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新聞媒體以此為主題持續進行了海量報道。在傳播手段不斷創新的背景下,如何順應媒體融合的潮流,在戰“疫”一線報道中成功突圍,又如何在后疫情時代的報道中體現出自身的專業性和影響力,從而記錄大時代,唱響主旋律,這是值得行業媒體認真思考的課題。文章以《中國民航報》對首都機場T3-D航站樓國際航班專區的報道為例,梳理其作為行業媒體在戰“疫”一線全媒體報道中使用的策略和積累的經驗。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可以以“事件意義+行業特色+群眾關切”確定報道選題,以“人物故事+現場體驗”架構形式內容,以“全媒體思維+產品包裝理念”搭建多維度輸出平臺,讓行業媒體的戰“疫”一線報道更加鮮活、準確、高效,并在持續創新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文章也為行業媒體未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提供可借鑒的路徑。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行業媒體;全媒體時代;一線報道;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2-0133-03
2020年初,因COVID-19引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發,各級媒體持續關注,在戰“疫”一線推出了大量報道,見證了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從應急狀態到常態化防控的全過程,對信息及時高效傳播、弘揚社會正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從運送醫護人員和防疫物資,到接回海外滯留同胞,從支持各地復工復產,到堅守國門嚴防境外輸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民航業發揮了“先鋒隊”的作用。作為立足于民航的行業媒體,《中國民航報》深入一線,報道和記錄了民航業參與戰“疫”的全過程。在信息傳播手段不斷創新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眾多同題材報道中脫穎而出?《中國民航報》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文章以《中國民航報》對首都機場T3-D國際航班專區的報道為例,聚焦和梳理行業媒體探索戰“疫”一線全媒體報道的路徑和經驗。
一、以“事件意義+行業特色+群眾關切”確定報道選題
如何抓取合適的選題是報道成功的基礎。一個好選題,可以直接影響報道的立意高度、采訪深度、表現角度、討論熱度和社會影響度。在突發公共事件中,選取影響力大、意義重大、群眾最為關切的“點”作為報道選題,是媒體的天職和本能。對于行業媒體來說,則要在秉持全局視野的基礎上,發掘本行業在該事件中承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在報道中充分體現出專業態度和行業特點[1]。也就是說,不僅要做好,更要突出個性、做出特點。
縱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同時間和環節,處處都有民航從業者堅守和奉獻的故事,可以說不缺吸引人的好選題。但是,在一些熱點選題如民航運送醫護人員和防疫物資、支持各地復工復產等已經被充分報道之后,如何繼續挖到“富礦”,避免千報一面、千篇一律,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這需要下一番功夫。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外防輸入逐漸成為疫情防控工作重點的背景下,《中國民航報》敏銳地選擇了當時北京防輸入最“前線”——首都機場T3-D航站樓,進行了獨家采訪。
從選題意義角度看,隨著疫情防輸入形勢愈發嚴峻,為了從空間上實現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航班旅客的隔離,防止機場內的交叉感染,首都機場T3-D航站樓一度堪當重任,被改造成為國際航班停靠專區,成為北京防輸入的最前線。對于疫情防控這場大考來說,彼時的T3-D航站樓就是事關防控成果的最后一道大題;對于行業媒體來說,彼時的T3-D航站樓就是最重要的民航戰“疫”新聞現場。然而因為防疫等種種原因,媒體在當時很難涉足其中,因而并沒有太多來自那里的聲音。也正因為如此,更引發了人們的強烈好奇心。
從行業特色角度看,國際航班量驟增和入境流程頻繁變化讓T3-D航站樓的防疫和保障工作面臨巨大壓力,海關、地面服務、公安等現場工作人員還會面臨感染的風險,那么T3-D航站樓內部的保障流程是怎樣的?國際旅客到達后如何安全地離開?如何做到閉環避免交叉感染?內部工作人員的健康和安全又如何保證?這些疑問都需要來自民航業內權威媒體的專業解讀。
從群眾關切角度看,外防輸入逐漸成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后,國際航班和國際到達旅客一度成為輿論熱點,而臨時改造為國際航班停靠專區的T3-D航站樓更成了網絡熱詞。運行初期,有網友發布的現場旅客擁擠的照片和視頻片段甚至一度引發了輿情(事實上,只是旅客較多且流程煩瑣,需要等待較長時間)。在當時,國際到達旅客的真實狀況究竟如何?現場保障是否有序到位?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官方媒體的解答。疫情發展瞬息萬變,相關政策措施也在不斷變化。《中國民航報》對T3-D航站樓的報道及時傳遞了信息,回應了群眾關切的熱點,平息了負面輿情的蔓延。
二、以“人物故事+現場體驗”架構形式內容
確定了報道選題之后,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依次是如何協調資源讓采訪成型?如何架構采訪過程中獲取的資料和素材?如何選擇合適的呈現手段和表達方式?
即便選題再“熱”、再重大,如果不能深入一線“抓活魚”,而只做二手資料的加工,依然不能捧出“熱氣騰騰”具有現場感與生命力的報道作品。新聞報道要與讀者共鳴,首先就要接地氣,要下基層、去一線。這也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媒體采編能力和踐行“四力”的集中體現,誠如攝影記者卡帕最著名的話——“如果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離得不夠近”。但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殊時期,所有媒體前往疫情防控一線采訪都需要克服更多困難,做更多準備,協調更多資源。
《中國民航報》記者聯系采訪T3-D航站樓的過程同樣曲折。特殊時期,大多單位對于新聞報道的態度較為謹慎,出于對記者健康和安全的保護,采訪規定和報批流程也頗為嚴苛復雜。最終,在不斷地溝通和協調下,《中國民航報》獨辟蹊徑,爭取到了采訪首都機場公安局境外輸入疫情防控突擊隊副隊長路濤的機會,并得以跟隨他進入T3-D航站樓,以“曲線救國”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最典型的民航戰“疫”現場。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每天都在見證歷史”,但歷史不是一串串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經歷的故事。因此,除了盡可能快速、直觀、全面地傳遞出疫情防控一線的真實信息外,在內容方面,仍應將“人”放在第一位,用平民視角著力呈現特殊時期“人”的處境,講述“人”的故事,再通過人的故事見證大的時代,透視身后的社會。這樣的報道才不會變成說教式的空中樓閣,或是空泛的自說自話。
找到了合適的采訪對象,報道就成功了一半。在《中國民航報》對T3-D專區的采訪過程中,首都機場公安局境外輸入疫情防控突擊隊副隊長路濤就是一個非常“完美”的采訪對象。經過事前了解,路濤所帶領的突擊隊為整個T3-D專區提供警務保障,他不僅非常熟悉“狀況內”的國際到達旅客保障流程,同時要應對很多“狀況外”的突發警情,連介于“狀況內外之間”的旅客情緒問題,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從某種角度看,路濤是疫情期間在T3-D航站樓里既能縱覽全貌、又能偶遇“故事”的人[2]。記者通過他的講述,結合現場探訪的所觀所感,將關于T3-D專區保障的點、線、面一一復原。
在采訪現場,記者會獲取到足夠多的新聞素材,同時如果記者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以及與采訪對象的互動等“采訪外的因素”特別鮮活生動,也有助于報道主題的表達,可以將其作為重要的新聞素材充實到視頻和文字報道中,甚至可以直接做成體驗式報道。此時,記者不僅是報道的采訪者,更是重要的參與者和組成部分。比如《中國民航報》在對T3-D航站樓的視頻報道中,攝像記者以拍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下文字記者采訪的全過程,其中記者隨干警們一起穿防護服、在隔離區內與剛下飛機的國際旅客對話等互動畫面,極具現場感;在文字報道中,記者則加入了路濤因處理突發情況而一再推遲電話預采訪的時間,以及采訪結束后給記者分享與女兒視頻等互動細節[3]。記者的適時闖入,反而讓讀者在讀文章或者看視頻時會有更強的代入感。
三、以“全媒體思維+產品包裝理念”搭建多維度輸出平臺
宣傳工作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疫情之下,傳統紙媒的新聞生產方式再次受到沖擊,內容更多地向兩微一端以及其他新媒體平臺傾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行業媒體要抓緊機遇,主動作為,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加速磨合和調整,把握媒體業態新風口。此次對T3-D專區的實地探訪就是《中國民航報》在全媒體報道方面的一次有益嘗試。在采編部門、視頻部門與網站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共同完成了一個6分鐘的視頻短片——《獨家探訪|我們守著T3-D》,第二天就在中國民航報微信公眾號及相關新媒體平臺上及時發布。兩天后,深度人物報道——《你見過凌晨4點的T3-D嗎?》,也先后在微信公眾號和報紙上發表。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采訪是官方媒體首次以視頻形式披露T3-D內部的真實運行狀態,在民航業內和普通旅客中都引起了較大反響[4]。通過實踐,文章對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包裝一件全媒體作品總結出以下三點。
一是要提高對“全媒體報道”概念的理解。把紙質內容簡單電子化或是配合紙質內容做視覺化表達,是嘗試媒體融合初期的做法。但事實上,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新媒體平臺的受眾都有獨立于紙媒文字報道的全新需求,媒體融合正走在從新舊簡單疊加到深度融合的路上,要嘗試以融媒體思維,借助圖片、視頻、動畫、H5、語音等更具視聽沖擊和互動性的創新表現手段,開展全媒體報道,并不斷拓展新媒體發布渠道和平臺,充分利用兩微一端、抖音、快手、知乎、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傳播矩陣,把握行業最新發展方向。尤其是在全媒體轉型前期,行業媒體還可以以視頻報道為抓手,根據不同主題,既可以原創“大片”,也可以精剪“小品”,還可以嘗試以秒為單位的短視頻創作。但是不論哪種形式,好的內容永遠是媒體賴以生存的根本源泉。比如《獨家探訪|我們守著T3-D》就是故事線索完整的原創專題片,獨立于一同采訪的文字稿件,由專業人士攝像、編輯,品質精良,與戰“疫”精神高度相呼應,因此快速吸引了受眾的注意。
二是要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打破業務壁壘,在選題策劃、采訪拍攝、后期制作、包裝發布等不同環節協同配合,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優勢和專長,并通過分配機制予以鼓勵。由于視頻報道是傳統媒體進行全媒體轉型的突破口,因此,視頻部門更應積極地參與到全媒體報道的前期策劃中來。同樣的采訪,視頻呈現和文字呈現本質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創作思路,不應囿于傳統紙媒文字記者的主導地位,讓視頻部門只完成攝像和后期剪輯等輔助執行工作,而應充分發揮視頻部門的編導才能,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成為視頻報道的主導人。基于此,采訪前期文字記者和攝像記者的溝通非常重要,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同步采訪背景、主題,在采訪形式和表現形式上充分討論并達成共識,還要對未知情況和采訪難點做出相應預案,這樣在現場遇到問題時才可以隨機應變,快速決斷。
三是要打造一支戰斗力強大的全媒體記者團隊,尤其是文字記者要轉換自己固有的角色,加強學習和實踐,向全媒體記者轉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思考很多操作層面的問題:文字記者是與攝像剪輯人員共同成為編導,還是僅承擔出鏡主持或者溝通聯絡的功能?如果文字記者更多地考慮視頻拍攝,又如何同時獲取深度文字稿件所需要的更豐富的采訪素材?可采取的方式是,文字記者與攝像記者共同成為視頻作品的編導,同時在拍攝前后留出充分的單獨采訪時間以滿足撰寫文字稿件的需求。這也意味著文字記者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且需要采訪對象的理解和配合。總之,大部分全媒體報道需要多部門協同,形成聯動機制,共同完成一個項目。此外,在一些條件有限的采訪中,尤其是對于行業媒體來說,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記者還要具備單兵作戰的能力,樹立全流程意識,可以快速處理采、寫、拍、編、播等多重任務,獨立完成一個簡單的新媒體產品。
疫情防控形勢瞬息萬變。《中國民航報》對首都機場T3-D航站樓國際航班專區的全媒體報道發布后不久,民航局等五部門就發布了目的地為北京的國際航班從指定第一入境點入境的公告,將調整部分國際始發客運航班從指定第一入境點入境。這也意味著T3-D航站樓的保障壓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其使命也隨之改變。《中國民航報》的及時報道也因此有了更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目前,因COVID-19引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未結束,國內也將較長時期處于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媒體對戰“疫”一線的報道仍將繼續。對于行業媒體來說,兩年多的探索和創新,為未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一線報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供了可復制的策略,尤其是在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等融合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實踐告訴我們,唯有銳意創新,大膽轉型,行業媒體才能擁有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才能在宣傳報道中真正地展示行業形象,傳播行業聲音,講好行業故事。
參考文獻:
[1] 孫鳳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力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2] 《北京青年報》編輯部.加強國際合作 做好國際航班疫情防控[N].北京青年報,2020-03-20(A03).
[3] 梁士斌.守衛首都機場T3-D的衛士[N].法制日報,2020-04-13(02).
[4] 張真齊.民航業多措并舉提升服務質量[N].中國青年報,2021-07-22(011).
作者簡介 程婕,碩士,記者,中國民航報社要聞評論部記者,研究方向:媒體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