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平
摘要: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需要被呵護疼愛。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留守兒童數量也不曾減少。專注每一位孩童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是社會義不容辭的義務。在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焦點。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上的保護,如何培養這些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值得社會各界進行探討。本文將就幼兒園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進行思考。
關鍵詞:留守兒童;自我保護;幼兒園;意識培養
引言:
探尋具有創新性的培養幼兒園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的方式對具有積極意義。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尚小,對父母依賴性較強,父母的離開給這些孩子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在收到外界對其的惡意時,幼兒園的留守兒童是否能夠保護自我顯得十分重要。他們的綜合素養、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是否正確。教師對孩子的關注是否足夠,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思考。
一、建立家長群聊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網絡的先進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微信聊天已經變得十分普及,教師可以在微信、QQ等社交平臺上建立家長交流群,每天準時通知學生在校表現情況,發送一些孩子的照片、視頻。讓家長即使不在身邊,也能時刻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參與到孩子的成長生活之中。同時也鼓勵孩子多多與父母交流,與同學分享。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有父母的關愛與依靠。大多數留守兒童受到欺負,不敢反抗,除了因為他們自己性格較為內向,不愛說話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在心里認為自己沒有父母的陪伴,受了傷沒有父母可以依靠,沒有人會去幫忙。建立家長群聊,可以在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減少家長關愛缺失的影響。另外,營造感悟要素的教室環境同樣也有利于培養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幼兒園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關愛氛圍的濃厚,有益于學生保護意識的主動性。教師除了在學生心里方面進行引導外,同時要注重一些客觀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室的布置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良好的環境對學生心理具有正面作用,我們可以不再局限于秧田式的座位方式,可以嘗試其他各種形式的布置方式。讓教室氛圍更加濃厚。
二、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可以運用自主教學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如何進行自我保護,不斷給孩子們灌輸自尊、自愛、自重的意識,經常鼓勵,讓他們擁有勇氣。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去關注生活,調動他們的熱情,學會善待身邊的人,鍛煉身體素質,擁有健康強壯的體魄。時代在進步,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社會生活方式也有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老套死板,已經不能很好地適用現代教學,教師甚至可以情景教學模式在幼兒課堂上進行自我保護意識的傳輸。處于幼兒園階段的學生活力十足,有朝氣、有夢想,對這個世界也充滿了好奇,正確的引導方式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留守兒童性格較尋常兒童而言,更為敏感。初中歷史課程教育作為一門具有文化魅力的特殊課程,教師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在教室中進行理論上的指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去感受世界的美好,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藝術感知。讓學生從被動的參與者變為主動的地位,讓孩子友好對待旁人的同時學會自我保護,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接受這樣,從而達到保護學生的目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位孩子都是未來的希望,都是社會建設的未來接班人。教師應當為呵護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深化自我保護意識的認知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自我保護意識是孩子天生就會具有的,例如當大人給嬰兒洗澡時,嬰兒會下意識抓住大人的衣領,這就是他們對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夠陪伴其左右,教師就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父母的角色。深化學生的自我意識認知,加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逐步優化幼兒教育,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們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民族自豪感。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一定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要堅持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關注與尊重。孩童正如同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炙熱明亮,樂觀向上。我們需要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有自我保護法律意識的人。深化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做一個有勇氣、有愛心、積極向上的祖國花朵。
四、結束語
幼兒園階段是孩子人生教育的開始,留守兒童的問題值得全社會的集中關注。在這個階段,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發展的未來,我們應當繼續針對問題,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分析問題,解決矛盾。加強幼兒園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幼兒教師教育知識以及管理技能的提升,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建設學生的自信,為其未來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不斷滿足學生的需求和自我表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讓學生實現自我保護。
參考文獻:
[1]王璐.如何培養幼兒園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10):1.
[2]徐萌.小學留守兒童自我保護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