史、信仰、文化、語言的接受、承認、贊同,并由此生成的一種特殊的民族依賴感、忠誠感和歸屬感。
文章將紀錄片拍攝與民族認同聯系起來,從綜合性、歷時性的動態視角來研究紀錄片創作。
二、紀錄片中的“他者”與“自我”
(一)BBC:作為西方文化的他者
BBC真實記錄了全球范圍內歷史史實、人文生活、自然地理等,并不僅限于對英國本土的記錄。當它拍攝英國本土外的紀錄片時,也就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他者”來進行拍攝制作。BBC宣揚的是真實記錄、客觀記錄,當然這也是所有紀錄片最核心的部分,但是,當它作為“他者”時,難免會帶有俯視或者仰視的視角進行拍攝及編排。
2015年,BBC連續拍攝了《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國學?!贰吨袊履?2016》《中華的故事》三部紀錄片。而這三部中國題材的紀錄片畫風突變,BBC不再用各種方式來俯視中國,而做到了平視中國,較為正面地對中國進行記錄。
尤其從2016年BBC拍攝的《中國新年 2016》可以看出,BBC的中國情結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于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竟然可以拍攝出三集大型紀錄片,幾乎對春節的全部流程都進行了講述。將春節前的“回家”、過節時的“團圓”以及春節后的“歡慶”全方位展現出來。大至春節聯歡晚會,小至路邊的姜粥制作,可以看出,BBC不想放過任何有關春節的細節,也就是不想漏掉任何展現中國的機會。
(二)“他者”的局限
作為異域文化的“他者”,BBC在拍攝《中國新年2016》時有很多創新與收獲,但是,在制作過程中不免帶有西方人的眼光??梢院苊黠@地看出,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具有極大的文化隔閡。
在《中國新年 2016》中,關于春節聯歡晚會的內容,主持人重點關注的是中國的武術表演,功夫雖是中國特有的,但是并不能代表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在中國,真正學習功夫的只有極少部分人。然而對于異域文化的“他者”來說,功夫就像是中國人的一個標簽,已經深深地烙在“他者”的心中。因此,這就體現了“他者”的預設與現實情況的不符。
(三)央視:作為本土文化的自我
作為本土文化的“自我”,央視在拍攝《春節》時,抓到了春節背后關于家、關于民族的東西?!洞汗潯穼⒅袊钍⒋蟮墓澣找愿鞣N具體的人物、事件展現出來,講述一個中國人最熟悉,但是也鮮為人知的春節?!白晕摇睂Ρ久褡宓挠涗?,因其受到本土文化的滋潤,會忽略掉很多本民族人基本認知的事物?!白晕摇钡谋磉_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主觀的情緒,并且這種主觀的情緒正是因“自我”這一創作視角而形成的。也正是由于創作者的這種主觀意識,影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也就形成了“自我”紀錄片最大的特色。
三、“他者”紀錄片與“自我”紀錄片的比較
(一)兩種敘事方式
出于文化背景的差異,BBC和央視以兩種不同的身份來記錄中國春節。BBC以“他者”的身份進行記錄,而央視以“自我”的身份進行記錄,進而采用了兩種敘事方式。
1.“他者”的參與
BBC拍攝的《中國新年 2016》,采用了獨特的敘事方式,即主持人參與式,并且是多名主持人輪流參與解說、采訪,這成為該紀錄片敘事最大的特點。而選擇這種主持人參與式的敘事方式,也正是由“他者”這一視角決定的。
BBC紀錄片中所有的主持人都是生長在國外的人,即使有中國面孔,但也是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可以說,所有的主持人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很陌生的“他者”。他們作為外來者,對于參與的有關春節的活動感到十分好奇。中國的十二生肖對中國人來說是常識,但對于擁有異國文化背景的“他者”來說,是一個值得探究的事情。
每位主持人都有其特點,每一個事件由不同的主持人講述,并且主持人的人數也在發生調整,有時是一位主持人,有時是兩位主持人,這樣的安排自有其合理用意。單獨一位主持人適合聆聽被拍攝者的故事,在介紹中國酒文化時,就只用了一位男主持人,他扮演的是聆聽者和講述者的角色。而在第一集中,兩位滑稽、幽默風趣的主持人在為騎摩托車的人們熬粥,在家里吃火鍋等,這是兩位主持人有很多交流,也就使內容更加生動豐富?!八摺边@一視角讓主持人參與更有意義,而主持人參與讓“他者”視角更自然生動。
2.“自我”的旁觀
央視拍攝的《春節》,運用了最常見普通的紀錄片的敘事方式,即旁觀式。這種敘事方式具有客觀紀實性,在應用過程中,一般是主題先行,確定好主題之后再進行記錄式拍攝。該紀錄片正是采用這種方式,以真實記錄為主,進行故事的敘述,并配以相應的解說詞。
作為“自我”的央視,以上帝視角對其進行藝術記錄?!白晕摇睂τ诒就廖幕质煜?,具有與被拍攝者相同的文化背景與生活體驗,這也就決定了它不能參與其中,若作為參與者則不能發揮出問題提出者或者聆聽者的作用;若作為旁觀者,制作者為《春節》配有簡單、客觀的解說詞,解說詞簡單明了,既講述了關于春節的各項傳統,也升華了節日內涵?!洞汗潯返谌都漓搿罚谥v述福建三元村對神明的祭祀活動時,以簡單的時間順序為線索,配以樸素的解說詞,講述了整個祭祀事件。解說詞搭配紀實畫面,既介紹了質樸的祭祀活動,又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民俗文化的傳承?!白晕摇钡呐杂^讓紀錄片更客觀真實,也賦予其更深刻的內涵與深厚的感情。
(二)兩種敘事結構
兩類紀錄片在故事敘事結構上也有很大的差異,BBC的紀錄片《中國新年 2016》是主題型敘事,央視的紀錄片《春節》是故事型敘事。不同的敘事結構,會讓紀錄片產生完全不同的表現效果。
1.主題型敘事
“所謂主題型敘事是根據表達的主題安排作品線索的敘事方式,主題型敘事多用于電視專題片中。”[2]BBC版紀錄片《中國新年 2016》一共分為三集,分別是《回鄉》《團聚》《歡慶》,它便是一部依據主題編排敘事線索的影片。它的目的就是:全方位展示一場全球最盛大的盛宴——中國春節,展現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魅力。每集內容在展現2016年春節故事的同時,追溯歷史,從而實現整個作品結構歷時性敘事與共時性敘事的同一。BBC版《中國新年 2016》的主角是“中國春節”,而人物的故事則是配角,通過不同人物的故事去表現春節的各個方面,通過對人們忙碌情況的碎片化展現,讓“中國春節”這一抽象的主題變得具體而清晰,而單個人的命運則因為碎片化的處理而變得模糊。
2.故事型敘事
與BBC《中國新年 2016》的主題型敘事不同,央視的《春節》采用的是故事型敘事,故事型敘事是以情節為動力的敘事方式,即在作品的整體結構中必須有驅動故事發展的動力(原因),承載故事線索的主體(人物與事件),以及情節發展的段落(起因、發展、高潮、結果)?!洞汗潯芬还灿形寮謩e是:《團圓》《祭祀》《驅邪》《祈?!泛汀遏[元宵》。每一集都選用雙線平行敘事的結構,以主人公和故事為主,故事型敘事更有利于故事情節的推動,從而表現主題。以《春節》的第一集《團圓》為例,圍繞團圓,拍攝了兩個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得較好的家庭,其中一個家庭有自己的家庭春晚及最佳媳婦的評選,而另一個家庭則聚焦父親與兒子關系的破冰,讓主人公擔任敘事線索,將故事講述完整。故事的敘述,讓內容更生動豐富,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調動觀眾的情感。
(三)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
孟華曾在其著作《比較文學形象學》中指出,“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關系的自覺意識之中,即使這種意識是十分微弱的”[3]。
1.他者建構
BBC拍攝的中國題材紀錄片,雖然在制作表面上大致符合中國的現實情況,但是在制作過程中某些畫面的拼接、解說詞的撰寫確實受到了意識形態的干預。BBC拍攝的中國題材的紀錄片,一方面為世界留有歷史性的影像資料,另一方面,是在向英國及其他國家的人介紹中國,使其了解中國。BBC拍攝中國題材的紀錄片時,就是作為“他者”在構建中國的國家形象。BBC一般標榜自己可做到客觀真實的敘事,因此,BBC的他者構建總體來講是客觀真實的,但是渉及跨國形象宣傳時難免會受到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關系的影響。因此,中國形象建構主體是“他者”時,拍攝的紀錄片很容易失真,因此要避免誤差的產生,構建更加全面客觀的“中國形象”。文章提出中國形象建構主體要從“他者建構”走向“自我建構”。
2.自我建構
“自我建構,self-construal,指的是個體在認識自我后會將自我放在何種參照體系中進行認知的一種傾向?!盵4]
央視是中國最具話語權的影視制作機構,它也應當承擔起構建中國形象的責任。作為“自我”的央視,熟知本土文化,也知道中國的形象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在很多方面占據相當大的優勢,有能力對中國形象進行“自我建構”。但是央視在拍攝本土紀錄片時會或多或少帶入自我認知與期待,在制作中對于客觀記錄仍然缺乏一定的技巧。在紀錄片領域的國際地位有待提高,要塑造一種客觀、權威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對中國形象進行“自我建構”。
3.從“他者建構”到“自我建構”
中國的形象是每一個中國人關心的問題,它是一個便簽性質的事物,關系到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中國的形象應該是“自我建構”而不是“他者建構”,要將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形象的構建,目前,中國形象的構建在國際上還是以“他者建構”為主,我們要將中國形象的構建從“他者”過渡到“自我”。這就要求“自我”有足夠的能力來為中國發出自己的聲音,做中國自己的宣傳片。
國家形象的構建有兩類受眾群,一是國內群眾,二是國際群眾。對于中國國內的群眾來說,要充分利用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這一優勢,喚起本民族意識,使民眾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而對于國際群眾,就要學會用國際聲音介紹中國,構建中國形象。多借鑒BBC、NHK的國際化的敘述方式、鏡頭語言,只有這樣才能用自己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形象。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勇于發出聲音,掌握話語權,作為別國的“他者”來向全世界的民眾講述他國的故事。
四、結語
文章以BBC紀錄片《中國新年 2016》與央視的紀錄片《春節》為例,闡釋了“他者”與“自我”兩種身份在紀錄片的制作上,由于文化相異、視角不同、敘事方式手法的差異而使同一拍攝對象有不同的呈現。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話語權,這就要求我國傳媒人靈活轉化“他者”與“自我”身份,首先要以“自我”的身份,用中國自己的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使其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從而凝集中國力量。同時向世界介紹正在成長的中國,構建美好的中國形象。在此基礎上,向BBC、NHK等學習國際化的紀錄片語言,用“他者”的身份來記錄拍攝他國的故事,增強中國的話語權。要完全融入全球化的語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的影視行業也在積極努力地提升自身實力,增強國際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宮小昀.作為“他者”的伊朗:以《逃離德黑蘭》為例[J].美與時代,2015(4):117-119.
[2] 王慶福.中西紀錄片版本差異:央視版紀錄片《春晚》與國家地理版《透視春晚》比較分析[J].中國電視,2013(6):83-87.
[3] 陳強.遙遠的西部天堂[D].濟南:山東大學,2011.
[4] 王琇婷.他者之眼:NHK紀錄片中國鏡像呈現與思考[D].合肥:安徽大學,2015.
作者簡介 李晶,碩士,晉中信息學院電影評論中心教師,研究方向:新媒體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