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劉偉
摘 要: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是身體的動態形式,更承載著民族文化之根的傳承任務,若失去民族文化內核,必將會走向動作的形式主義。在當前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當中,文化滲透方面大多停留在口述層面,學生難以把握特定民族的人物性格心理,僅限于動作的模仿,基于此必然要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探索。本文以維吾爾族舞蹈教材中的喀什賽乃姆組合教學為例,探討新的教學手段,從動覺的角度切入,介入情境感受和即興感知的方式,在身體動作的教學中切入文化根源講解,將課堂沉浸在民族文化的熏染當中。
關鍵詞:文化滲透;舞蹈教學;賽乃姆;
一、課堂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1、賽乃姆的文化淵源
維吾爾族舞蹈教材源于20世紀50年代老一輩藝術家深入民間采風,結合舞蹈康巴爾汗的部分動作收集整理而來。20世紀70年代末,許淑英老師小組又深入新疆地區采風,并創立“元素教學法”,對維吾爾族教材增加新的素材。隨著不斷的發展,維吾爾族舞蹈的相關教材不斷完善發展。從50年代開始,維吾爾族獨舞教材中就納入賽乃姆舞蹈組合,一直延續至今。
“賽乃姆”一詞源于音樂節奏的名稱,其節奏平穩,適用于各種旋律和曲調,后逐步發展成為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自娛性歌舞形式,廣泛流傳于天山南北。[1]各地的賽乃姆風格迥異,但表演形式都較自由,民間隨音樂開始,或獨舞、雙人對舞、群舞,音樂推動進入高潮,伴隨有歡呼吶喊,直到盡興而止。各地域的賽乃姆風格都呈現出多元包容的態勢,這與維吾爾族的綠洲文化緊密相關。在綠洲文化的影響下,使得當地發展成農耕、草原與商業一體化的模式,自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就早就了西域地區多文化的交融,因此在當前的維吾爾族舞蹈中也能夠看到多地域文化相互滲透形成的獨特風格。
2、賽乃姆的神形把握
“賽乃姆”作為維吾爾族民間舞教材當中具有代表性的風格性組合,必然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完成基本的文化傳承的價值與任務,即在民族民間舞蹈課堂當中要突出其文化內涵,學生跳的不再只是動作,而是民族的文化,在把握好文化傳承與身體動態的基礎之上,風格性自然應運而生。也有舞蹈領域的專家指出:“形態”可以有任何變化,但“神態”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性格的體現。[2]這里也就是所謂的神形兼備。如何使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和表演具備神態?就要使得學生由內而外理解并把握民族的特定形象及性格特征,教學當中教師的文化滲透就尤為重要。也就是民族民間舞神與形的把握是建立在教學中充分的文化滲透基礎之上。
以南疆地區喀什地區的賽乃姆教學為例,其“神態”的影響因素,可通過對比分析法,從環境差異、民族影響、經濟發展以及性格特征幾方面來說。首先,南疆地區地處塔里木盆地,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沙漠,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因此生活在南疆地區的人們性格多堅毅、耐勞、開朗。北疆相對而言宜居,多草原,因此其舞蹈帶有明顯草原氣息;其次,南疆相對北疆而言維吾爾族分布較廣,北疆除維吾爾族多哈薩克族和漢族,故北疆的風格融合較明顯,除維吾爾族的活潑、挺拔、優美又多了草原的瀟灑與豪放。再者,從經濟發展來看,南疆的經濟發展遠不如北疆,其娛樂方式相對傳統樸實,因此賽乃姆在南疆地區更為廣泛多見。由此可見,以喀什地區的賽乃姆體現的民族性格是樸實、熱情、堅韌與活潑的,而這些都是由其特定的環境、經濟與民族文化交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把握神態的基礎之上,便要對外部形態提出要求,如手部的繞腕、頭部的移頸、腿部的點、踢、跺、碾、轉等。
二、課堂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應用性
1、動覺感知的切入方式
舞蹈是一門視覺、聽覺、動覺結合的藝術形式,但舞蹈中的情感體驗,往往又更多地具有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特殊狀態。舞蹈的內在節奏韻律,舞蹈的豐富情緒色彩,舞蹈的細致風格特色等,只有在動作過程中才能予以充分的表現。[4]在探求如何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問題時,動覺感知的方式必然是我們的首選,讓學生通過自身身體的感知,遠比說教式的講授深刻的多。動覺感知的切入方式主要可以通過情境再現和限定即興的方式進行。
情境再現指將舞蹈教學組合對應的民間的文化環境再現于課堂之中,例如喀什賽乃姆是喀什地區節日即興的舞蹈,在進行喀什地區的賽乃姆前,在向學生對比介紹喀什地區的環境和文化因素后,設定特定的節日,學生將課堂空間想象為新疆喀什地區的舞池,伴隨賽乃姆的音樂響起,學生可以各自自由分組,即興而舞,轉換音樂,學生圍圈踏地作舞,加上自發的歡呼,再現民間起舞的場景。
限定即興指根據該組合的風格特點,提取某一代表性動作作為限定,即興作舞。如學生兩兩一組,限定為兩人間必需移頸和眼神交流,配合賽乃姆的音樂,在學生自由發揮的情況下,能夠使學生通過兩人之間交流,感受到維吾爾族人民的熱情與自信。
2、身體溯源的引導模式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中的每一個動作元素,都是老一輩藝術家深入民間采風,經過則取、升華、組合而形成的,組合當中的每個動作都有一定的源頭可尋,在教授動作的過程中,不應只是在整體教學前籠統介紹文化背景,每個動作都應有自己的文化滲透在背后,該教學模式筆者稱之為身體溯源式教學模式。例如,喀什賽乃姆中的典型動作“三步一抬”,或稱“三步一踢”,主要有二八點三步一踢和三七點三步一踢,啟動時雙膝靠攏略屈,左膝顫一下,右小腿向后踢起后勾腳上前一步,腳跟落地,腳掌略內測,膝蓋切記上下竄動。在以上要領之中,右小腿向后踢起一是由于維吾爾族人們的裙服飾,另一原因是喀什處在沙漠邊緣,腳必需用力踢起方便移動。雙膝靠攏由于維吾爾族的文化習俗,女子在生活中不能雙膝像芭蕾二位似開胯。膝蓋切忌上下竄動,是為保持維吾爾族挺而不竄的基本風格。
只有在教學當中將舞蹈教學組合后的各元素追根溯源,向學生講解清晰,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為何而動,才能讓學生感受民族民間舞蹈背后的民俗文化,讓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與表演“神”“形”兼備。
參考文獻:
[1]陳琳琳.中國民族民間舞蹈[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11
[2]白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探討與傳承發展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8.5
[3]隆萌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1280B3245-C66F-4803-BBE0-7636B6A1AE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