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情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的重要參考。就小學生而言,影響其學習的因素有很多,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思考方式等,這些都是教師在進行學情研判時應考慮的內容。但是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仍采用主觀臆斷及“一刀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認為學生應以記背為主來開展學習。文章就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為例,分析基于學情研判背景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積極作用,并分析和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師識字教學的質量和小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學情研判;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作者簡介:楊昀(1979—),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小學,一級教師。
學情能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參考。當前,學情研判已經成為學科教學的熱點話題,教師不可忽略其對教學的作用,應對學生的學情展開細致了解和分析,并將學情研判運用于教學中。識字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必要前提,是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文字感知、語言思維、練字能力的重要環節,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識字課堂的重要性,在開展教學時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課程,確保學生的學習狀態朝正向發展。因此,筆者就如何基于學情研判,優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基于學情研判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一)豐富語文學科教學,利于學生養成寫字習慣
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為好動、好奇心重,其身心處于發展之中,難以維持長時間的專注狀態,與偏向靜態的寫字活動相反。因此,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需要考慮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學情研判,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感受文字的美,增強對文字的識別能力,讓識字課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創新語文學科教學手法的作用,進而使語文學科整體教學方式得到完善和提升[1]。此外,練習寫字在一定程度上能陶冶情操,對生性好動的學生而言,練習寫字不僅能讓他們沉淀下來,培養專注力,還能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寫字興趣,并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二)提升學生對文字的運用能力
文字體系的建構需要學生從小進行積累和運用,小學語文識字課堂恰好能為小學生創造認識、積累、利用文字和完善文字認知體系的機會。但是,就目前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而言,存在兩個普遍的現象。一是小學生的識字體系還未完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二是目前的識字教學還存在學生積極性不高,識字的目標不明確等問題,使得學生的識字能力不能獲得有效提升,甚至影響語文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若能了解學生這一學習情況,優化學生識字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課堂練習中有效提升、拓展自身的識字能力,就能增強小學生對文字的掌握程度,進而提升其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由于基礎各不相同,會存在部分學生已經掌握生字詞,而部分學生未掌握生字詞的現象,這部分已經掌握生字詞的學生能跟上教師的教學,而其他未掌握生字詞的學生就會難以跟上教學的進度,這不利于他們識字能力的提升。而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及時對學生進行學情研判,就能發現學生在課堂學習表現中的差異性,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開展更高質量的識字課堂教學。
(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能夠結合學情開展教學,是重視學生學習情況的體現。當教師通過個別交流了解學生的情況,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進而端正學習態度,激發自身的學習潛能,配合教師的進一步教學。在語文識字課堂中,學生識字、感字、練字等都需要教師的全程指導,教師可以基于學情分析,借助特色的教學方式來增加與學生的互動,進而活躍班級寫字的氛圍,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在學生識字的過程中,課堂是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起輔佐和引導的作用,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基于這一認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細致探究教學措施,促進班級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當前基于學情研判的小學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情研判的方向單一,存在主觀臆斷現象
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學情研判時,通常以學生對字形的掌握情況、識字的情況為主進行判斷,忽視了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小學生正處于語言表達不足或羞于表達的時期,需要教師積極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讓他們敢于開口說話,進行表達。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認識基礎文字,并通過寫字來增強他們對文字的敏感度。此外,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小學階段是他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時期,部分教師在進行學情研判時,缺乏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其他方面的調查分析,存在主觀臆斷的情況。這樣的學情研判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果教師就此設計教學方案,就不能發揮學情研判的作用,甚至使教學質量有所下降。
(二)識字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基本是以引導學生記背課文中的生字為主來開展教學,或讓學生進行反復朗讀、書寫,記憶字形,未進行多樣化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單一,不僅缺乏針對性,而且不適用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識字不清、語言表達受阻,最終降低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也降低教學質量。
三、基于學情研判,優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組建學習小組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通常以教師板書教學,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導致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只學什么,不僅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而且不利于學生的識字水平和語文學科綜合能力的發展。基于學情研判,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特征,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和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組建識字學習小組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學習小組中,學生之間互相監督與激勵的模式能夠讓他們更投入寫字練習,高效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寫字本身就是研究文字、構建語言體系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能自行拓展比教師的單一板書式教學更富趣味性的學習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組建寫字學習小組的形式來解決學生寫字興趣不高或學習效率低的問題,進而推動班級課堂質量和學生對文字的運用能力的提升[2]。
比如,在教學《對韻歌》一課時,筆者根據課文中展現的自然景物、相關圖畫,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相關畫面,活躍班級的課堂氛圍,之后引導學生認識景物:“說說圖畫上有哪些景物。”讓學生在辨識景物和回答的過程中,練習書寫相關的生字。在學生書寫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此課中的相關生字詞都比較陌生,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筆者組建寫字學習小組。筆者要求學習小組完成以下任務:(1)學會書寫“對”“云”等7個生字詞;(2)認識橫、豎、折等4個基本筆畫;(3)運用文字書寫出本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制訂目標之后,為小組內的學生合理分配任務,讓他們圍繞筆者所布置的任務展開深入研究。相較于教師的板書式教學,小組學習的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小組學習結束后,筆者對每個學習小組的成果進行點評,總結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再施以對應的教學策略。再比如,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進行課外實踐,體驗在雪地上書寫文字的樂趣。這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充分認識文字,提升教學質量。
(二)開展情境式教學
文字的運用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將識字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或創造有助于學生識字的教學情境來開展相應的教學措施,為識字課堂提供大量的教學素材,可以進一步優化班級寫字的教學效率[3]。此外,學生基于日常生活和學習積累,對文字的意義已有一定的認知,教師可以結合這一學情,利用文字在演化過程中不同時期的不同形態來輔助教學,講述文字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和辨識文字。
比如,筆者在教學小學二年級語文的《曹沖稱象》一課時,發現學生容易混淆“稱”和“秤”兩個字,于是開展系列教學。筆者先讓學生把重點生字用紅筆圈出來,之后給學生細致分析這些生字詞的有趣構造。以“稱”和“秤”為例,為了讓學生正確區分且理解兩者的意思,筆者以生活實物——秤砣來幫助學生認識文字,進而延伸秤桿、電子秤、臺秤等詞匯,然后給學生普及秤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深入認識“秤”字,再以類似的方式向學生講解“稱”字的意義,以此讓學生正確區分“稱”和“秤”。此外,筆者還鼓勵學生以情境表演的形式展現文中的重點生字詞。如讓學生按照課文里的故事或者創設故事情境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角色對話、旁白演說或者動作提示,寫出相關的重點詞字,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記憶。
(三)依托鼓勵性評價
小學生需要依托教師的鼓勵與尊重來獲得參與學習的動力,基于這一學情,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及時開展教學評價。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應讓學生參與其中,而不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才能發揮評價活動的作用。學生參與教學評價要從三方面出發,一是對教師的教學做出相應的評價,二是反思總結自身的學習情況,三是評價同班同學的學習情況。運用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查漏補缺,并通過組織評價語言,提升對文字的運用能力和自身的表達能力,還能讓教師通過評價活動及時調整識字教學的策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的《天地人》一課是小學一年級的第一節語文課,是一節重要的識字課,其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天、地、人、你、我、他”六個主要生字。這是一年級的學生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后的第一節識字課,他們在身心上還未能很快地適應小學階段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學情研判之后再開展教學。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可以在課前與學生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對小學課堂的態度與實際需求、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后,再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以開展教學。第二階段,進入課堂教學環節之后,教師通過步步引導,讓學生投入課堂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展示將要學習的生字,讓學生認準讀音、辨別字形、明白字義、學會書寫。第三階段,進行評價活動。首先,教師完成基本的教學內容之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練習讀寫,而后讓他們進行自我點評并自我檢查是否已經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而對表現比較好的學生進行相應的鼓勵。例如,教師讓書寫比較工整的學生在黑板上為全班學生演示如何書寫某一個字。其次,教師可以舉行小型的寫字比賽,分組邀請學生在講臺上默寫,然后讓學生之間互相點評,比如點評參賽成員的書寫順序是否正確。通過這樣的方式,深化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最后,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或交流自己的學習感受。教師再通過學生的交流獲得反饋,以便完善教學方式,促進班級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四、總結
學情與課堂質量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密切關聯,把握好學情是每個教師必須正視的教學環節。如何讓學生養成寫字的好習慣,提升對文字的掌握與運用能力,發揮寫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良好作用,都需要教師基于學情研判之后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開展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舒雅倩.基于學情研判確定教學目標:“以學定教”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定位策略[J]. 小學時代(教師),2018(03):40.
汪玉虎.讓學生愛上書寫:小學語文低年級寫字教學研究[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11):74-75.
徐彩鳳,張秋玲.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原則:基于文體特征和學情研判的視角[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20(Z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