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杜忠友 張蓉 周定敏 楊濤
摘 要 近年來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形成了一批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森林景觀生態化利用等林下經濟產業,產業基地規模進一步擴大。從當前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意義出發,分析貴陽市烏當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林業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升),探討了烏當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科學謀劃精心布局、開展典型示范帶動、加強宣傳對外開放、科技驅動人才培養、強化多元投入保障等建議措施,構建烏當區林下經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和支撐體系,助推烏當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林下經濟;現狀;問題;建議;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5.033
林下經濟是一種現代生態林業模式,是指利用林地土地資源、林蔭優勢和自然環境條件,合理選擇林下物種,進行科學種植、養殖,構建穩定持續、優勢互補和綠色循環的農業復合生態系統[1]。林下經濟主要發展業態有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旅游業等,這些業態形成立體復合式經營體系[2],可實現農、林、牧、旅游等各產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3]。烏當區位于貴州省中部,貴陽市東北部,屬于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全年氣候溫和,自然環境優越,森林資源豐富,生態資源稟賦充分,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烏當區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加快構建生態友好型產業體系,積極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鄉村振興,林上、林中、林下、林內和林外“五林經濟”初具規模,林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烏當區委十屆十三次會議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農業大發展,構建農業現代化體系。當前烏當區已榮獲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烏當“生態+”兩山轉化路徑已成為全國先進典型,202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59.48%。烏當區同全省一樣,以山地農業為主,農耕地資源有限,耕地面積僅1萬hm2,農林產業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充分利用林業資源發展特色林下經濟,有利于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促進農民穩定就業增收,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助推烏當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1 ?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意義
1.1 ?有利于增加農民收益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也是烏當區在“強省會”五年行動中開啟高質量建設“美麗烏當·活力新城”的關鍵之年。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農民收益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重要要求,也是全區實現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
烏當區土地面積6.83萬hm2,其中耕地面積僅1.00萬hm2,農業用地同全省其他地方一樣普遍趨緊,但林地空間較廣闊,同時在國家嚴控耕地“非糧化”大背景下,如何實現有限的耕地滿足老百姓生活需要,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是擺在當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烏當區森林資源豐富,林下生態環境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符合當地實際,有利于促進當地農民新增就業、就近就業、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經濟整體持續向好發展[4],推動實現林下經濟成為烏當農業新的增長極。
1.2 ?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的主題是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考察,要求貴州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5]。當前,烏當區正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林下經濟既可提高森林面積,又能發揮生態優勢充分保護森林資源[6],深入挖掘林下潛在資源,可深入打造低能耗、少污染、代價小、效益高的農業綜合經濟產業鏈[7],有利于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和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
1.3 ?有利于促進林業增效和實現產業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思想。“兩山論”的內涵在于發展與保護的統一協調,強調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同時借助環境經濟政策,實現“金山銀山”對“綠水青山”的反哺,發展循環生態經濟。烏當區優良生態環境是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林下經濟內涵主要表現在產業互補、效益優先、生態良好[8]。
發展林下經濟是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綠色增長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其完美地貫徹了生態經濟發展理念[9]。在林下發展經濟,使原本單一的經濟系統變得多層次、多途徑[4],不僅能夠有效實現加速林業系統新陳代謝,增加土壤營養供給,促進林木本身生長,同時顯著提高林下土地、氣候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單位土地面積的綜合效益[2],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產業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
2 ?烏當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2.1 ?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根據近年來統計數據,烏當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兩山”基地建設,林業產業規模穩步擴大。
2018年全區森林覆蓋率為55.46%,2019年全區森林覆蓋率增加到57.95%,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9.48%,2021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還會持續增加。隨著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產業經濟效益也會明顯提升。據統計,僅2018年林業總產值為774萬元,2019年總產值達到1 684萬元,同比增長117.57%。結合全省林業層面來看,林下經濟利用面積從2018年的120.93萬hm2增長到2020年的146.87萬hm2,增長了21.45%;林下經濟產值從2018年的161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00億元,增長了148.45%,平均667 m2產值增長了104.77%。可見,烏當區林下經濟產業逐步擴面、提質,經濟效益正在不斷提升。
2.2 ?產業業態日益豐富,經營模式加速拓展
烏當區氣候溫和,自然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隨著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深入實施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烏當區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林下資源利用途徑不斷開發,林下經濟產業業態日益豐富,初步形成了四大林下經濟產業格局,分別是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森林景觀生態化利用等。
林下經濟產業的經營模式也在根據市場情況加速拓展,呈多元化發展。適宜林下種植的品類較多,如蔬菜類、中藥材類、菌類等,林下養殖以養殖跑山雞、蜜蜂為主,林產品采集主要有蕨菜、野生菌、水果等,森林景觀生態化利用主要有森林公園、田園綜合體等。比較典型的有百宜鎮發展的林下養雞、百宜鎮開展的林下黃精和天麻種植、下壩鎮發展的櫻桃產業、羊昌鎮依托花卉苗木產業建成的花畫小鎮、水田鎮發展的康體運動健康養生基地等。此外,還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形成了一大批避暑農家樂。
2.3 ?產業品牌逐漸形成,利益鏈條不斷延伸
近年來,烏當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緊扣“一品一業、百業富貴”發展愿景,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相互滲透,形成產業品牌,拓展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以花卉苗木為例,建成一批林下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種植基地和交易中心,依托花卉苗木基地及自然生態環境打造出羊昌花畫小鎮,并由3A級景區升級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當前烏當區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現代山地農業發展水平和發展特色,做大做強蔬果藥花茶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烏當區農業轉型升級,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重要突破口,實現農文農旅農商深度融合[10],已建成花畫小鎮、香紙溝、沙魚溝、盤龍山、相思河等一大批生態公園,打造出“原味小鎮·最美偏坡”品牌,成功舉辦各類水果采摘節、農民豐收節、農業嘉年華等。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產業規劃統籌松散,綜合經濟效益不高
林下經濟產業具有實現空間資源、土地資源科學利用的優勢,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與兼顧[11]。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各區域聯動、產業優勢互補及資源優勢整合。烏當區各鄉鎮在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上均有各自的模式和亮點,但林下經濟規劃統籌體系都比較薄弱,與全區推進的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等重點工作存在銜接不夠、產業鏈構建比較狹窄等問題,沒有形成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導致綜合經濟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3.2 ?龍頭企業帶動缺乏,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在市場經濟環境之下,產業品牌力就是市場力,更是競爭力[12]。事實證明,龍頭企業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的引擎,在推進農業產業鏈延伸、供應鏈打造、價值鏈提升方面發揮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3]。烏當區在發展林下經濟、推進林下經濟產業化中缺乏龍頭企業的有效帶動,沒有在全區范圍形成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形勢,面向市場還缺乏足夠有力的競爭力。
3.3 ?產業基礎支撐不足,科技服務到位不夠
林下經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產業基礎支撐,烏當區地處城郊,但能夠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區域遠離村莊,資金投入匱乏,各項基礎設施簡陋,配套不完善。發展林下經濟產業也需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撐,盡管長期在開展鄉村人才振興工作,但缺乏從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角度出發進行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意識薄弱,科技服務到位不夠,現有的絕大多數從業人員也并沒有掌握綜合利用林下資源的科學知識、技術,經濟效益不高。
4 ?烏當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建議
4.1 ?科學謀劃精心布局,構建林下經濟產業體系
烏當區發展林下經濟產業,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統攬,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將保護林業資源和生態系統作為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前提,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立足烏當區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環境承載力和各區域特色,充分發揮林地空間各類優勢,結合“強省會”五年行動目標,與正在研究的其他相關類型的專項規劃進行有效銜接,實現多規合一,吸收融合各鄉鎮特色優勢產業,科學分析,全域統籌謀劃,精心布局各類林下經濟產業形式、合理區間及適宜運用范圍,探索推廣多元高效的林下復合經營模式,推進各產業經營模式深度融合,建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現代林下經濟產業[14],把烏當林下經濟產業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在科學謀劃精心布局的同時,要著力構建起烏當區特有的林下經濟產業體系,圍繞蔬果藥花茶和生態養殖“5+1”特色產業,整合林下經濟資源,深入實施“百園百品”帶富工程,因地制宜推廣林藥、林菌、林苗等種植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根據生態承載力、推廣林禽、林蜂等養殖模式,適度發展林下養殖業,開展適宜野生菌資源選育,推廣“包山拾菌”,培育野特蔬菜,積極發展林下產品采集業,結合旅游產業化和大健康產業,有序開展森林景觀生態化健康化利用。積極推動各產業優勢互補,提檔升級,推進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林下經濟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4.2 ?開展典型示范帶動,構建林下經濟生產體系
烏當區作為貴陽市組成區域,緊鄰貴陽主城區,在發展林下經濟上有很好的資源優勢,可以走在全省前列。1)要建設一批高標準示范基地。要發展好本區域內林下經濟產業,就需堅持示范帶動、典型引路、集中發展的原則,建設一批高標準林下經濟產業示范基地,加快開展林下經濟典型樣板打造,用樣板作為示范,集中展示推廣新進適用技術和發展模式,以點帶面,帶動全區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加快構建烏當區林下經濟生產體系。示范基地建設,還要突出用好現代物質裝備,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升生產手段、優化生態環境,要強化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條件建設,不斷提升相關公共基礎設施,提高抗災防險能力,要強化標準化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安全[15]。2)要培育或引進一批龍頭企業。林下經濟發展之初,多由農戶自發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試驗性,大多數農戶持觀望態度[16]。要突出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培育或引進一批有競爭力、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按照“群眾自愿、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發展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程度[17],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發展模式,讓群眾通過參與產業發展學到管理經驗和農業技術,提升自身能力,確保林下經濟產業能取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4.3 ?加強宣傳對外開放,構建林下經濟經營體系
以市場化為導向,切實利用好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廣泛、全面、系統宣傳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意義、成功案例和產業模式,主動推介宣傳好的經驗做法,亦可組織代表現場考察學習,或赴外地其他區域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較好的現場學習、現場交流,拓寬視野和思路,借助算效益賬、對比賬,將林下經濟產業綜合優勢和效益展示出來[4],讓廣大農戶轉變傳統農業生產觀念和傳統利用林下產品的觀念,幫助他們充分了解政策和技術,增強發展符合經濟模式的信心。大力培育本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充分利用好烏當區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個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充分運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將林下經濟的影響力和宣傳力擴大,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技術含量高、引領性強、市場渠道好的市場經營主體,探索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現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15]。強化林下經濟產品品牌打造,加強林下經濟產品質量監管,加強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宣傳推廣,提升烏當區林下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加強市場需求信息對接,進一步完善林下經濟營銷模式,借助互聯網和新興媒體,實現線上線下資源互補,拓寬銷售渠道,不斷開辟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新局面。
4.4 ?科技驅動人才培養,構建林下經濟服務體系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重大驅動作用[18],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利用科學技術著力建立健全現代林下經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林下經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4],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建設,切實發揮好貴陽烏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平臺,對產業發展中出現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聯合攻關、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開展適宜烏當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品種選育工作,建立一批種質資源保護地、保護點。圍繞輕便上山,篩選推廣一批適宜與林下作業的機械裝備,加快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推進加工產業配套發展,拓展林下經濟產業功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產業信息化服務水平。堅持創新驅動,大力推進林下經濟產業綠色化發展,用綠色發展新理念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要堅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立足烏當區實際和產業發展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政策,建立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機制,充分為人才發揮創新和引領作用提供便捷,鼓勵科研院所、政府、企業實施產學研用聯合培養人才。
4.5 ?強化多元投入保障,構建林下經濟支撐體系
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相對傳統大田農業起步晚,生產條件艱苦,推動實現林下經濟產業成為新的增長極,亟需從多方面、多元化強化投入保障,建立相對完備的支撐體系。要著力加大對林下經濟產業道路、交通、電力、灌溉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在開發利用林下資源開展林下經濟產業的同時,要始終強化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森林質量建設,開展森林撫育、林分修復和景觀提升,拓展林下經濟發展空間。
推進林下經濟發展改革創新,完善支持政策,鼓勵按規定統籌整合各類涉農、涉林資金,集中支持現代林下經濟產業建設,鼓勵金融、保險機構加大對林下經濟產業科技與資本的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貼息、財政以獎代補等政策帶動和引導作用,加快建立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鼓勵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入林下經濟的科研、成果推廣和生產活動,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融資體系[19]。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鼓勵社會資本流轉林地經營權發展林下經濟,在不破壞土地、生態、不影響地質安全前提下,拓展林下生產經營活動空間。持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積極融入貴陽貴安高質量發展大格局,不斷吸引更多企業投資烏當區林下經濟產業。
參考文獻:
[1] 丁國龍,譚著明,申愛榮.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及優劣分析[J].湖南林業科技,2013,40(2):53.
[2] 何忠國,畢寧,周應書.畢節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16):131-132.
[3] 劉春華.遼寧省大連地區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J].林業科技情報,2021,53(3):18-20.
[4] 李永先,賀永仙,王慶,等.廣安市水果園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21,(11):104-106.
[5] 諶貽琴.闖新路開新局搶新機出新績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N].人民日報,2021-05-30(05).
[6] 趙瑾璟,汪海燕,張紅霄.發展林下經濟能否保護森林資源?——基于江蘇省的經驗證據[J].中國林業經濟, 2020(3):79-82.
[7] 謝德斌,楊洋.林下經濟的經營模式和發展對策[J].湖南林業科技,2013(4):86-88.
[8] 黃秀鳳,楊共鳴,王斌.中國林下經濟研究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策略分析[J].農學學報,2014,4(7):85-88.
[9] 王志凌,薛耀淇,李映丹.基于SWOT分析的貴州林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1(6):89-92.
[10] 朱剛.把壩區建設成現代山地農業發展新標桿[N].貴州日報, 2020-04-29(07).
[11] 尹建華,嚴毅,陳金龍,等.滇中地區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的優勢及建議[J].林業科學,2020(2):128-129.
[12] 吳世超.天柱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J].現代園藝,2021(14):21-22.
[13] 姜長云.龍頭企業的引領和中堅作用不可替代[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9(6):24-27.
[14] 李式杰,劉雪,周光南,等.江西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與思考展望[J].南方林業科學,2020,48(6):69-73.
[15] 黃祖輝. 構建現代農業“三個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J]. 農業經濟與管理, 2017(5): 9-12.
[16] 曾甜.寧南縣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24):94-95.
[17] 劉淮兵.淮安市林下經濟現狀與發展對策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24):112-113.
[18] 李鵬達,楊入一,劉繼芳.堅持科技創新引領促進鄉村產業振興[J].特產研究,2021,43(1):99-101,104.
[19] 唐宇翀,柏清,郭文宇.廣安市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現狀與對策:以廣安三大拳頭產業為例[J].現代園藝,2020(1):64-65.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