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張瑜
摘要: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美術教學應該從本土的文化歷史傳統出發,立足課堂,以文化人,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具備中國文化的根基、民族的靈魂和世界的眼光。
關鍵詞:美術課堂;核心素養
一、借鑒傳統,強化課堂教學文化之根基
1. 立足教材,樹立文化自信
美術教材中包括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人類精神文明成果,學生的學習是主動探索、體驗人類已有的精神文明成果的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在美術課堂中合理補充和拓展地方文化內容,引導學生不斷探索、體驗。如,人美版、蘇教版教材中都有關于老房子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老房子,開闊眼界;再讓學生重點觀察和描繪家鄉的老房子,體會中國傳統建筑蘊含的建造智慧;最后介紹華裔建筑設計師貝聿銘的作品,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東方文化美學精髓。
2. 中西對比,促進文化理解
美術核心素養中的圖像識讀、文化理解以學生內在的建構為主,審美判斷則表現出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品評美的能力[1]。在開展欣賞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和探究中西美術表現方法的差異,形成開闊自由的文化視野。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莫奈的《睡蓮》,并將其與張大千的《潑墨荷花圖》對比。前者是畫家對光與色的瞬間捕捉,后者運用濃破淡、色破墨等方法,以荷的純潔清雅自喻。學生在中西畫作的對比欣賞中了解到:西方畫家盡可能地突破材料的局限,表達思想;而中國畫家關注情感和意境的表現,以補眼之不及,擅長以獨特的水墨語言表達出高雅飄逸、虛實相生的韻味。
二、立足當下,強壯課堂教學文化之骨
1. 超越學科的關聯,實現整體發展
現代課程是學科、學生和社會的有機整合,學生要從跨學科知識中獲得直接經驗和對生活的真實體驗。關聯性課程要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方式,是學生學習的突破口。美術課堂要強調跨學科、整合性的學習,要讓學生用整體、聯系的眼光學習與思考,促進學科內部、美術與社會生活以及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結、融通,形成合力,讓學生具備在不確定性的復雜情境下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2. 獨具匠心的實踐,促使手腦一體
美術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形成核心素養并轉化為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發現不同的媒材,以工匠精神探索造型美的創造方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3. 創設現實情境,實現深度學習
美術課堂應該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其思維和能力。
三、指向未來,凸顯課堂教學文化之精神
培養具有藝術特質的創新人才是美術課堂教學的目標,也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架構起知識與素養的橋梁,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發展的人才。
1. 創新課程,適應未來發展
羅恩菲德認為,壓抑情緒與過度理智會限制兒童的發展,阻礙兒童創作表現能力的發展[3]。因此,開放、自由的教學氛圍是學生能力生長的“陽光”。創意實踐能力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必備素養,也是其開展藝術創作的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需要開設創意課程,讓學生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創作。如,在《我設計的車》一課教學中,教師通過人機互動模式開展教學,將學生帶進創客教室,以解構與重構的方法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打破學生的常規思維,促使其顛覆傳統、創意構思。教師讓學生分組合作,利用足記、PRISMA等軟件進行設計,用3D打印設計成果,由此獲得新鮮的創作體驗。在課堂學習中,學生通過學科整合,將碎片化知識轉化為結構化知識,形成從低到高的序列,直至形成跨學科的結構,不斷提升創意實踐素養。
2. 多元評價,促進未來成長
評價是檢測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為教師教學活動提供反饋、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美術課堂教學能否促進學生成長,其關鍵就在于學習評價是否有效。面向未來的美術教育評價需要改變以往的單一主體、重結果的教學評價模式,主張多主體、重過程的綜合性評價模式,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評價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多維度立體化的評價。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幾點做法。
第一,多用表現性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高質量的學習評價應該是將過程與結果并重,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探索、表現和展示的舞臺。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創作得到贊許,與他人分享喜悅。這時,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評價他們的作品,肯定他們的優點。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相互激勵,讓學生在互動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能逐漸敢于創造和展示自己,學會合理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從而提升審美品位。
第二,提倡分層評價,開啟學生的夢想之門。每一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美術學習能力、水平有所差異。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幫助其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對比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取長補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美術素養的提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選擇合適的展示平臺,讓他們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如,教師可以創建班級智慧網絡空間,讓學生在平臺上發表“智慧設計”的想法、“智評名畫”的文章等。
第三,建立多維的評價標準,幫助學生發散思維。筆者運用美術學習檔案袋、網絡平臺與口頭評價相結合的展示方法,從三個方面評價學生作品:一是主題是否有積極的意義,作品創意對改造現實是否有啟發作用;二是學生是否熟練掌握技法,選擇的技法是否有利于表現主題,在創作技法上有哪些創新和拓展;三是是否將各學科學習的知識融合,能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同時,教師應將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的學習態度、協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欣賞評述能力等納入評價體系。多維的評價標準有利于學生解放思維,大膽創造。
營造以人為中心的美術課堂教學文化,需要尊重傳統文化,為學生提供生長的肥沃土壤;需要做實當下,遵循美術的系統和結構,完善美術課堂文化的框架;需要面向未來,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人。美術課堂只有充滿人文氣息,才能真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才能使教育回歸自然、尊重生命。
參考文獻:
[1]翟闖.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對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的訪談[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6(1):2-7.
[2]候君波.齊白石藝術美學思想探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2-114.
[3](美)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德育,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