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敏 王 旭 王琳
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南京 210029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屬于臨床常見心律失常類疾病,以突發突止、心慌、胸悶為主要特征,嚴重者表現為心絞痛、呼吸困難、頭昏或意識障礙,病情長期發作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2]。目前臨床中常采用藥物轉復、刺激迷走神經等手段治療PSVT,但缺點為病情反復發作,導致明顯心律失常,治療效果不理想[3-4]。經導管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術治療PSVT 具有治療徹底、創傷小且術后并發癥少的優點[5],但術后仍需要患者積極配合確保治療效果。研究發現[6],RFCA 術后健康指導、用藥安全、心理健康等仍是患者出院后的主要問題和需求,而常規延伸護理無法滿足患者居家護理需求,因此,出院后持續給予合理、有效的健康指導對患者康復十分重要。為此,本研究探索并制訂基于患方反饋的延伸護理措施,將其應用于PSVT 患者RFCA 術后居家護理休養期間,進一步探討其成效及價值。
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1 年4 月江蘇省人民醫院收治的接受RFCA 術的PSVT 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常規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25~71 歲,平均(52.35±7.84)歲;PSVT 病史1~15 年,平均(9.76±2.15)年;PSVT 類型:左側顯性旁道14例,左側隱性旁道10例,右側顯性旁道7例,右側隱性旁道5例,房室結內雙徑路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上20例;居住地:農村17例,城鎮28例;術后住院時間3~5 d,平均(4.26±0.78)d。觀察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23~65 歲,平均(53.09±8.12)歲;PSVT 病史1~15 年,平均(9.82±2.09)年;PSVT 類型:左側顯性旁道16例,左側隱性旁道11例,右側顯性旁道6例,右側隱性旁道4例,房室結內雙徑路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及以上21例;居住地:農村15例,城鎮30例;術后住院時間3~5 d,平均(4.45±0.86)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符合PSVT 診斷標準者[7];接受RFCA術治療;術后病情穩定出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器質性心臟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認知、視聽障礙或精神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兩組PFA 術均由同一醫療團隊完成,出院后常規服用抗血栓藥。
常規組患者出院后接受常規延伸護理干預措施,即出院發放健康指導手冊,叮囑定期復診、遵醫囑服藥、自我護理注意事項等,預留患者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出院后常規電話隨訪,出院1 周電話回訪1 次,之后每月回訪1 次,共3 個月。
觀察組在常規延伸護理基礎上實施基于患方反饋的定向健康指導,具體如下:①延伸護理小組組長由1 名科室高年資護士擔任,護士長(1 名)擔任質控人員,另外包括3 名護師,1 名研究生及1 名主治醫師。②出院前制訂基于患方反饋的定向健康指導措施:護理人員以面對面訪談方式調查患者居家護理需求,根據患者的反饋內容整理,發現患者對RFCA 術后相關健康知識、用藥安全(抗凝藥的不良反應)等有較大的需求,經小組討論后制訂定向健康指導措施;同時通過交談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對于有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制訂定向心理健康指導措施,如將音樂療法、放松療法。③出院后,實施基于患方反饋的定向健康指導措施,如邀請患者參加相關健康講座,通過微信、QQ 等遠程工具傳送健康知識小視頻,RFCA 術后自我護理措施、膳食食譜、可能不良事件及相關應對措施、心理療法等;出院后1 周電話回訪1 次,之后每月1 次,通過電話、復診方式獲得患者或家屬反饋,如改善不佳者,加強定向指導力度,干預3 個月。
①干預前后健康知識評分比較。采用調查問卷法調查患者評估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對RFCA 術后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調查表包括RFCA 術相關知識、出院后可能不適癥狀原因、應對方法、合理功能鍛煉、合理膳食等條目,每個答案評價為掌握、理解、較理解、不夠理解、不理解5 種,評分0~10 分,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越好。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0.835,內容效度比為0.879。②服藥完全依從率比較。采用Morisky 服藥依從性量表[8]評估干預期間患者服藥依從性,包括8 個條目,每個條目答案為是或否,分別評分0 分或1 分,總分8分則為完全依從。③服抗凝藥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記錄出院后服抗凝藥期間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局部血腫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發放健康知識調查問卷90 份,有效回收問卷90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干預前,兩組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健康知識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分,)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觀察組服藥完全依從率為95.56%(43/45),常規組為77.78%(35/45),觀察組服藥完全依從率高于常規組(χ2=6.154,P=0.013)。
觀察組出現1例皮下出血,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22%(1/45);常規組3例消化道出血、2例皮下出血、2例局部血腫,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5.56%(7/45);觀察組服抗凝藥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常規組(χ2=4.939,P=0.026)。
PSVT 發病原因多樣,多與情緒激動、過勞、恐懼、飲酒有關,部分女性患者與月經周期有關[9-10]。近年來,隨著臨床電生理研究的逐漸深入,發現折返是PSVT發病主要機制,少數發病機制為自律性增高或觸發激動等[11]。RFCA 術已成為臨床中治療PSVT 的有效方法,但該治療方法可導致患者出現一定程度的負性情緒[12]。調查發現[13],多數接受RFCA 術治療的PSVT 患者會出現恐懼、焦慮及抑郁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會導致機體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增加兒茶酚胺的分泌,從而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14]。另外,RFCA 術后住院期間患者在醫護人員的監督下多能配合操作,出院后由于缺乏有效健康指導,依從性較低[15]。因此,實施針對性的延伸護理措施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本研究發現,干預后兩組健康知識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常規組;觀察組服藥完全依從率高于常規組,提示基于患方反饋的定向健康指導應用于PSVT 患者RFCA 術后延伸護理中,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水平,提高服藥依從性。目前,常規出院指導已無法滿足患者居家護理需求[16],且缺乏針對性、延續性的健康宣教,對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康復均十分不利[17]。實施基于患方反饋的定向健康指導通過與患者面對面交流,發現患者對RFCA 術后相關健康知識、用藥安全等有較多的需求,延伸護理小組整合患者反饋內容,制訂定向健康指導方案,有效提高了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和用藥依從性[18-19]。另一方面,及時了解患者情緒變化并實施相應改善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促進護患關系改善,從而有利于增強患者遵醫囑行為,自覺根據醫囑安排進行服藥,提高用藥依從性,有助于加速康復進程[20-22]。
本研究中,觀察組服抗凝藥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提示基于患方反饋的定向健康指導應用于PSVT 患者RFCA 術后延伸護理中,有助于降低出院服抗凝藥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定向健康指導在患者出院時、出院后不同時刻與患者交流,能夠及時得到患者反饋,從而實施有針對性的延伸護理[23],如在面對出院服抗凝藥后可能發生的凝血不良事件時[24],患者往往無法正確應對,根據患者的反饋給予規范的健康指導可及時糾正患者錯誤行為或調整患者用藥情況,有助于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25]。
綜上所述,基于患方反饋的定向健康指導應用于PSVT 患者RFCA 術后延伸護理中,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水平,提高服藥依從性,并且降低服抗凝藥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