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重若千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順應時代發展和人民期盼,創造性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此明確我國發展的根本立場。黨的二十大報告又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標,其貫穿于治國理政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價值追求。回望波瀾壯闊的百余年歷程,無論是風雨如磐的革命歲月還是篳路藍縷的建設時期,無論是春潮澎湃的改革年代還是奮力逐夢的新時代,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前仆后繼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如今,黨領導人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彰顯了我們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為民情懷、崇高的價值追求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必須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增進人民福祉。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重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一件件抓落實、一項項促提升,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共產黨宣言》指出,未來社會的理想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民生的持續改善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廣泛,不僅對物質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更多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充分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以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等,以此大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一定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好,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團結帶領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