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水水務咨詢有限公司 吳鳳,李帥星,孫秋月
之所以推進植被恢復,著力建設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主要是為處理城市化進程中因為自然、人為等因素引發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城市功能衰退等一系列問題。由此緩解水土流失、調節當地氣候,保障生物多樣性,從而實現生態資源的科學開發與持續發展。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在季風性氣候帶,全年降水量相對集中,全年雨季整體降水量占據年降水量約70%。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主要受限于氣候條件與地質地貌條件,一般水土流失產生原因主要劃分為自然、人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為:
第一,氣候。例如降雨強度、降水量、相對濕度等。
第二,地形。例如海拔、坡度、坡面形狀等。
第三,地質。指的是新構造以及巖性運動,有關巖石的堅硬性、風化性和崩塌、山洪等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第四,土壤。其屬于侵蝕的重點對象,針對水土流失帶來直接影響的是透水性、抗沖性等。
第五,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常見功能為涵養水源、截留降水、改良氣候等,同時還能避免出現滑坡,如果植被遭受破壞,會加劇水土流失。另外,人類活動也屬于導致水土流失、控制水土流失的一項主導因素,例如濫伐森林、陡坡開荒和過度放牧等都是引發水土流失的常見人類活動,從而破壞地表植被,如果缺少綠色植被會導致沙化嚴重,如果突降暴雨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問題。比如我國黃土高原呈現出的地表景觀,便是土地資源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在面對糧食、人口等相關需求帶來的壓力時,如果生產力水平偏低很有可能是“掠奪性”進行開墾,過于追求經濟作物產量,未能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有效發展農業、林業和牧業,選擇將本適合牧業、林業用地當成農田。針對陡坡實施大量開墾引發“越貧越墾”現象,使得生態系統進入到惡性循環圈;林木資源隨意砍伐,因為林木銳減導致地表顯露,上述因素均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土流失。還有一些基本建設工程沒有滿足水土保持需求,不科學地建廠、修路和挖煤等造成植被破壞,首先削弱邊坡穩固性,其次引發泥石流、滑坡(如圖1所示)等地質災害。

圖1 滑坡示意圖
關于高原及西部地區,荒漠草原是其主要植被類型,因為荒漠草原的特殊結構、種類組成,加之景觀的獨特性以及分布規律,屬于一種不能缺少的生態系統種類。大量人類活動導致該生態系統破壞,從而導致干旱頻發,還有的地區因此發生鹽漬化。如果能將其恢復進入良性循環圈,則會對保持水土十分有利。通常情況下,荒草植被恢復方式為:圍欄封育、人為施肥、圍欄封育結合灌木條帶等。據相關調查表明,植被恢復之后大大提高了荒草植被覆蓋率以及地表粗糙率,在減小地表徑流的同時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雖然水土保持不同于林業建設,可是雙方卻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做好水土保持有利于推進林業建設。林業建設與水土保持工作均是保護自然環境、地球資源的有效渠道,而且水土保持屬于林業建設的重要基礎。依托林業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及預防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常見林業發展舉措為選取適宜土地,擴大將植被為主導的森林面積,林木不僅能阻隔雨水沖刷,還可以減少地表徑流。另外,因為根系的龐雜性,所以能在土壤中構建脈狀網絡,通過孔隙度增加而增大大氣降水的土壤滲透量,讓地表擁有更強保水性,一方面有利于穩固土地,另一方面避免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刷。與此同時,林業建設能提高森林覆蓋率,繁茂的枝葉能削弱風力風速,進而達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據大量歷史實踐證實,水土保持能夠有效治理江河水患,而且也是根本的治理措施。通過治理的土壤、綠色水庫以及水保工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阻擋泥沙與地表徑流能力,降低發生江河洪水概率并避免江河淤積。更重要的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當地的澇災、旱災等均會減少。
有關布局規劃需采取針對性措施,實施科學合理的規劃,可以進行節水灌溉、修建小型水利工程,積極推進高產和穩產農田。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保證農民的經濟收入。采取措施如下:第一,溝頭防護。該措施屬于生物方法與工程方法的有機結合,關于小型溝建議修建防護工程,主要培育具備較強水土保持性能的灌木林;如果是大型溝頭需修建永久防護措施,按照當地的降水量、地貌地形和地理位置等選定相應的工程舉措。第二,坡面截流。坡面截流能防止徑流沖刷,幫助雨水滲透。如果坡長較短建議采取魚鱗坑、竹節溝(如圖2所示)等方法;如果坡長較長建議增設截流溝,將截流溝連接縱向排水溝,這樣徑流會被引進強滲漏地段,由此為植被生長提供水分。第三,治理溝道。主要方法為疏浚溝道以及裁彎取直。針對裁彎取直而言,在急彎位置的溝道以取直的方式優化水流條件;至于疏浚溝道方法,按照水力計算明確的設計斷面,把其中存在的淤積物、障礙物清除。

圖2 竹節溝
應清楚地認識到自然和人類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發揮大自然的修復能力,自覺遵循客觀的自然規律,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提高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效率及質量,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共贏”。具體制定防治方針時,需要堅持重視保護和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高度重視事先預防,在進行綜合治理的同時緊抓預防保護。
積極探索防治水土流失的新機制,引導社會力量主動參與,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并通過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綜合治理工作,確保水土保持工程的持續發展。
管理維護需加大力度,進一步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提高整體建設成效,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效益。另外,針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應進行動態監測,定期公告水土流失情況,爭取各級財政支持,提高監測工作實效性。
在植被恢復中土壤因素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由于區域范圍內分布的地下水范圍、沉淀物種類以及土地的物理屬性,有的學者提出,地表土壤及植被的有效保護,能避免地貌地形與地下凍土帶來的物理影響。以美國阿拉斯加州的管道鋪設為例,其通過土壤物理穩定性的提高減緩凍土融化速率,這一技術與植被恢復相結合。針對大規模沉降不容易發生、地表侵蝕不容易發生的穩定地段,能進行自我修復。這是因為土壤當中含有比例較高的粉土與黏土,可以保留更多的養分與水分。在工程建設中出于讓地基更加穩定,通過會以較粗顆粒的沙礫換填本有土壤,可因為土壤在換填后含有大量沙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植被恢復,另外沙礫填充層也會對植物萌發率、植被多樣性造成影響,進而對植被恢復及后續生長帶來負面影響。在進行植被恢復時應選取原有植物展開種植,降低人為影響及接入力度。據相關恢復案例顯示,植被多元化的自然演替相比人工修建不僅種類豐富而且植高更高,擁有更高的自我修復水平。具體進行植被修復時,依據因地制宜原則選用適應當地惡劣環境、氣候要求的喬木、草本及灌木,對種植結構與物種比例科學搭配。依托植物發生的自然演替本具備自身修復的優勢,選擇可以和附近植物共存的修復系統。然后通過噴播、施肥等相關農業技術幫助土壤盡快恢復原有的含水性及其性質,讓植被擁有更高的成活率,提高植被恢復速度。其中噴播技術相較特殊,一般會受限于品種、土壤等因素的影響,正式施工前應開展實驗,待成功后才能運用在整個工程。由于實驗段體現出一定的代表性,則應分析實驗段和工程之間是否存在排斥。對于恢復方案的各個搭配方案,通過噴播綠化技術展開施工,觀察植物生長情況且定期養護植被,施工人員要如實記錄生長數據,從而明確這個項目的種子搭配方案。草種配比屬于噴播技術的重點,且和植被恢復之間維持密切聯系。配比應按照具體施工現場情況加以明確。技術實施階段應合理分析肥料與草種配比,全面了解項目植被之后,采用較強抗病能力草種用作重點品種,同時搭配狗野花、牙根等加固,一方面成坪后擁有更高的草坪密度,另一方面耐磨性更高。結合實際情況,植被恢復不能因為人工介入出現依賴性,進入恢復的中期、后期應減少人為干預。建議選取耐貧瘠、耐嚴寒的優勢植物,再進一步豐富其多樣性。另外,不可以苛求徹底恢復成天然植被系統,而是要綜合考量植物維持自我修復的能力與物種多樣性。
植被恢復需要全面調查土壤特性、營養條件、植物生長適宜季節等相關要素。因為地域分區不同,所以產生不同的植被恢復技術需求,而是應依據這一區域內的生態系統特點,采取最合適的恢復手段。關于選擇培育方式,需按照立地條件與土地現狀等進一步確定。如果培育模式為無林地造型,建議使用鄉土闊葉樹種,然后進行人工造林,爭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綠化荒山荒地,并將植物群落盡快恢復,將植被的水土保持及涵養水源功能充分發揮。培育清理環節需在造林之前一年清理林地,具體時間為秋末冬初。出于防止水土流失,清理林地過程中建議選取塊狀、環山割草方法。進行整體設計要防止水土流失與維持土壤養分,以用穴方案來整地,需要徹底清理穴土而且分別堆放心土及表層土,至于回土環節需要把表土放進穴底,不僅能優化理化性質,還可以為苗木創造良好生長環境。其次,選擇樹種需滿足水土保持的基本要求,依據“適地適樹”的模式選取鄉土樹種,更要選擇較強防火能力、較高保土蓄水性能力的樹種,栽植樹種也應在春天陰雨季節進行,在萌動前7-10日造林,旨在讓栽植樹木擁有更高成活率。具體栽植時需將其扶正且保證根系舒展,進行填土首先填的是表土和濕土,然后填埋生土及干土,而且將其分層踩實。如果是營養袋栽植,需要拿掉營養袋放在穴邊并進行驗收與檢查。完成栽植需要撫育3年且每1年進行1次,樹木栽植同年的8月及9月需要一次撫育,次年與第三年的3、4月需要連續進行2次撫育,植穴范圍內的需全面除雜,保證附近松土培土,至于發現死株、病株需再次補植。
表土主要指的是有機物質豐富的表層土壤,大部分微生物及植物主要在表土中汲取養分,而且根部生長于表土內。原有表土能提高植被恢復的有效性及速度。例如青藏鐵路線在修建期間,由于受限于技術條件以及環境條件,在進行修建時沒有保護表土,挖方取土的很多小土坑未能生長植物。這主要是因為修建期間的大量表土被搬移或是鏟除,所以土壤中的種子及養分會大大減少。再比如,通過研究阿拉斯加地區的苔原植被恢復情況,原有表土如果損壞嚴重,會導致自然演替繁殖變得緩慢甚至微弱。如果將表層土壤與表土植被徹底鏟除,會造成更嚴重的破壞影響。若土壤中沒有種子與肥力,植物因為降低了生長活性所以會降低萌發率。可是裸露地表能鋪設有機土,會改善土壤中的含水量及營養成分。通常情況下,土壤濕度會提升35%至64%?;诖?,破壞表土應及時恢復與保護,這不只是因為有機土中含有大量的當地種子,而且在有機質土壤中植物擁有更高的生長速率及成活率。從某種角度來講,礦物土壤相比有機土壤的穩定性更低,人工種植中如果能加入一定量的有機土,植物幼苗會明顯提高成活率。還有的研究人員提出相比天然土壤,以人工方式重建土壤不僅土質粗糙,而且可使用養分有限。
通常情況下,恢復草本植物主要采取耕作播種形式,至于播種數量及季節時間要按照地區確定。例如路基邊坡、取棄土場通過人工噴播種植會獲得良好效果。通過混合播種選擇適合的種子以及共生群體,經過3d到5d后能獲得理想的恢復效果。如果涉及工程施工應妥善保存原有草皮,將其移植至事先選定的恢復地點,減少播種環節與萌發環節,因為原有草皮包含一定的水分與養分并能夠存活一定時間,在此情況下植被生長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關于移植環節,針對較大塊頭原有草皮會有更好的植物長勢,而草皮塊頭小很容易破碎并且水分會大量流失。除此之外,草皮移植應和下層土壤接觸建立良好的養分供應系統,這是由于草皮移植應該自主吸取水分養分,才可以保障植物正常生長,提高建植工作的成功率。有關研究人員表明,幼苗栽植和原有的草皮表層植物會爭奪土壤中的水分、養分。一般土壤貧瘠地區需通過適時施肥提高土壤營養含量,保證植物順利生長,但是前提條件為全面調查恢復區域內的土壤情況,加之對土壤養分情況的研究,明確是否要施肥與施肥量。肥料種類選擇、元素成分配比等都應以土壤營養情況為基礎,如果是干旱少雨季節應施加保水劑提高其濕度,還能保障植物生長期間的水分供應,如果是植物相同的生長條件,植物種植環節添加保水劑會體現出明顯的生長效果,據相關試驗對比表明,過少或者過量保水劑均難以發揮作用,最合適的保水劑用量是。針對專用肥和復合肥。據相關試驗表明,復合肥及專用肥施加量不同,植被恢復效果不同,在植物生長其他影響因素相同時,復合肥最佳用量是,專用肥的最佳配比量是。
植被恢復、建設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當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手段,雙方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诟咚侔l展的科學技術,其正融入不同領域發展,一方面為人類生存環境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為生態保護作出不可忽視的貢獻。若想提高植被恢復成效、提高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水平,應由指定機構實行統一管理,還需以規范性文件保障最后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