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耘
【看點】
本課的重點是幫助小學生通過學習有效實現對于空氣的了解,同時引導其合理認識空氣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通過這一教學工作的合理開展與落實,有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對于空氣性質的充分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實現對于空氣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之間關系的有效認識。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對于空氣污染問題的合理關注,從而有效引導學生實現環保觀念的形成。
【課程背景與目標】
一、課程背景
作為小學階段科學教材中的主要課題之一,《空氣和我們的生活》這一課的設計目的是幫助學生實現對于空氣和日常生活之間聯系的理解與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活動的合理開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對于空氣性質的充分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對于空氣重要性進行有效認知,以便使學生正確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繼而幫助學生建立保護空氣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相關工作的合理開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對于空氣的理解,從而有效認識到生活中自己是被空氣所包圍的這一現象。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幫助學生實現對于空氣性質的充分理解,同時有效認清空氣對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通過教學工作的合理開展,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清空氣污染對于人類的危害以及如何合理實現對于空氣污染的治理。
(二)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有效實現對于相關科學知識的充分理解與掌握,同時積極結合相關教材內容實現對于空氣特點的充分認知。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合理實現對于空氣問題的充分關注,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環保意識的合理形成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助力。與此同時,通過對相關知識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正確認清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引導學生合理實現,對于科學探索興趣的培養,確保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科學目光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有效組織學生進行相關體驗活動的合理開展,以便幫助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更好的實現對于空氣與生活之間聯系的充分理解。
(二)教學難點
做好知識延伸工作,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空氣對于生物的重要意義以及空氣污染的相關危害,幫助學生實現環保意識的充分構建。
【課程領域】
自然、社會
【建議年級】
三年級
【建議時間】
90分鐘
【課程任務】
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述,幫助學生有效實現空氣與日常生活之間聯系的充分理解,繼而有效激發小學生對于空氣的探索興趣,以便幫助學生在對相關知識進行探索的同時合理實現對于自身科學素養的全面培養。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一)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展示(5分鐘)
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有效實現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充分展示。在此過程中,通過猜謎語教學形式的合理開展,教師可以進一步結合相關俚語實現對于空氣這一概念的合理引入,從而幫助學生有效了解本節課所學習的相關知識。在謎語選擇問題上,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謎語:有一種東西,它看不見,摸不到,聞不著,但是人人卻都需要,這是什么呢?總的來看,通過相關謎語的合理提出,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對于教學活動的合理參與。
(二)教師解答(5分鐘)
通過對上述謎語的答案進行揭曉,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實現對于空氣這一理念的引入,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做一些動作,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空氣的性質。例如,教師可以用手在空氣中隨意揮動,在此過程中雖然空氣存在,但是它并不會對教師手的揮動造成阻礙與影響。
二、知識講授階段
(一)做好空氣知識的介紹(5分鐘)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積極做好對于空氣知識的合理介紹,從而幫助學生有效實現對于空氣固有性質的充分理解。例如,通過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白,空氣是無色無味,充斥于空間中,但是卻無法觸及的一種物質。總的來看,通過相關工作的合理開展,有利于幫助學生合理實現對于空氣性質的初步認識。
(二)組織學生對于生活中空氣的價值進行討論(10分鐘)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結合相關內容對空氣與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進行合理分析。在此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對空氣的價值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對于思維的調動,從而引導學生結合空氣教育概念進行合理思考,對于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進意義。
三、小組活動階段
(一)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實踐(40分鐘)
1.組織學生進行屏息實驗(5分鐘)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屏住呼吸,從而有效感受沒有空氣后自己身體的變化。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說:“同學們,接下來請大家屏住呼吸看看沒有空氣交互的前提下大家的感受是怎么樣的?”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到失去空氣后自己呼吸困難的相關感受,從而了解空氣對于生物的重要性。
2.不同環境呼吸體驗實驗(10分鐘)
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將教室內的門窗緊閉,并在這一環境下待5分鐘。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把門窗打開并站在窗口進行呼吸。在相關實踐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在不同條件下的呼吸體驗進行時說明。
(上接第頁)
3.蠟燭實驗(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以兩人作為一個小組進行蠟燭實驗,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點燃蠟燭并觀察火焰情況,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玻璃杯將蠟燭罩住,并觀察隨后蠟燭火焰的情況。在這一實驗過程中,通過相關活動的合理開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結合蠟燭火焰的變化實現對于空氣和燃燒之間關系的理解。3C7D4F95-0118-493B-927E-EE6BECA5C702
4.吹氣球實驗(10分鐘)
在這一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氣球對空氣進行有效的感知,在此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吹氣球,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氣球的鼓脹對于氣球內部空氣的形態進行充分認識。
(二)師生交流(15分鐘)
在經歷了上述實踐活動后,教師應結合空氣的性質以及空氣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在此過程中,通過相關問題的提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對于空氣重要性的合理認識。與此同時,在相關工作的領導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對于空氣污染危害的合理理解。例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引導:“同學們,通過剛剛的實驗,相信大家都已經深刻的體會到了空氣對于我們生活的重要意義,那么如果空氣出現污染時,我們的生活還能像現在這樣快樂嗎?例如如果空氣出現污染問題,那么空氣中會出現異味,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中都有臭氧化物腐敗味道,那么,大家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呢?”通過此類問題的合理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好的實現對于空氣污染問題的充分認知。
(三)開展知識延伸(10分鐘)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所教學的相關內容與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從而引導學生更好的實現,對于知識的合理延伸,繼而幫助學生結合空氣的重要性和相關性質對于如何治理空氣污染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索。大量研究數據顯示,基于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更好的實現對于相關知識的自主探索,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優化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
四、結語和反思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學習的相關知識與學生的理解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有效促進教學工作模式的合理調整,以便進一步推動教學工作側重點和相關教學方法的調整,從而進一步推動教學效率的提升,以便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對于相關知識的合理理解。在本次教學工作中,通過反思工作的合理開展,教師提出了以下幾個有待改良的工作要點:
1.在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做好對于相關問題的選擇,從而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2.教師應積極做好對于學困生的合理關注,從而有效推動多層次教學工作的開展。
3.多媒體設備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對于抽象知識的理解,基于此,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應積極做好對于相關設備的應用。
【本文系2021年度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專項科研課題“項目化學習視界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DSP-2021-P003)研究成果】3C7D4F95-0118-493B-927E-EE6BECA5C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