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張靜

摘 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在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牢牢把握的關鍵。文章以漢濱區鐵路幼兒園為例,闡述了該園在集團化辦園過程中優質師資順向流動的模式及方法策略。
關鍵詞:集團化;師資順向流動;策略
作者簡介:朱曉紅(1967—),女,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鐵路幼兒園,正高級教師,在職研究生。
張靜(1981—),女,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鐵路幼兒園,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鐵路幼兒園由鐵路企業于2008年辦園,隨著社會職能整建制剝離主業,移交至地方政府管理。隨著分園設立,為做到園區間優秀師資交流互動和資源共享,漢濱區鐵路幼兒園依據國家出臺的第一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0—2013年)和第二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對位于關廟鎮沈家嶺的東站分園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建設,實施中心園與分園一體化管理模式,并形成了優質園孵化分園的集團管理模式。隨著兩園區規模擴大,以及新入職教師和轉崗教師的增多,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專業化提升面臨很大挑戰,兩園區師資發展不均衡、不優化問題日益凸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明了“改進管理模式,試行學區化管理,探索集團化辦學”的教育體制改革新方向。漢濱區鐵路幼兒園積極探索實踐,提出了優質教師資源順向流動的教育發展戰略,從集團化辦園的視角出發,深入管理,關注教師隊伍中優質師資的流動問題。
一、教育集團化助推幼兒園優質發展
位于江北大道上及關廟鎮的兩所幼兒園在整建制移交地方教育部門管理的過程中,將原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統一了兩園區的管理模式,為兩園區制訂了統一的發展目標,逐漸形成并建立起江北中心園帶動鎮辦分園的教育集團,為幼兒園的整體發展及推動片區教育優質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整合資源,發揮最優效能
教育集團化辦園規范了兩所幼兒園原有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園所統一的文化理念,并合理調配現有人力資源和物質設施以及環境材料,實現現有優質教育資源集團內部共用共享,發揮最優效能。其主要體現為以下兩方面。
第一,通過協調配置、靈活調整,將兩所幼兒園現有資源中閑置的、未發揮作用的資產資源在集團園所內實現共用互通,突出解決了各個園所在建設發展、師資不均衡等方面的現實困難,為園所各項工作及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持和設施保障。
第二,教育集團化辦園有效凝聚園所優質師資,通過集團統籌協調、優化配置,提高園所管理效能。園所管理層通過定期交流輪崗、檢查督導,全面掌握園所在設施設備、環境創建、隊伍建設、保教管理、后勤服務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組織園所教師共商共研,解決園區在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園所間通過相互支撐、互學互促,帶動“一日保教”常規的規范實施,提升集團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能力,建立起一支優質教育教學的骨干教師隊伍。自2009年至今,中心園先后有三位管理中層人員赴分園掛職鍛煉,擔任保教主任、副園長職務。在中心園的統一協調安排和推進下,分園改變過去“老、舊、差”的環境,按照省級示范幼兒園標準建設園區,并依據中心園保教常規作息及要求統一規范化管理。如今,分內形成了合作型教研機制,如“師徒結對”“園名師引領”“骨干帶動”等,在榜樣力量的激勵下,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了提升,教師通過理論共學習、教材共解讀、教學共研討、模式共研究、觀點共提煉、經驗共分享等方式全面提高了教學活動質量。
(二)共榮模式,推動個性發展
在幼兒園集團化的環境背景下,每一位教師都需要領會統一的文化理念并將之運用于實踐教學中。教師個人的師德修養、教育觀點和教育行為無不體現著集團統一的精神文化。教師只有明確自身在園所和集團中的角色定位和價值,認同集團的文化理念,在個體理念和集體文化理念中尋求平衡,才能突破自身成長局限并助力集體發展。而集團化辦園通過園所間文化理念的共融共通,共同形成集團文化和發展目標,形成“合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建立起兩園區統一而又各具園所特色的制度管理體系,為教師搭建多元、平等的工作和專業的成長環境。
(三)凝聚優勢,提升課程研發能力
集團化辦園給教師提供了更多跨園研究、學習的機會,集團通過組織、協調優質師資建立工作室、工作坊等合作型教研機制,能有效整合教學資源與課程資源。幼兒園保教室統一制訂學習和培訓計劃,通過交流分享和集中培訓等多種方式促使教師主動學習,開闊視野,提升專業理論,創新實踐經驗,提升教師組織活動、開展教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隨著薄弱園所設施設備的不斷優化,集團充分利用優質園骨干教師的課程研發能力,為薄弱園所的課程資源建設提供有效支撐。除了主題課程,集團還注重美工創意課程、木工坊課程、烘焙坊課程等一系列園本課程的研發,在完善兩園區園本課程體系的同時,促進教師的課程研發及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二、建立集團化辦園中優質師資順向流動管理的模式
集團化辦園中優質師資順向流動的模式可以從管理層、骨干教師和一般教師三個層面展開,以管理層的組織支持、骨干教師的交流實踐、骨干教師同伴互助、一般教師受影響后的內生動力四個維度展開,涉及園所間組織賦權、資源共享、機制建設、措施保障、園所交流活動、骨干教師引領示范,以及教師間互助、信任、競爭、合作的良好同伴關系,促進每位教師獲得集體歸屬感、職業幸福感,助力教師自我反思與自我規劃,實現集團化師資的優質均衡(如圖1)。
三、教育集團化辦園中優質師資順向流動的策略
(一)形成凝心聚力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教師專業發展從感性到理性,從自在到自覺的精神導向,引領著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集團化辦園中園所的精神文化是園所發展的靈魂,是對教師行為的軟性約束。
1.塑造兩園區共通的文化理念
集團化辦園打破了園所間的壁壘,而兩園區若想在集團平臺上相互融合、碰撞發展,需要形成統一的價值觀、集團文化理念。集團通過園所內老教師及優秀骨干教師的順向流動、引領示范,帶動園所內其他教師將個人發展愿景與幼兒園發展愿景、與集團發展愿景結合,激發教師的內驅力和團隊意識,借助集團共同發展的愿景形成積極向上的團隊文化,從而約束、感染、激勵每一位教師,使其保持自身文化理念與集團文化理念的一致性。例如,項目組在實施訪談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教師對園所精神文化非常認同,并付諸實踐中。如同一位教師在訪談中提道:“兩園區開展優質師資順向流動活動有效地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和保教水平,讓每位教師都能夠積極參與全園各項活動,體現了鐵幼人的團結奮進的‘三特精神。”
2.增強集團教師的集體歸屬感
集團通過建立師資流動常態化制度,增加教師流動的次數、密度,通過黨支部、工會和團支部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教師團建活動,增進集團教師間的溝通交流,形成教師對集團發展利于個人發展的普遍價值認同,建立起教師團隊積極向上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3.提升集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集團通過優質師資的順向流動,從管理層的輻射帶動以及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將薄弱園所教師的師德建設和專業能力提升作為重點工作,通過挖掘教師身邊的優秀典型,定期邀請安康學院心理專家開展培訓和心理疏導調適,并針對每一位教師的特點制訂不同的發展規劃,關愛教師工作、生活,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二)打通橫向邊界,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
兩園區的交流互動拓寬了教師的專業視角,進一步激發教師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比學趕幫”的精神。同時,集團打破園所間的橫向邊界,加大中心園和分園教師的溝通與交流,特別是以骨干教師為主要對象的交流互動,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科研、帶教、輪崗支教等活動,為教師的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1.搭建教師培訓平臺
集團教師隊伍建設做到教育、學習、研究三項合一,日常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專家培訓與骨干示范相結合,教師與保育員、骨干教師與一般教師分層培訓。集團派出中心園的業務園長調研教師的培訓需求,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整合園所及院校專家資源,從師德規范、學前理論及專業技能三大板塊,開展多方面的培訓,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1)需求式業務培訓。在每學期教研計劃的制訂中,以骨干教師為引領的中心園教研組長統一開展調研,通過梳理教師在日常教學和專業成長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制訂內容全面的教研計劃,以解決教學“真”問題,推動保教質量提升和教師成長。
(2)師徒結對“傳幫帶”。集團采用以省級帶市級,市級帶區級,區級帶園級的以名師帶學帶,以學帶帶能手,以能手帶園級的“三級三帶”培訓模式,每學期簽訂師徒幫扶協議,共同制訂個人成長規劃,形成全員培養、梯次結對、重點打造、共同成長的教師培養模式。
2.搭建教科研的研究平臺
集團建立以中心園園長為組長,兩園區業務園長為副組長,教科研主任及各年級組長為成員的四級教研領導小組。在每學期初,領導小組共同討論并制訂符合園所園情的教研管理機制,在嚴格落實上級教研主管部門的工作要點和要求下,落實符合園所實際的工作計劃,推動“整體建構、分層推進、融入指導、綜合評價”的教研工作思路,為教師搭建教育科研的平臺。
(1)名師團隊促教師專業發展
集團建立以省級名師朱曉紅工作室為龍頭,省級學帶、市級學帶、區級名師、區級學帶工作坊為支撐的集團名師團隊。該團隊充分發揮每一位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開展工作室及工作坊的集中學習研修、課題實踐研究、分層研討指導、觀摩示范展示的形式,促進每一位優秀骨干教師充分發揮各自領域專長,帶動并加快集團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步伐。
(2)多類型教學研究活動
集團以骨干教師牽頭,開展兩園區教師共同參與,以不同領域內容為主題的教學專題研討沙龍和多維度的以教學實踐觀摩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研究活動,促進集團內不同層面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穩步提升。例如,開展名師骨干示范展示課、新教師診斷課、優質課賽教、教學能手賽教、專業技能大賽等專業賽教及教學觀摩活動。集團通過體驗式、參與式、競賽式、合作式、沙龍式等形式的教研,變園所中各教研組單一的普通教研為兩園區共同參與的合作交流式教研,變原有統一固定的年級教研模式為三個年齡段、不同領域的開放研討式教研,變理論培訓式為體驗參與式教研,提升集團教師的教研能力和水平。
(三)形成制度保障,促進教師優質發展
1.形成促進優質師資順向流動的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優質師資順向流動的重要保證。學校必須進一步明確優質師資順向流動后的工作職能,規定其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例如,在評優評先、職稱評定、分級競崗等層面給予優先。此外,學校還應建立優質師資流動后的評價機制,注重實績、講究實效,促進優質教師資源效能發揮最大化。
2.構建優質師資順向流動的有效機制
在集團化幼兒園園所間建立起系統的、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優質師資順向流動機制,對促進園所間人員交流,實現教師隊伍中骨干型教師、熟手型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比例均衡和促進兩園區教師資源優化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當年需要評定或晉升職稱的教師、承擔省市區級工作坊示范引領作用的骨干教師需要到分園輪崗支教一年;分園獲得各級榮譽的教師可以到中心園進行浸入式輪崗交流學習活動,有效實現兩園區優秀師資順向流動,優勢互補。
教育集團化辦園為漢濱區鐵路幼兒園兩園區發展及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發展模式,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探索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下的幼兒園管理方式,建立多元的共享機制,形成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園發展的共同價值觀和園所目標愿景,繼而推動集團園所骨干教師團隊建設、品牌教師打造,促進青年教師優質培養路徑等工作機制的建立,促進教育集團化辦園模式下幼兒園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薛夢超.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教師專業共同體建設的研究:以上海市S教育集團為例[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
王韻.集團化辦學背景下建構幼兒園教師發展共同體[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0(10):60-64.
馬香蓮.教師逆向流動與順向流動之影響及規范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5(04):65-66.
孫宇.集團化幼兒園教師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W市H幼兒教育集團為例[D]. 吉林:延邊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