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璽
摘 要 “十四五”時期是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旅游業是南岳區的支柱產業,拓展產業增值服務,完善產業融合模式,是充分發展南岳區經濟,助力南岳區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為此,著重對鄉村振興戰略下南岳區旅游發展現狀及發展條件進行闡述,并對南岳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進行歸納分析。
關鍵詞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模式;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
中圖分類號:F592;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54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此背景下,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以旅游服務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
1 南岳區旅游發展現狀及發展條件
1.1 南岳區旅游發展現狀
南岳區,隸屬湖南省衡陽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南,地處湘江西北的湘中丘陵山區,衡陽市區北側,以南岳古鎮為中心,北、東、南三面被衡山縣環繞,西面與衡陽縣界牌鎮毗鄰,總面積181.5 km2。至2020年,南岳區轄1鎮1鄉1街道(即壽岳鄉、南岳鎮、祝融街道辦事處),共18個建制村,296個村民組,7個社區居委會,101個居民小組。全區常住人口8萬余人。
“十三五”期間,南岳區生產總值由36.21億元增長至48.61億元,年均增長7.53%;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5.4∶10.5∶84.1,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0%以上。2019年,南岳區獲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先后榮獲“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中國旅游影響力年度文化景區”等20余項國家級、60余項省級、200余項市級榮譽或表彰。2020年,南岳區年接待游客突破1 3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10億元。
1.2 南岳區旅游發展條件
南岳區是衡陽市的旅游品牌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南岳區境內的南岳衡山為中華五岳名山之一,也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全國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根據旅游發展資源的作用和利用性能,南岳衡山的旅游資源主要歸類為自然觀光和人文觀光的觀光型旅游資源。
1.2.1 自然觀光資源
南岳衡山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景色優美,空氣好,污染低,森林覆蓋率高,有春天賞花、夏天看云、秋天望日和冬天賞雪的四季美景。
1.2.2 人文觀光資源
1)宗教廟宇觀光。南岳區是中國道教第一宗派上清派的誕生地,中國禪宗“五葉流芳”的發源地,擁有“南禪祖庭”之稱的南臺寺等資源。衡山是儒釋道一體的宗教名山,宮觀廟宇繁多,不完全統計有50多處大小不一的寺廟和道觀,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岳大廟,其有祝圣寺、南臺寺、清涼寺、上封寺和福嚴寺,被合稱為南岳六大佛教叢林。2)祭祀文化。南岳區祭祀包含山岳祭祀、祖先祭祀、先賢祭祀和英烈祭祀,其中保留最為完好的“南岳朝圣”祭祀歌舞,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文物保護單位參觀。南岳摩崖石刻(初步統計為426處)和忠烈祠屬于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南岳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構建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針對全域旅游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和升級。2016年,衡陽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加快建設旅游強市的決定》,文件明確將全域旅游作為全市旅游發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提出將南岳區作為衡陽市的旅游龍頭,加快南岳衡山旅游經濟圈建設。南岳區堅持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保護兩手抓,牢牢抓住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在轉型升級上做文章、在植優補短上求實效,積極探索出“全域美麗、全面創新、全景提升、全業融合”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3]。
2.1 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與整合宗教文化、福壽文化、火文化、民俗文化、書院文化和抗戰文化資源,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深入發掘南岳區多元文化經世致用、傳道濟民、實事求是的特質和思想內涵,做好古籍整理、戲曲振興、非遺和書院保護傳承及考古研究等工作,弘揚南岳文化的新時代價值,建設國家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范區[4]。
2.2 加快旅游項目建設
按照“一體兩翼、一帶多點”的空間布局,加快開展天子山火文化園、古鎮商業步行街等產業項目建設,推進水濂洞景區、方廣寺景區和臥虎潭景區開發,打造全域旅游新業態,全面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結合建黨10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打造岳云果園、游干班中共駐地、忠烈祠陳列館和黨建文化主題公園等紅色景點,加強“三山聯盟”戰略合作,聯合羅榮恒故居、岳北農工會舊址等紅色景區,打造紅色旅游新地標。以天子山火文化園、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松麓街和金盆小區為載體,著力建設一批露營基地、主題民宿、休閑街區,定期組織開展文藝演出、美食品嘗、廚藝大賽,打造快旅慢游的“夜生活”。
2.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精準開展旅游營銷
大力實施城景區一體化建設,形成交通環線,實現城景區交通無縫對接,全面提升旅游承載力。啟動周邊旅游配套設施提質改造工程,優化中心景區交通組織及旅游線路,實現游步道全線貫通、人車分流,不斷提高旅游舒適度。按照國際化標準,提質升級景區標識、標牌,增加日、韓文字對照,逐步提升國際旅游接待水平。同時打造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傳播廣泛且社會認可度高的旅游品牌形象,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客源市場,針對自駕車、避暑養生、研學旅游及紅色旅游等市場,開展專項營銷、精準營銷,鞏固傳統香客市場,拓展新興旅游客源市場[5]。
2.4 積極推進涉旅改革,健全旅游產業體系
2.4.1 推動全域旅游品牌國際化
立足國際化的發展理念,推動南岳區旅游品牌建設,注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提質與休閑消費高地的建設,做優宗教文化和康養度假旅游模式,從市場、管理、服務、產業及客源等多個方面開展工作,積極對接國際,全面提升南岳旅游檔次和服務,擴大南岳區旅游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6]。提質升級“心愿之旅·南岳衡山”“壽比南山·南岳衡山”品牌形象;高品質啟動磨鏡臺重修,打造影響全國,輻射東亞、東南亞的南禪文化高地。按照國際化標準,提質升級景區標識,標牌。充分利用高鐵的品牌效應,推出北京、上海兩條“壽比南山·南岳衡山”高鐵冠名專列。拓寬區域合作,主動融入“錦繡瀟湘”“休閑湘南”等區域性綜合品牌,加強“五岳聯盟”“三山聯盟”戰略合作,強化與周邊縣市區的聯動發展。
2.4.2 推動全域旅游經濟產業化
做強傳統經濟,切實鞏固傳統經濟的基本盤,構建高質量的財稅體系。做實康養經濟,圍繞建設國際知名康養勝地和中南地區區域醫養中心的目標,高起點編制“十四五”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探索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辦法路徑,在自然保護區一般控制區內與科研院所和專業院校共同研發生態教育、自然體驗、森林康養等生態產品,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經濟體系。
2.4.3 推動全域旅游服務標準化
制定南岳全域旅游地方標準,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旅游管理體制。建立重大旅游項目聯審制度,形成聯合審批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快“智慧南岳”建設,完善景區實名制票務系統及智慧安保系統,推進中心景區車輛電子通行證規范管理。強化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探索構建出跨行業部門的旅游環境綜合執法溯源體系。
建立旅游快審和高效處置機制,統一游客咨詢、投訴和救助入口,堅決打擊不買香不準停車、帶香拉客、驅車趕客等不良行為,發揮好旅游誠信經營“紅黑榜”作用,提升旅游環境治理效能。
健全全域旅游績效考核機制,發揮績效考核的導向作用,出臺旅行社獎勵扶持辦法,完善導游、講解員培訓考核機制,從全區機關單位、涉旅企業、高校選拔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導游人才,建立全民導游講解體系,引導全區人民講好“南岳故事”、當好景區“宣傳大使”。
2.4.4 推動全域旅游營銷市場化
推進旅游營銷機制改革,積極引導戰略投資商和專業運營商等社會力量參與旅游營銷,構建政府與企業經費共擔、市場共拓、形象共塑及利益共享的旅游營銷工作機制。培育打造傳統節慶、現代節事、體育賽事品牌,開展專項營銷、精準營銷,拓展新興客源市場。
建設智慧景區,增強智慧旅游體驗感,深化與同程、美團、攜程等平臺的合作,加強“兩微一端”和抖音等新媒體營銷,形成全民營銷、全民宣傳的良好局面。并實現5A級景區的無線全覆蓋,配置“導航、導游、導購”功能,加強“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的智慧化建設,為游客提供便利、貼心的旅游服務,實現旅游線上線下聯運發展。
2.4.5 堅持以旅興農,推進茶旅融合
以云霧茶業、怡綠茶業等農產品為依托,以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為龍頭,針對茶葉、雷筍、林木花卉、生豬、水產品和果蔬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有效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重點在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生態養殖和精深加工等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力發展高效、集約、有機農業,培育壯大茶葉、菊花、腐乳和紅薯等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堅持品牌強農,繼續建設“山上種茶、山下植苗”“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工程,積極推進茶場改革,高質量建設省級優質農產品(茶葉)供應基地,打造以“十里茶鄉”為主體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做大、做強南岳云霧茶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優糧、優菜”工程,積極培育扶持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荊田、雙田、水濂和紅星連片優質糧食、蔬菜基地和農業休閑觀光基地。
2.4.6 實施人才集聚工程,強化人才支撐
2.4.6.1 打造創新創業高地
加強與高等院校、專業機構的合作,建立南岳文旅智庫。舉辦“兩進兩促”座談會,實現信貸資金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積極推進“個轉企”“小升規”和“四上”企業培育,力爭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數量取得新突破。建立重大產業項目庫,發布招商引資政策白皮書,補齊、補強文旅產業鏈條,圍繞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智慧南岳”建設步伐。
2.4.6.2 實施創新主體培育
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信息庫,加大企業研究開發財政扶持力度,重點扶持有發展潛力、技術創新活躍、產業特色鮮明的創新型小微企業,增強創新發展活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以科技型中小企業、優勢傳統企業為重點,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培育庫,推動更多后備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
2.4.6.3 健全創新創業支持體系
以集聚創新要素、打造產業地標為著力點,努力在產業集聚、知名企業引進、優質項目落地上取得新突破。進一步推進旅游供給側改革、優化招商環境改革、田園綜合體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等特色改革,加快投融資公司市場化轉型,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制定出臺支持返鄉創業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實體經濟、總部經濟、文創企業落戶南岳區。
2.4.6.4 強化人才隊伍支撐
落實《南岳祝融人才行動計劃(試行)》文件要求,全面推進人才引進工程、旅游人才集聚工程、現有人才提升工程、名家名匠鑄造工程、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和人才服務保障工程。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和扶持政策,支持企業人才培訓,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和兼職兼業,使人才資本的活力和創造力競相迸發[7]。
參考文獻:
[1] 張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研究[J].特區經濟,2021(4):120-122.
[2] 陳國生,張亨溢.南岳全域旅游的動力機制、模式選擇和實現路徑[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4(4):93-97.
[3] 羅光潔.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 推動云南鄉村產業發展振興[J].云南農業,2020(6):32-36.
[4] 唐星漢.鄉村振興背景下紹興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營銷界,2020(4):8-10.
[5] 梁晶.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創新模式分析[J].遼寧農業科學,2020(2):46-48.
[6] 王愛春.基于鄉村振興背景的鄉村旅游產業優化策略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5):217-218.
[7] 李娟,楊朔.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融合:邏輯、價值和路徑[J].治理現代化研究,2021,37(1):90-9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