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薇
摘要:當前社會處處可見高新技術為生活帶來的便利,也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經濟力量的支持,這些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對于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來說,鄉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鄉村教師對于鄉村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因此鄉村教育的良好發展離不開鄉村教師整體素質能力的提升,要對鄉村教師具備的能力進行培養和鍛煉,實現教師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鄉村教師;鄉村教育;具備能力
引言:結合現階段鄉村幼兒園具體現狀分析,受鄉村整體經濟社會環境影響,鄉村兒童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和城市兒童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從客觀因素上不利于鄉村兒童獲得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另外鄉村兒童多數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照顧,長輩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偏低,不能更好的輔助兒童進行學習......這些狀況無形中增加了鄉村教師的教學難度,對于鄉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對鄉村兒童開展教育工作,鄉村教師要具備以下能力:
一、專業全面的學科知識能力
教師的職業特性是把自身掌握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那么,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鄉村教師,必須做到對自己教授的學科全面熟悉、掌握,同時還要汲取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實現自身教育素養的提高。另外也要對自身教授的課程從教學方法及教學技能方面不斷完善、突破。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工作中找機會學習,對自身知識結構進行更新,除了要研究教材、教材參考書,還要廣泛閱讀,拓展知識面,做到與時俱進,對于創新性的教學理念能夠及時鉆研探討,在日常教學環節能夠應用,促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雙層提升。
二、具備教學創新能力,對教學方案能夠科學制定,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2.1創新課堂教學環節
開展學科教學及素質教育實施主要通過課堂環節的教學活動進行。所以教師要能夠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到教學評價都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教學目標的確立環節,教師要參照新課標要求,設定教學內容,還要制定學生通過學習要實現知識、情感、能力方面的提升標準,幫助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的制定,就是教師依據學生情況和學科要求,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借助教學設備幫助教學任務的達成,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能夠極大的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好奇心;教學評價環節,就是教師從教學效果及過程兩方面開展檢測,找到需要改進和需要發揚的環節,反思教學環節存在的不足,采取措施彌補問題,不斷優化教學效果。
2.2更新教學理念,公平客觀對待學生
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把學生當做教學中心,著重激發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及創新意識,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具備自學能力,不能單純的以成績高低來判斷學生好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多一些耐心和關心。
2.3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教師要發揮好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指引帶領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學習目標有所明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知識的轉變,成為“會學習、愛學習”的新時期學生。那么,教師自身也要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把教學重心由“知識講解為主”轉變為“學生發展為主”,改變傳統模式中只重視教,忽視了學生的學,注意教學并重,實現師生的雙向交流;依據學生學情開展多元化教學,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地生根,使鄉村教育實現快速發展。
三、具備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對教學環節實現改進
鄉村教師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難,不過,當前時期鄉村教育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這就要求鄉村教師要實現信息技術技能的提升,及時接受信息技術的學習培訓,對于計算機能夠熟練操作,通過常用軟件把教學課件制作出來,能夠自主完成微視頻課程的制作,從互聯網上擴大教育資源,完善教學信息,應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實現終身學習、業務能力進修。教師要在教學環節積極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創新,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興趣,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利用互聯網,借助網絡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和獲取,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課堂教學高效化、高質量的完成。
四、教師要具備優良師德,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
鄉村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特性,他們生長環境比較落后,對于新鮮事物的了解不多,父母迫于生活壓力,很少陪伴他們成長。這就要求教師要用自身具備的良好習慣,為學生樹立榜樣,感染、帶動學生,培養學生養成優良習慣。教育工作中難以回避又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把學生塑造成怎樣的人,如何做人。教師是學生除了家人以外接觸最多的人,因此教師的行為對孩子們也能產生直接深刻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實際行為感染小朋友們,于無形中,讓孩子們意識到哪些行為是高尚的哪些行為是卑劣的,幫助小朋友們形成一條初步的道德底線,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比如,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對于班級中處于弱勢的學生主動關心,掌握學生基本情況,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也可以利用周末節假日時間,帶領學生去村里鰥寡老人處進行幫扶,陪老人聊天,幫老人收拾家務等事情,讓學生跟隨教師一起獻愛心,做好事,通過這樣的帶動教育,加深學生對責任感以及孝順的認知,在學習生活中成為有愛心有擔當的人。孩子的人生觀以及生活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更要從小就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培養。
結束語: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中堅力量,他們用汗水和青春澆灌著鄉村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他們給孩子們帶來希望,教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給予孩子們親人般的關懷和照顧。用知識充實自己,既發揮了對鄉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傳播作用,又肩負起鄉村學生未來成長的指引作用。所以,作為一名鄉村教師,要不斷優化自身能力,跟隨時代進步,更新教學理念,學習并掌握先進教學理念,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運用先進信息技術為教學工作提供服務,助力教學活動開展,不斷拓展現有教育資源,給鄉村學生提供便利的學習資源,讓知識的種子在鄉村生根發芽,并逐漸灌溉培育,讓學生得到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汪海龍.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J].遼寧教育,2021(19):18-21.
[2]許興耀.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能力及其提升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20(3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