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坤,馮 穎,葛光環,c,趙 陽,邵 靜
(安康學院,a.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安康 725000;b.陜南生態經濟研究中心,陜西安康 725000;c.陜西省院士專家工作站,陜西安康 725000)
陜西省南部(簡稱陜南)地區,從西往東依次是漢中、安康、商洛3 個地市。陜南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冬季溫和、春季升溫快且波動大、夏季炎熱、秋季驟冷、四季分明。水資源豐富,水量充沛為漁業發展提供了較強的環境承載力。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為漁業養殖提供了較強的生態支撐[1]。
陜南地區利用豐富的水域資源,突出區域特點,大力發展特色養殖,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呈現多元化格局,漁業布局得到不斷優化。沿漢江、丹江生態漁業產業帶為重點的池塘健康養殖、大水面養殖等商品魚基地;以城市郊區為重點的休閑漁業;以秦巴山區為中心的仿生態大鯢人工養殖示范區已經形成。陜南地區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塘庫眾多,充分利用漢江、丹江等湖庫資源和秦巴山區冷流水及稻田資源,大力推行大水面增養殖、秦巴山區冷水魚養殖及稻田綜合種養等綠色養殖。
安康市水庫眾多,水資源豐富,河流、溝壑、溪流密布。全市總水域面積3.82 萬hm2。其中,水庫1.24萬hm2,池塘1 000 萬hm2,適宜養魚稻田5 866.7 hm2,是全省優勢漁業水域。水資源總量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59.5%。人均占有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 倍,全省平均水平的2.6 倍。漢江水系屬于長江流域中一條最大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 000 km2的河流有漢江、子午江等9 條。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全長346 km,流域面積2.34 萬km2。流域面積在100 km2以上、5 km2以上的河流分別有76 條、941 條。全市年徑流量106.57 億m3,過境客水145.7 億m3。全市養殖水域面積148.54 km2,占全省的31%[2]。
漢中市水域面積469 km2,占總面積的1.72%。市內河流分為漢江和嘉陵江2 大水系,為長江一級支流。其中,流域面積在10 km2以上的河流有565條。漢江發源于寧強縣,橫貫全市中東部,境內干流全長270 km,流域面積19 692 km2。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72.3%,較大的支流是巨水河,坑塘總面積3 006.7 hm2。全市共有水庫354 座,總面積5 920 hm2,總庫容64 323 萬m3。全市稻田總面積約76 667 hm2,其中可耕種開發面積約26 667 hm2[3]。
商洛市有河流7.25 萬多條,其中流長10 km 以上的河流約240 條。流域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5.3%。丹江最大,發源于商州區。西秦嶺流經商州、丹鳳、商南3 區縣,自省東南流至河南、湖北,注入漢江。流經全市260 km,流域面積6 950 km2,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河流67 條,河網密度超過1.3 km2。主要河流有丹江、漯河、千金河、贛右河、潯河,只有洛河和藍橋河屬于黃河流域。流域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4.7%,其余河流均屬長江流域。
陜南3市2016—2020年水產品產量對比見圖1。由圖1 可知,陜南地區漢中、商洛2 市的水產品產量(養殖水產品與捕撈水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其中商洛市由于基數較小,增長幅度在3 市中位居首位,而漢中市水產品產量在2019 年超過安康市后,繼續保持了領先勢頭,優勢進一步擴大。安康市的水產品產量在2018 年進入負增長后,于次年迅速扭轉了下跌的趨勢,開始平穩增長,達41 551 t[4]。

圖1 陜南3 市2016—2020 年水產品產量對比
陜南3市2016—2020年漁業總產值對比見圖2。由圖2 可知,漁業總產值變化與水產品產量基本一致,但2019 年安康市在水產品產量上低于漢中市4 939 t 的情況下,總產值卻實現了300 萬元的逆轉。商洛市單位產量的水產品產值為1.76 萬元,安康市為1.64 萬元,漢中市為1.46 萬元,商洛市單位產量的水產品產值最高[4]。

圖2 陜南3 市2016—2020 年漁業總產值對比
陜南3 市2016—2020 年水產養殖面積對比見圖3。如圖3 所示,安康市的水產養殖面積逐年下降,但總面積穩居陜南3 市之首。漢中市的水產養殖面積在2018 年開始下跌,2019 年后基本保持穩定。商洛市的水產養殖面積則保持了連年的增長,且增長勢頭進一步加強。

圖3 陜南3 市2016—2020 年水產養殖面積對比
漢中市是中國野生大鯢4 大原產地之一,也是中國大鯢種源的基地,全國大多數養殖戶都是引進的漢中大鯢種苗。為進一步加快養殖結構調整,促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新增甲魚、泥鰍、小龍蝦等稻田生態養殖66.7 hm2,新增鱘魚、虹鱒、金鱒等冷流水養殖面積5 000 m2,名特優養殖示范基地近133.3 hm2,發展加工企業5 家,全市休閑漁業達300 家[5]。 同時漁業產業扶貧工作成效顯著,實施了“漁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全市有83 個漁業企業(合作社)以務工、土地流轉、代養、供苗包銷、分紅等多種方式帶動貧困戶895 戶2 183 人增收。漢中市漁業將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漁業科技創新和示范引領為抓手,大力推進稻魚生態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和冷流水養殖基地建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確保年底實現水產品產量4.3 萬t,產值達到27.5 億元。
商洛市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大力發展冷水魚特色養殖產業,累計扶持市級現代漁業園區18 個、健康養殖示范場23 個,引進三文魚、雜交鱘等優良品種,建成冷流水養殖基地32 個,冷水魚產量2 178 t,位居陜西省第一位。商洛市培育了以商南格瑞為代表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建立了黑龍谷、豐水灣水產品產地直銷店,在商州、洛南等地建立起了生態鱘魚、鱒魚主題餐廳,實現了冷泉魚從產地到餐桌的無縫供應[6]。
安康市積極發展生態漁業,打造“安康富硒魚”品牌,拓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空間。“十三五”以來,安康市生態漁業以園區建設為依托,先后開展了健康養殖示范、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水產養殖等一系列產業發展工作。開展產品養殖病害監測,改善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提高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的生產技能。安康市已建成國家稻漁綜合種植養殖示范區1 個、國家級健康水產品示范養殖場7 個、省級重點企業2 個、省市縣三級漁業園區109 個、市級水產良種示范園22 家[7]。自實行禁養和限養之后,稻田養殖和池塘將成為安康市漁業產業的主體,大力推進“互聯網+生態漁業”“流水養魚”“魚菜共生”立體種養,在實現生態養殖的同時,提升養殖產量和效益。
中共十八大以來,陜南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提質增效、減產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提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政策[8]。以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創新養殖生產模式,大力推廣工廠化池塘循環養殖、淡水立體養殖、大面積生態養殖等健康養殖技術。特別是以查干湖、千島湖等為代表的規模化生態養殖[9],“以水為魚,以魚活水”的理念下,安康瀛湖水庫也可積極拓展水產養殖生產空間,實行輪作捕撈,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一體化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保護生態、漁業生產、生態旅游相得益彰。
以陜南地區特有的自然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綠色發展觀為指導,以探索漁業健康發展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的,應加強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頂層設計,構建行之有效的行動方案,結合“稻漁種養模式”[10]“蓮魚共養模式”“魚菜共生模式”等一系列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成功模式,探索出符合本地漁業健康發展的特色方案,加快推進漁業綠色發展,積極發展生態漁業、打造特色品牌,改造傳統池塘養殖,優化陸基工廠化養殖,推廣漁農綜合種養,探索大水面生態漁業等特色養殖模式,將漁業發展重心由注重數量增長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這些不僅是實現產業加快轉型、農民創富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鄉村振興、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