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鋒燦
地理的主題式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地理學習的特點,為學生設計更加生動有趣的主題式教學,幫助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投入到地理課堂當中去,更好地實現主題式地理教學的教學目標。
一、初中地理運用“主題式教學”的實踐的意義
1. 拓寬知識體系
主題式的地理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為地理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明確方向;使地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案的設計,可以緊緊圍繞著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這一主題的學習來展開;幫助教師在教學的實際過程當中,可以牢牢地把握教學重點,讓學生圍繞著教學主題展開學習和討論。在實際的教學和討論當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之間對這一主題的探討,可以擦出不一樣的思維火花,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以對與地理教學主題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理解,還可以根據大家的討論,拓展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地對自己的地理知識體系查漏補缺,構建更加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以此來服務于自己日后地理知識的學習。
2. 培養學生興趣
在主題式的地理教學過程當中,為了加深學生對主題的學習和思考,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教學情境和相關的教學活動,使主題式地理課堂教學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生在具體的地理教學課堂中,可以更加投入、更加主動地去探討相關的地理主題,幫助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教學主題中培養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對地理知識相關問題的思考習慣,將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對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產生思考,并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解答,和學生之間互相探討。使地理知識的學習,在主題式地理教學的模式下“活”起來。這樣地理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氛圍會越來越好,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會越來越濃厚。
3. 提升學生能力
運用主題式的地理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去根據相關的地理主題進行有效地課前預習和相關知識的課外學習。學生在正式的相關主題的地理課程學習之前,就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和預習,對這一主題的地理知識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地理問題和講解的地理知識可以在自己已有的預習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地思考,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答案。通過主題式的地理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地提高地理知識的思維能力、地理主題的課前預習能力,以及相關資料和知識的查找能力。
二、初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的實踐中的常見問題
1. 教學模式固化
初中地理知識是初中知識學習的重點科目,通過地理知識的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認識地球、認識中國。因此,地理這門學科所涉及到的知識范圍較廣,學生學習起來的難度也相對比較大,如果沒有較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學習會很困難。但是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地理的教學重點更加關注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科特點來改善教學模式,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教學。很多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教學生地理知識,沒有做到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沒有把地理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味地只靠教師采用單一固化的教學模式來為學生灌輸地理知識,并不能從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
2. 知識體系單一
由于地理知識涉及到的教學內容非常廣,涉及地勢形態、山川河流、溫度氣候、人口分布等各個方面。對這些地理知識的學習,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局限于地理教材,而沒有對相關地理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那么對于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通過地理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思考,由于太拘泥于地理教材內容會相對比較死板,不利于學生將所學到的新舊地理知識前后融會貫通起來。而對于實際的地理教學現狀而言,教學知識體系單一、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單一,這也是現在的地理教學中面臨的很大挑戰。每個地理教師都有責任、有義務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而服務,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自己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的問題,積極主動地設計更好的地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升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在平時的地理教學課程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拓展相關地理知識的內容,引導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
三、初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的實踐策略
1. 結合具體情況,設計教學主題
主題式教學的核心在于教師可以準確地為每節課設定一個教學主題。教學主題的設置要結合教材知識,另外還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設計出更容易讓學生突破重難點的地理知識,更容易讓學生融入和投入到實際的地理課堂教學主題中。教師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特點,還要把地理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性的加工、整理和歸納,使主題式的教學模式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例如:在七年級地理《地圖和地球》《陸地和海洋》的相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認識地球”作為這兩章地理內容學習的主題。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考慮到學生剛上初一,學習的方法和意識還停留在小學階段,學習的過程相對被動。依據這一情況,教師可以以認識地球為基礎,設計更加有趣的教學環節,帶動更多的學生主動地思考地理知識,融入到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游戲的方式學習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自轉和公轉的知識,找幾名學生分別扮演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角色,然后以轉圈的形式來演示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自轉和公轉情況,讓學生徹底地融入并參與進去。在有趣的課堂氛圍里,學生對這一知識可以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課堂的喜愛,更加有利于學生后續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教師地理教學目標的完成。
2. 構建教學情境,提升課堂效率
構建教學情境是主題式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通過構建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深入地融入課堂當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里,積極開動腦筋、討論問題,使主題式的地理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展開,學生對特定課堂的學習主題也會理解得更加深入,可以從不同層面去看待和分析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師主題式教學的課堂效率。
例如:在八年級地理教材《從世界看中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建立地理教學情境來進行主題式教學。為了讓學生了解到更多關于中國的地理知識,教師可以把本課的主題設置為“我眼中的中國”。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利用地理教材和其他課外的學習資源,讓學生主動地收集一些關于中國的地理知識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可以包括我國的人口分布、地形地貌、世界之最以及我國有哪些鄰國等。教師在正式上課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享和交流,學生之間共同分享學習成果,集思廣益,可以在無形之間增加整個班級關于中國地理的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學習。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當中,通過接觸和閱讀大量的有關地理內容,可以在無形間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面,增加學生對中國的相關地理知識的記憶和掌握。
3. 利用分組教學,加強知識探討
主題式地理教學的教學工作,可以將分組教學有效地融入進去,通過分組教學來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加學生之間的知識探討和互相配合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讓每個同學都可以在小組間積極主動地去完成自己負責的相關內容,在小組分享地理知識時,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主題式地理教學的環境下,可以在小組間的配合下增加學習探討的主動性。還可以帶動對地理知識缺乏興趣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和小組成員配合,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八年級地理《人口》相關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分組教學的方式,讓學生之間探討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地理知識,包括我國人口的特點是什么?我國人口的分布情況是怎么樣的?我國的人口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一個國家人口的數量對于國家的發展有什么影響?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對相關問題進行努力地思考,在小組間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然后讓小組間將答案進行歸納和整理。教師可以在學生討論完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班級分享,每組派一個學生代表來闡述自己組內的觀點,教師根據小組的回答情況進行簡單的評價和分析,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且相對全面的答案,供學生思考和學習。通過進行分組討論,可以加強學生對這一主題知識探討的深度,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地理問題,在思考中積累經驗,拓寬思維的廣度,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人口”主題的地理知識體系,讓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更加體系化、更加全面。
4. 設計教學活動,增加課堂體驗
主題式地理教學的教學過程,為學生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助推器。教師在設計具體的地理教學活動時,需要結合學校的教學資源、相關的地理教學主題以及學生地理學習的情況和心理特點來完成相關的地理活動設計。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還可以以活動的形式來增加地理課堂的樂趣,使學生在活動中就可以掌握地理知識,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增加學生的課堂體驗感。
例如:在學習完認識地球的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制作富有特色的地球儀。學生需要在地球儀上明確地表示出地球的經線和緯線、地球上大洲和大洋的劃分以及南北極圈、赤道和南北歸回歸線的劃分等重要內容。然后其他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在小組間討論設計方案,自己動手制作出屬于自己小組的地球儀。在學生完成制作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評選活動,學生共同投票選出最佳的地球儀。通過這種活動,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動手和動腦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手腦結合能力,讓主題式地理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結束語:
要想發揮出主題式地理教學的優越性,教師需要在具體的地理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創建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活動,促使更多的學生更加熱愛和投入地理課堂,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地理教學活動中,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可以更加有趣、更加高效。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中學地理“主題式教學”的實踐探究? 課題編號:NG145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