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娟
摘要: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融合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信息技術融合數學學科課堂是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集一體,大大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拓展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師生之間互動方式的多姿多彩,當然,這也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學習提升自身信息素養,不斷嘗試如何恰如其分的是信息技術融合學科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學習使用學科軟件(如希沃白板、101教育PPT、World等)了解設備性能,用途,以及使用教程。最終呈現在課堂教學中,優化課堂,發揮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的輔助功能,更有效為學生建立數學模型,使枯燥乏味的學習變得生動,具體,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造性學習思維提升。
關鍵字:信息技術;課堂;學科
一、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以及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我們需要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因此教師需要學習嘗試新的教學方式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就是把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有機整合,與傳統教學會有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也可以更高效提升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動力結合,拓展學生思維模式!
二、信息技術融合學科課堂教學的好處
信息技術有效豐富教學內容和信息量,其次信息技術有利于教學方式多樣化,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以讓課堂教育教學效益最大化。信息技術融合學科課堂教學中大大提升師生之間的互動,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感,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教學方法可以做到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結合。信息技術是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的使用,具體是指以輔助教學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是為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作用。最終真正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三、從哪幾方面信息化技術融入學科課堂教學中
(一)信息技術融入學科課堂教學是轉變傳統教育形式。提供多種可操作的工具選擇!傳統的教學內容呈現是以老師說,文字和圖像借助粉筆,黑板,書本,筆的記錄傳播記錄知識。而運用信息技術提供更多的媒體刺激學習,信息技術主要指利用現代科技技術,例如教學呈現方式轉變為電子白板,多媒體,投影儀,電視機,計算機,教育類PPT(如希沃白板、享云白板、101教育PPT、WPS等),等網絡技術創設多種教學情境,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呈現更加方便快捷,是對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加上孩子們對電腦,網絡技術等新的事物總是充滿熱情的,我們須因勢利導,課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制作課件,讓學生真正代入情景教學中去體驗學習,建立知識框架。信息技術融入學科課堂教學中是為了能讓孩子們在美好的情景中去發現、思考、探索、質疑最終領會知識點!感受學習的樂趣。
(二)結合學科具體特征適當運用信息技術呈現教學內容
1教師須整合學科相關課程資源具體創設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根據不同的教學方式需合理選擇,以實際需求為準,根據學情,教學大綱,課堂目標,培養學生哪方面素養,一定不能為了信息技術而用信息技術,照本宣科的使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
2教師結合傳統教學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轉換角色,將被動參與變為主動探究,真正使信息技術成為輔助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不斷的探索參與過程中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的最佳優勢,具體從教師的備課、授課、指導、評講中環環滲透到信息技術平臺中。
3教師須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我們須獲取信息后適當加工利用而不是復制生拉硬拽,必要時還可再加工創新使其成為新的可供選擇特殊資源,也就個性與共性的融合。這也要我們需要避免簡單粗暴的復制抄襲!具體需要從自身能力出發從低到高學習發展,其次考慮學生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使師生溝通更加順暢,而不能成為阻礙,最終絕大多數人都能參與其中,大家彼此學習,幫助,這樣才能把信息技術與我們的學科整合的更好,不斷的嘗試中挖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互整合的優勢,展現它的作用。
四、結語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促使教育事業創新發展,時代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渠道,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課堂主動性,也為老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融合需要適時,適度,適量的應用,其目的是為了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對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基本前提是了解學習熟練掌握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真正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題有機融合一體。讓他發揮最大作用。而不是一種形式。
參考文獻:
[1].葛琳艷.嘗試過程性評價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J ].教育教學論壇.2014(2):275—276.
[2]王軒,黃磊.新課標理念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評價研究[ J ].教育技術2016(1):26—27.
[3].陳呼格吉樂圖.淺談如何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 A ].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七卷)[ c ];2014.
[4].劉曉利.理性看待“翻轉課堂”一基于語文學科的思考[ A ].當代教育評論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