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光榮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所學內容,最終要在生活實踐中得以展現。生活情景是最為重要的互動元素,因為在特定的學習情景之下,學生能夠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這也是學生拓展想象空間,將學習問題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所以生活情景元素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教學
引言: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是為了有效地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培養小學生道德感和法治觀念,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鑒于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基于生活實踐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一、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問題
(一)課后作業完成效果不佳
受到傳統授課觀念、模式的影響,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仍然以做題、抄寫為主,缺乏獨立實踐探究性任務,且對課后作業形式和時間都有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大多數學生敷衍了事,將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當成強制任務,而并非看作是提高自己水平的有效途徑。此外,課后作業也主要以理論知識概述為主,學生沒有學習課外知識的機會。長此以往,課后作業形同虛設,無法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知識理解程度,導致作業整體質量不高。
(二)理論和實踐不符
當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較多,教師在講述課本知識過程中,不僅無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知識,還無法讓學生放松心情、交流探討,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此外,教師在設計日常實踐活動時,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課程內容設計,導致理論知識和實踐相脫離,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無法獲得情感體驗,也無法有效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最終導致活動任務和目標無法完成。
二、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回歸生活的教育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程教學的起點與終點,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程目標存在“假、大、空”的問題,這對教學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實施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能否構建回歸生活的教學目標十分重要。而回歸生活的教學目標,應體現出以下兩方面的特性。首先,體現層次性。教師要認識到不同學生之間是存在客觀差異的,教學對象的層次性決定了課程教學目標必須要具有層次性。教師要立足于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規律,為學生設置層次性的目標,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適合自身的學習發展。其次,體現適應性。主要是指教師要結合社會現實發展需求,為學生制訂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目標的設置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所需,這樣才能更好地助力學生道德素質養成,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
(二)以生活化實踐活動為主,強化理論實踐結合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校內外生活出發,把生活中的問題搬到課堂之上,關注社會現實熱點。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到道德法治與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獲得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升華。聯系小學生雖然學習思維不夠全面,但是其優點是好奇心比高年級學生強,對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種優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教室外的活動或者課堂游戲等,鼓勵學生自行組織、自由參與。對于實踐活動的設計,教師需要根據素質教育基本目標、課程內容、學生特點科學進行,以生活為場地、內容,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對社會生活的感知中,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課本中的專業知識都是以鮮明的生活場景、案例、事件等來展現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從生活中挖掘這些知識,以此拓寬學生眼界,豐富學生見解,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掌握生活技能,學會獨立解決生活難題。此外,教師也可以將課堂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活力,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學習各種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入城市各大公共場所,去了解殘疾人孤苦的生活,使小學生真正明白生活中哪些人是我們需要幫助的人,以此對他們產生同情之心,自覺主動地幫助他們。
(三)以體驗探究為主,增加課后作業的生活化內容
課后作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更多學習、實踐探究的機會,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為了有效解決以上課后作業形式單一、學生完成效率低的問題,教師既可以要求學生在家中獨立完成,又可以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完成。生活中含有豐富的教育知識,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可以掌握社會技能,增強情感體驗,對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案,遇到學習興趣不強和自卑的學生可以多鼓勵;對于自負的學生,教師也要讓其改正。另外,教師也可以將家庭作業和小組作業進行結合,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完成作業、探索實踐,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同時也可以強化學生的生活意識,以此提高作業質量,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調查小區環境污染現狀作為課后實踐作業,要求學生以自身小區或者周邊小區為地點,獨立調查或者分小組調查,了解城市環境污染現狀。通過此方法強化學生的環境污染意識,促使小學生明白環境污染的危害,以此自覺踐行保護環境的重任。另外,在布置該作業時,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先思考,將總任務劃分成小任務,對于作業完成時間,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促使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知識。為學生設計一些回歸生活的作業,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進行社會服務實踐等。通過這些生活化的作業,學生可以更好地感悟課堂知識的價值,促使學生的道德品行得到更好的內化。
結論: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情境元素較多。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思主觀決策正確性,反思他人意見參考性,反思生活實踐可行性,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海琴.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回歸兒童生活的思考[J].新課程,2021,(47):135.
[2]張慧芬.創設情境讓生活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J].小學生(下旬刊),2021,(12):99.
[3]孫楠.基于生活理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12):15.
[4]張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生活化教學[J].江西教育,2021,(3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