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娟
摘要:現階段,“雙減”政策成為了眾多初中物理教師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服務過程中首要落實的新政策,并且這一政策的有效落實,學生們以往過重的作業負擔和補課負擔也有所明顯減輕,進而這也就更加有助于學生們學習精力的及時恢復,而學生們也就可以在課堂上始終精力充沛的學習。記憶這一實際情況,本文也從多個角度出發,對如何立足于“雙減”背景合理開展高效教學進行了合理地探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雙減政策;信息技術;作業設計;課后延時服務
伴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愈發規范的初中物理教學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學質量,從而學生們也無需在過大的壓力下就可以實現高效的學習。除此之外,在“雙減”理念的影響下,教師也要重視起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內在學習動力,進而促使學生們能夠更充分地感受物理學科的魅力。
一、巧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課后作業設計體系得以規范,課外培訓班的數量得以減少,給學生們的直觀感受就是“無事一身輕”。但是這也會在一定程度降低學生們的學習效果,為了有效避免這一現象的闡述,初中物理教師們就要能夠做到“雙增”,一是增加課堂教學效率,二是增強學生們對于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才能保證學生們的基本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就要善于巧妙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得知識更加形象直觀,便于學生具體理解;另一方面則要能夠充分豐富網絡教學資源,使得學生們能夠學到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從而才能夠更充分地促進學生們物理學習成績的提升。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運動的描述”這一課的內容時,就可以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搜集一些電視劇中和機械運動相關的畫面讓學生觀看,如孫悟空騰云駕霧、超人空中飛翔、蜘蛛俠爬樓等等,如此便有效的提升了知識的生動形象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深入課本內容學習本課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軟件模擬物體的運動過程,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參照物的概念,理解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優化作業設計,促進學生鞏固知識
初中物理教師要能夠結合“雙減”理念對作業設計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進而使得作業真正成為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的存在,而不是過度耗費學生寶貴學習精力的負擔。對此,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時就要能夠遵循可操作性、針對性、分層性、趣味性、實用性等原則,使得學生們更加有興趣、有自信去完成作業,同時教師也要豐富作業的形式,如前置性作業、課堂聯系作業、課后作業,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分為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等等,這樣一來也更加有助于促進學生們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任課教師在設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課的作業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不同難度層次和不同形式的作業。如對于物理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去復習鞏固本節的基礎理論知識,如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條件,從而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對于物理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在課下去自主的進行有關聲音的傳播的物理實驗,進而不僅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等,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強化課后服務,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課后延時服務教學也是“雙減”政策中極為亮眼的存在,但這同時也值得各位初中物理教師注意的是,要嚴禁將課后延時服務教學理解為“補課”,進而這么做只會降低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而不會增強學生們的學習成績,所以教師們也就要能夠利用這一環節帶領學生們更多角度地探秘物理世界,以便引導學生們實現更全面的發展。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后延時服務的過程中就要善于引導學生們走出教室,去從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觀察和發現物理知識,從而也有效促進學生們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學生在課上學習完“光現象”這一單元的知識點之后,教師便可以利用課后服務的時間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中,引導學生更加真實的去感受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不同之處,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強弱帶領學生去做一做“光的折射”、“平面鏡成像”的相關實驗,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有效的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動手、善于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師要能夠深入學習“雙減”理念,并將其中的精髓部分合理地應用到日常物理授課的過程中,從而使得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好學情緒自然會大大提升。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借助“雙減”契機幫助學生們進一步認識物理科學和現實生活間的聯系,從而促使學生們能夠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來理解和吸收物理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們也更容易掌握物理學科的核心本質,最終也真正為國家未來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物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攀. 淺談雙減背景下物理教學的減負提質策略[J]. 愛情婚姻家庭:上旬, 2021(8):2.
[2]黃華文. 基于"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探析[J]. 世紀之星—交流版, 2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