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文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廣東科技學院從全面育人理念出發,結合學校實際,提出了“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將學生全面發展與高校資助工作緊密結合,最終實現資助與育人的雙向合力,達到“五育并舉”的育人目的。
關鍵詞:五育并舉;資助育人;民辦高校
一、當前民辦高校資助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興則人才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新時代,民辦高校將“立德樹人”理念根植于高校資助育人的各個環節中,對于提升民辦高校思政工作質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教育部2020年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民辦普通高校771所(含獨立學院241所),比上年增加15所,招生規模比上一年增加16.38萬人[1]。一方面,民辦高校招生人數逐年遞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數也不斷擴大,學生的貧富差距明顯。另一方面,民辦高校資助育人路徑單一,學校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學費,可用于困難學生的資助的資金也極為有限,資助力度也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因而資助育人工作在民辦高校開展難度較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容易陷入重資助輕“智助”的誤區、重“關注”輕“感恩”,全面育人的效果更難以實現。
二、“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對資助工作的啟發
(一)“五育并舉”的內涵
為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突出價值塑造,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學生道德修養,拓寬學生見識,培養學生奮進精神,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優良品格,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創新精神,為社會培養積極貢獻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做好充分準備。“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圍繞“以學生為中心”,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出發,旨在培養 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民辦高校資助工作的本質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資助工作是實現育人目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學校通過提供物質上的資助,幫助學生解決上學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學校的親情關懷、活動開展給予精神上的幫助,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擁有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民辦高校在物質幫助上存在途徑單一,經費緊張的問題,在思想教育開展中力度還不夠,教育的主要渠道以政治教育為主,缺乏系統性的整合[2]。因而,將資助育人與“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緊密結合,意義深遠。
三、“五育并舉”育人模式下高校提升資助育人成效的路徑
(一)提高資助精確度,拓寬資助形式
資助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首先,民辦高校在資助工作中要解決供需不平衡問題,民辦高校學費較高,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主要集中為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等補助,學校自主設立的資助金額較少,對于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力度不夠。因此,學校圍繞“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出發,在資助工作中提高困難學生資助的精確度,優化資助管理條例,細化流程保證資助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確保貧困生獲得資助的固本之策。其次,拓寬資助形式,一方面高校需加大力度引進社會資源,為貧困生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可開設專項資金,將更多勤工助學崗過度給貧困生,讓貧困生通過勤勞勞動,獲得高校資助。
(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健全個人成長幫扶體系
高校資助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要實現育人成效,除了提供物質支持,精神幫扶也很重要。將“五育并舉”育人模式與資助工作緊密結合,正是全面提升育人質量的必然要求。將高校資助與育人有機結合,不斷創新育人形式,促進育人形式多樣化,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家庭困難學生,學校建立科學、系統的心理幫扶,使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現實情況,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消除社交中的自卑心理,達到對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其次,高校需借助朋輩的力量,動員輔導員、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對困難學生的引導作用,動員其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三)健全長效育人機制,探索個性化育人途徑
民辦高校應創新創新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和社會實踐教育出發,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學生成長、成人及成才貫穿到育人工作的全過程,做到扶智與扶志雙向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融入式教育,通過切實了解學生需求,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以浸潤式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專業教學,結合專業實際,圍繞“五育并舉”育人模式要求,學生存在困難的貧困生實施有針對性的引導,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專業技能大賽,使學生在專業技能上取得突破。在社會實踐上,資助工作應該是從“輸血”到“造血”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快融入社會實踐,最終實現自立自強才是資助育人工作的關鍵。高校在組織社會實踐工作中,應結合學生專業實際,體現社會服務精神,為學生就業創業做好鋪墊。結合學生從業方向,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正式步入職場打好堅實基礎。
四、小結
高校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施是實現教育公平和培養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應結合自身實際,創新育人形式,拓寬育人路徑,形成全方位、寬領域的育人格局。“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提出為民辦高校創新育人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將“五育并舉”與資助育人工作緊密結合,進一步提升了民辦高校資助育人成效。民辦高校要不斷提高資助的精準度,健全個人成長幫扶體系,實現長效育人機制,讓學生在向善向上的氛圍中全面發展,獨立自主,創新創業,最終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孫建偉,古松.新時代民辦高校資助育人路徑探索----以“相親相愛壹基金”資助行動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9(01):127-129.
[2] 杜悅嘉.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探析[J].新校園(上旬),2018,(02):57.DB3C5DA0-053D-4195-A1E6-76518BF48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