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燕 姜艷華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科,遼寧沈陽 110031
淚道阻塞是眼科臨床常見疾病,是由于各種不同因素導致淚點、淚小管、淚總管、鼻淚管的阻塞或狹窄,導致淚溢[1]。通常所說的前淚道阻塞一般是指淚囊以前的淚道阻塞,對于淚囊后的淚道阻塞,多伴有慢性淚囊炎,患者除了溢淚還有溢膿的現象,治療淚囊炎的經典手術方法是鼻內鏡下淚囊造口術,然而其不能治療淚小點、淚小管及淚小管的阻塞[2-3]。目前臨床上治療前淚道阻塞常在淚道探通后植入人工淚管[4]。準確的探通及置入適當的人工淚管是手術成功的關鍵[5]。目前臨床中較常用的人工淚管有很多種,其中最常用的是環形人工淚管和RS 人工淚管,本研究收集了于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行淚道阻塞再通聯合人工淚管植入術的患者,評價這兩種不同人工淚管植入術后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采集2018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我院眼科淚道病房接診的前淚道阻塞患者132例,按照患者意愿將其分為環形人工淚管組(65例)和RS 人工淚管組(67例)。RS 人工淚管組中男27例,女40例;年齡18~82 歲,平均(56.28±5.52)歲;右眼34例,左眼33例;淚小點膜閉28例,淚小管阻塞20例,淚總管阻塞19例。環形人工淚管組中男24例,女41例;年齡18~78 歲,平均(55.46±5.67)歲;右眼30例,左眼35例;淚小點膜閉26例,淚小管阻塞18例,淚總管阻塞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淚點膜閉、淚小管阻塞、淚總管阻塞;②年齡18~85 歲;③單眼患病;④治療隨訪依從性高,配合檢查及治療。排除標準:①淚道外傷;②鼻淚管阻塞;③急慢性淚囊炎;④淚道手術史;⑤淚道腫瘤;⑥嚴重的全身重要器官疾病;⑦凝血功能障礙;⑧鼻腔內病變。所有患者主動掛號來我院就診并要求手術治療,自愿選擇不同類型的人工淚管,術前均簽訂手術知情同意書,并于局部麻醉下行淚道探通+人工淚管植入術。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1 材料 手術材料為環形人工淚管和RS 人工淚管,二者均為彈性好且韌性強的硅膠管,但環形人工淚管兩端為兩側封閉的直管,中間為弧形管,直形管與弧形管的連接設計為階梯式過渡起到防滑脫作用[6],其由山東福瑞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RS 人工淚管的兩端是帶封閉盲端的直形段,中間是較細連續的弧形段[7-8],管體呈“U”形,由濟南潤視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
1.2.2 手術過程 兩組均由同一醫師進行手術。患者取仰臥位碘伏消毒后鋪巾,顯微鏡下使用淚點擴張器擴張上、下淚小點,淚道探針經上下淚小點、淚小管、淚總管等狹窄或閉塞部位給予探通,再進入淚囊,經鼻淚管至鼻腔。RS 人工淚管組:RS 人工淚管的一端在金屬探針支撐下,依次經過下淚小點、淚小管、淚總管、淚囊、鼻淚管至鼻腔,拔出探針,按住金屬針進口處偏上側,從開口處往軟管內注水,患者感到鼻咽部有水后,表示插管成功;同樣方法將RS 人工淚管的另一端插入上淚小點,依次經淚小管、淚總管后達骨壁再向下轉進入淚囊、鼻淚管直到下鼻道。棉簽用力壓住內眥部淚管后抽出探針。內眥部瞼裂區可見外露的透明硅膠管,其上可見藍色標記點。環形人工淚管組:術前給予鹽酸羥甲唑啉噴鼻收縮下鼻道,環形人工淚管的一端自上淚點進入淚小管、淚總管,達骨壁后向下進入淚囊直到下鼻道,于鼻前庭勾出探針。同樣方法自鼻前庭勾出另一探針,于鼻前庭將硅膠管的兩頭用黑色絲線打結固定,剪掉過長部分,術后囑患者勿擤鼻,以免脫管。
1.2.3 術后治療 術后給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參天,5 ml/支,生產批號:2016121)點術眼3 次/d,氯替潑諾滴眼液(博士倫福瑞達,5 ml/支,生產批號:34303)點術眼,3 次/d,進行局部抗炎治療。觀察兩組手術時間、療效、并發癥等情況。術后9 個月拔管,RS人工淚管組:用鑷子夾住內眥部藍色標記點處,順勢抽出RS 人工淚管即可。環形人工淚管組:囑患者擤鼻,將鼻腔打結的硅膠管夾出,剪斷,用鑷子從內眥部夾住取出即可。分別于拔管后即刻、1 個月時、3 個月時沖洗淚道,觀察沖洗淚道通暢情況,溢淚癥狀及分泌物的情況。
1.3.1 手術時間 計算并比較兩組的平均手術時間。
1.3.2 臨床療效 參考《臨床淚道微創手術學》[9]中關于淚道疾病的手術治療標準:淚道沖洗完全通暢,沒有溢淚癥狀,沒有任何分泌物為治愈;淚道沖洗通但不暢,有輕微的溢淚癥狀,沒有明顯分泌物為好轉;淚道沖洗不通暢,有明顯的溢淚癥狀,伴有大量的膿性分泌物為不愈。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數×100%。
1.3.3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兩組淚點豁開、淚道炎癥、人工淚管滑脫、嗅覺異常、鼻腔黏膜損傷等情況。
采用SPSS 17.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RS 人工淚管組手術時間為10~38 min,平均(24.18±12.07)min;環形人工淚管組手術時間為15~45 min,平均(35.12±15.34)min。RS 人工淚管組手術時間短于環形人工淚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45,P <0.05)。
RS 人工淚管組中55例治愈(82.09%),4例好轉(5.97%),8例未愈(11.94%),總有效率為88.06%。環形人工淚管組中54例治愈(83.08%),4例好轉(6.15%),7例未愈(10.77%),總有效率為89.2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0,P >0.05)。
RS 人工淚管組淚點豁裂2例(2.98%),淚點息肉2例(2.98%),硅膠管脫落2例(2.98%),鼻腔內黏膜損傷0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96%。環形人工淚管組淚點豁裂4例(6.15%),淚點息肉4例(6.15%),硅膠管脫落2例(3.08%),鼻腔內黏膜損傷8例(12.31%),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7.69%。RS 人工淚管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環形人工淚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5,P <0.05)。
前淚道阻塞是眼科門診的常見病,溢淚是此類疾病最典型的臨床表現[10]。較長時間溢淚可引起眼表的炎癥,還會導致眼周及面頰部的皮膚炎癥和濕疹[11]。部分患者因頻繁擦拭淚水,最終造成下瞼嚴重外翻,從而加重溢淚,形成不可逆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患者的外觀、視力,降低其生活質量[12-13]。淚道阻塞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淚道探通、淚道激光、手術等[14-16]。其中手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淚道阻塞的最佳方法,臨床中最常用的手術方法是淚道探通后直接植入人工淚管[17]。置入人工淚管的目的是防止局部增殖粘連引起的再次阻塞,確保淚道通暢[18]。
淚道阻塞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淚道內植入恰當的人工淚管,以往臨床上使用硬膜外麻醉導管作為人工淚管支撐淚道,但因其管質較硬,不好固定,影響外觀,容易出現淚點豁開、眼瞼外翻畸形等并發癥,目前大部分醫院已將其淘汰[19]。濟南潤視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RS 人工淚管目前在臨床中被廣泛使用,與環形人工淚管比較,其具備如下優點:淚管直徑更接近淚小管的生理解剖管徑[20],質地更加柔軟卻不失支撐性能,因此對淚道的機械切割損傷更小[21],降低了患者術后淚點豁開及淚道炎癥等并發癥的發生率[22]。RS 人工淚管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步驟更加簡單,節省了手術時長[23]。其自帶探針引導自淚點入路進入下鼻道,無需使用拉鉤自鼻前庭盲目勾取,不會損傷鼻黏膜[24],其直接從內眥部可視下拔管,沒有任何痛苦,不存在拔管困難,患者不會有任何鼻腔內不適,接受度更高[25-26]。
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工淚管治療前淚道阻塞手術成功率均較高,但RS 人工淚管更具備優勢,其手術操作時間短,患者遭受的痛苦少,并發癥的發生率低,是前淚道阻塞理想的手術選擇材料,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