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深厚底蘊中有許多德育素材留給我們去學習和感悟,初中階段是學生各項能力和意識逐漸完善的重要時期,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第一責任人和管理者,承擔著班級學生的教學和品德教育工作,尤其是其中的品德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課改政策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向和思想,如何將德育滲透在日常管理中成為班主任貫徹和落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并結合實際情況落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將初中德育工作做好做細。本文以在日常管理中滲透德育內涵-淺議班主任德育為課題進行深入探究,期望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幫助性的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日常管理;滲透德育;初中;班主任
在經過小學階段的知識學習與品德熏陶后,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是非觀,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但這種體系往往不穩定,因為年齡關系小學階段的德育只停留在表面,或者說并沒有深入的將理論聯系實際,學生的德育意識不強烈,步入初中階段后,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和提升學生的各項德育行為管理,在日常學習和班級活動中進行有效引導和監督,深化學生對德育的認知。
一、初中德育現狀及問題
小學步入初中,許多學生都面臨著新課程新環境,面對突然緊湊的課程,許多學生會有不適應的感覺,從教師針對此現狀進行的德育工作中,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德創新德育觀念。傳統教學模式中,沒能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準確定位,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綜合管理者,往往令學生有一種難以親近的陌生感,命令式的傳達和下發任務導致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班級管理效率不理想。第二、德育態度不明顯。初中學生在學習壓力下,自然的就將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對于品德的接收處于被動,班主任面對眾多學生,也很難有精力去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狀態,這樣的后果就是學生失去了德育學習的主動性,沒有自主的學習品德課程的欲望和積極性,不利于班主任德育教學的開展,同時缺乏德育的全面性,因為德育不僅僅是在校園內開展的,包括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都是很好的德育環境,但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以上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初中生德育教學現狀問題。
二、在日常管理中滲透德育有效途徑
1.將情感融入班級日常管理。學生的情緒是比較敏感的,教師對于學生的態度和說話的語氣學生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所以教師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情,用耐心和關愛去對待學生,在學生犯錯誤時,不要急于嚴厲去批評,而是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找出其中的原因,幫助學生打開心結,現在的初中生年齡較小,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往往溺愛,心理較為脆弱,所以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然后進行有效開導,這需要教師投入精力,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化德育才能夠將德育管理細化,尤其是針對于一些弱勢群體,更需要教師傾注更多的關心和愛。
2.引導學生提升德育意識。要提升德育地位德育,需要從學校的角度改善和營造健康德育環境,學校上下一定要形成人人抓德育,人人重視德育的良好氛圍。不僅要在思品課上對學生進行德育,其他科目的教師也要找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可以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德育的重要性,讓家長也重視起來,家校聯手,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努力。同時在校內的各項活動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如,在學校開展“放養一條魚環保活動”等,可根據活動的內容,讓學生積極體驗與感悟,形成良好的公德。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學校經常開展各項社會活動,能讓他們感受勞動的光榮和掙錢的艱辛,增強他們的責任感、環保意識和熱愛祖國的崇高情感。
3.將德育滲透在學科中。德育教學是一種比較抽象化的理念,不同于實實在在的學科知識,所以在模式上是開放的,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要善于借助身邊素材,如學科內容、生活實際和場景教學等,信息時代的德育教學應該以實效性為主要教育方向,借助多媒體教學的影音圖像的生動性,激發學生接收德育內容的欲望,對于初一新生來講,更是快速融入新環境的有效途徑,因為德育本身來講就是一種抽象的精神方面的引導教學,如果班主任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德育學習興趣,班主任可以借助網絡教學來開展德育工作,例如可以定期開展德育研討會,具體流程為先由班主任挑選合適的影片,并將研討會主題確定好告知給學生,然后利用多媒體影音教學,讓學生直觀的進行感悟,如影片《邱少云》就傳輸了先輩英雄烈士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英勇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單純的說教無法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而多媒體教學就很好的彌補了薄弱點。在觀看之后可以現場讓學生發表自己對于影片的看法,對這種精神的認知,在討論中加深學生對于品德教育的理解。
4.以身作則的榜樣德育。在管理中,班主任要求學生不能遲到早退,那么班主任也要以身作則,班主任要求學生愛勞動講衛生,班主任同樣好做好榜樣,在平時與學生相處過程中,班主任要下意識的注重引導學生將高尚的品德作為優秀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設定相應的獎懲機制,一方面清晰的讓學生了解學校、班級和教師對于德育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創造了良性的德育比拼動力,學生的榮譽感是比較強烈的,這也是自信心和進取心的一種體現,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這種品質,進行深入挖掘,全面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并在日常行為中體現出來。
【結語】在教育事業中,德行決定了教育的本質意義,培養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方法,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課題,在初中階段將德育滲透在班主任日常管理的意義在于規范教育環境,提升教育品質,將德育行為化、實質化。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才,然后在社會中發揮自身的價值,因為教育是持續進行的,所以對于德行的培養也要隨之進行,以此給學生創造完善健康的德育環境。
參考文獻:
[1]張芳.淺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藝術[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6(7):14-15.
[2]葛愛春,葛昌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實踐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1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