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彥松,阿依吐爾遜·沙木西,徐 騰,栗瑞雪,白 璐
(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
“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稀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中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中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證中國糧食安全,將中國人民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強化耕地保護政策,提高農戶耕地保護積極性,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以確保中國糧食生產長期穩定供給,堅守18 億畝耕地保護紅線不動搖。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是國家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根基和命脈,關系到中國廣大農民群眾的生計問題,也是極其珍貴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空間,而農戶作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和守護者,在耕地保護中飾演著主人翁的角色。因此,基于農戶行為視角對農戶耕地保護積極性的研究日益成為耕地保護研究的主流之一,但國內外學者對耕地保護的影響因素有不同的觀點。李廣東等[1]通過對重慶市忠縣的5 個鄉(鎮)11 個村245 戶農戶進行抽樣調查,提出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意愿因素對農戶耕地保護經濟補償需求產生核心影響,莫雪菲[2]通過博弈模型分析提出農民的耕地保護行為動機主要是作為“理性經濟人”對經濟利益追求的觀點,這與陳秧分等[3]、陳美球等[4]學者提出的觀點一致。何蒲明等[5]提出農戶技術選擇行為在耕地可持續利用與保護中位于至關重要的地位。賀金平等[6]通過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法對影響調查區農戶耕地保護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之后結合SPSS 軟件中Pearson 方法對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農戶的年齡、文化水平和非農就業技能3 個因素對農戶耕地保護意愿呈顯著的正向影響,家庭人口數和農戶對耕地產權的認識以及耕地附近道路狀況3 個因素對農戶耕地保護意愿呈不同范圍的負向影響,這與王喜等[7]、鄺佛緣等[8]得出的農戶耕地保護意愿受農戶成員年齡、文化程度、耕地細碎化程度等因素影響的結論相吻合。陳美球等[9]通過對江西省21 個村952 戶農戶耕地保護意愿的調研數據,提出耕地破碎程度與農戶耕地保護意愿呈負相關,這與趙華甫等[10]、李慶東等[11]提出的耕地細碎化、規模小且分散是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觀點一致。乃吉木丁·艾孜孜等[12]采用二元Logistic 模型對農戶農地投入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得出戶主文化程度、家庭總人口、農業勞動力人口、擁有農地面積以及地塊破碎程度等因素對農戶農地投入的影響為正向觀點。牛影影[13]通過構建農戶耕地保護行為的指標體系,并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定量測算糧食主產區農戶耕地保護行為程度,提出農戶政策認知變量對農戶耕地保護行為具有顯著影響。
河南省三門峽市具有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東臨洛陽市宜陽縣和洛寧縣;南同南陽市西峽縣共界;西與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為鄰;北隔黃河與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平陸縣、垣曲縣相望,位于北緯33°31′24″—35°05′48″、東經110°21′42″—112°01′24″。三門峽市東西橫距153 km,南北寬132 km,總面積10 496 km2,其中陜州區、湖濱區面積分別為1 610、219 km2。三門峽市位于豫晉陜三省交界黃河南金三角地區,全市地形以“五山四陵一分川”為主要特點,總體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塬為主。三門峽市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干旱氣候,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4.2 ℃,年降雨量在400~700 mm,無霜期215 d,全年日照時長約2 051.6 h。
以河南省三門峽市為調查區,根據其區域地理位置、內部地形結構、種植農作物種類和農業種植方式差異,選取陜州區、湖濱區等2 個行政區的11 個自然村進行實地調研,得到該研究區的基礎性數據資料。調查中詳細詢問了當地農戶近年來耕地利用、作物種植情況,主要采集了農戶的家庭特征、農業生產投入及收益、耕地保護意識及積極性等方面的數據,發放調查問卷115 份,剔除信息不完整或有明顯錯誤的問卷7 份,回收有效問卷108 份,其有效率為93.91%。部分數據來源于三門峽市人民政府網(smx.gov.cn)。
選取三門峽市2 個行政區中的108 個典型農戶為研究對象。從表1 可以看出,108 戶農戶中,男性72 人,女性36 人,分別占調查總戶數的66.67%、33.33%。在108 戶調查對象中,年齡主要分布于40歲以上,共有93 戶,占調查總戶數86.11%,其中40~54 歲有39 戶,55~59 歲有28 戶,60 歲 及以上有26戶,分別占調查總戶數的36.11%、25.93% 和24.07%,其中55 歲及以上有54 戶,占調查總戶數的50%,這部分調查對象對于耕地利用已有較長年限,對于耕地保護有自己的觀點,說明現階段農村人口趨向高齡化,造成農村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不利于耕地利用及保護。調查戶中,文化程度大多集中在初中水平,初中水平及以下農戶共有73 戶,占調查總戶數的67.59%,文盲水平和小學水平的農戶均占調查總戶數的8.33%,初中水平的農戶有55 戶,占調查總戶數的50.93%,農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就業類型主要為務農型、務工型和半工半農型,分別占調查總戶數的52.78%、5.56%和33.33%;表明職業型農戶超過調查總戶數的半數,其耕地利用及保護對農戶家庭收入有密切聯系。

表1 農戶基本情況調查
調查耕地面積規模為17.3 hm2,2021 年耕種11.9 hm2,剩余5.4 hm2耕地利用情況為閑置,閑置的耕地占調查總土地面積的31.21%,戶均閑置耕地500.3 m2,其中有撂荒行為的農戶有27 戶,占調查總戶數的25%。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農戶認為種地不賺錢,當地大多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但由于缺少水源和專業的技術指導,農戶耕種大多依靠自身經驗,對化肥的使用量也缺乏適宜的標準,其中83.33%的農戶化肥使用沒有專門的技術指導,通常依靠自身經驗或親戚朋友的意見使用,導致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下,且當地農村人口呈現老齡化,可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力不足,導致耕地大量閑置。農戶對于耕地保護的法律意識淡薄,在調查的108 戶農戶中,有36 戶認為本村存在耕地改建房屋的現象,占調查總戶數的33.33%,在耕地上修建住宅將破壞耕地的土壤發生層,為耕地帶來了不可逆的損害。農戶對于自家耕地質量滿意度不高,大多數農戶認為自家耕地質量一般,占調查總戶數的58.33%,有2.78%和11.11%的農戶認為自家耕地質量較差或非常差,僅有27.78%的農戶對自家耕地質量持滿意態度(表2)。農戶對自家耕地質量大多持不滿意態度原因如下。一是缺少水源,耕地利用時無法及時進行灌溉,造成糧食產量較低,未達到農戶心理預期;二是耕地長期連續使用,沒有合理的輪耕輪作,造成耕地肥力下降。研究表明,地膜對于低溫、少雨和干旱貧瘠等限制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因素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針對性[14],在調查的108 戶農戶中,有60 戶農戶在耕地利用過程中使用地膜,占調查總戶數的55.56%,而僅有10%的農戶在使用地膜后對地膜進行回收,高達九成的農戶在使用后不進行處理,且這部分農戶中80%的農戶認為長期使用地膜對于耕地質量有直接影響,農戶耕地保護意識淡薄,對于破壞耕地現象置之不理。

表2 被調查農戶耕地質量變化及滿意度情況
從問卷調查數據可知,農戶耕地保護積極性較高,但實際行動存在滯后性。調查戶中,102 戶農戶認為耕地需要進行保護,占調查總戶數的94.44%,同時有105 戶農戶認為耕地保護政策十分重要,占調查總戶數的97.22%,但38.89%的農戶并不了解耕地保護的相關政策。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得出,有91.67%的農戶愿意在未來農業生產活動中參與到耕地保護中去。當問到“未來有耕地保護公益性活動,是否愿意參加”問題時,有61.11%的農戶持愿意態度,36.11%的農戶表示愿意參加但沒有時間,僅有2.78%的農戶不愿參加,表明農戶愿意投身于耕地保護中,但缺少一定的社會條件。在調查中發現,僅有25%的農戶希望保留著自身的土地,而75%的農戶希望自家的土地能夠被征收或流轉等多種土地經營方式以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對耕地有較強依賴性,希望未來耕地能夠繼續自己利用的農戶,其原因如下。一是農戶擔心流轉或被征用后,自身無法長期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出于自身生存與家庭生活的考量而選擇繼續自己耕種;二是較多農戶文化水平較低,失去耕地意味著失業,成為無業人員,因此選擇繼續耕種;三是這部分農戶擁有耕地數量較少,通常種植糧食作物以供給自己未來一年的糧食需求。被調查農戶中,有27.78%的農戶認為中國未來耕地保護前景較好,有52.78%的農戶持中立態度,僅有16.67%的農戶認為中國耕地保護前景不太好,農戶對于耕地保護的自信心不足,造成農戶在耕地利用過程中對耕地保護的積極性低迷。農戶耕地保護主體不明確,僅有38.89%的農戶認為耕地保護的責任人為耕地使用者,由于農戶在農業生產中關注較多的為種植技術、生產成本及收益,對于耕地保護政策等相關問題關注度不夠,造成農戶對于耕地保護責任主體定位模糊不清。調查發現,現階段農戶處于耕地種與不種的尷尬處境,對耕地進行利用為農戶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同時面臨農產品售出價格不理想的風險,若對耕地不進行利用,則年齡較大的農戶因文化水平較低、勞動力不足、接受新型種植技術也較為困難,只能選擇繼續耕種以維持生計。大多數農戶持“總不能讓地荒廢”的心態進行耕地利用與保護,耕地保護的積極性不高。
通過問卷調查從農戶行為視角來分析農戶耕地保護積極性影響因素。調查分析過程中得到了如下結論。①農戶成員的年齡對于農戶耕地保護積極性存在正向影響;②農戶耕地利用過程中科學性較弱,83.33%的農戶在化肥使用等方面缺乏專門的技術指導;③農戶耕地保護意識淡薄,破壞耕地事件時有發生,80%的農戶認為長期使用地膜對于耕地質量有直接影響,但僅有10%的農戶在地膜使用結束后進行回收,地膜回收率偏低;④農戶耕地保護積極性較高,但實際行動存在滯后性,94.44%的農戶認為耕地需要進行保護,且有97.22%的農戶認為耕地保護政策十分重要,但有38.89%的農戶并不了解耕地保護的相關政策;⑤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成為農戶耕地保護首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