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么林
摘要:開放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教學所肩負的使命尤其重大,成年人思政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從理性的角度切入。只有正確理解思政核心素養理性精神,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靈活地對開放教育的學員施以影響。本文在對理性精神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培養學員理性精神的四大建議。
關鍵詞:思政課;理性精神;理解;實踐探索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員通過思政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思政學科是面向開放教育學員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開放教育思政課程標準修訂組緊緊抓住思政學科意識形態屬性強這一特點,經過深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凝練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中,培養學員的政治認同是思政學科最根本的任務與靈魂,培養法治意識,是其他素養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培養公共參與,就要培養學員當家作主的責任擔當,是其它素養的行為表現與歸宿。思政學科培養科學精神,就是使學員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這是達成其它素養的基本條件。
筆者認為,培養科學精神是培養學員政治認同、法制意識、公共參與精神的關鍵。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價值觀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向與行為選擇,價值觀不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對象人生選擇的道路也會不同。而真理觀決定價值觀,也就是說對事物本質及規律的認識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沒有科學精神,沒有對事物本質及規律的正確認識,政治認同就會變成盲目崇拜,盲目信仰,法治意識與公共參與精神就會變成隨波逐流,機械服從。
從某個意義上說,培養科學精神不如用培養理性精神更為精準,明確。因為培養科學精神目的就是要培養有思想的中國公民,有思想就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科學邏輯思維能力,深度思想能力的綜合,用含有哲學內涵的理性精神表達比科學精神更為合適。
理性精神怎么理解呢?首先,理性應該是人性獨立性。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智者學派的哲學家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不是神。因為我們無法用事實證明神存在或不存在。結果,普羅泰格拉被以瀆神罪驅逐出雅典,相同時代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同樣的罪名因拒絕認罪被處死。姑且不論這一觀點的正確與否,但它在人類哲學史上提出了新的理念,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并非神的奴隸,人有人性而非奴性。這種思想開啟了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大門。人生而不同、天賦人權、人人平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延續與發展。理性即人性要求我們不盲從,不屈從于任何權威,無論他是神或是偉人。美國哈佛大學校訓名言,我愛亞里士多德,我愛柏拉圖,但我更愛真理。理性的人,必須是獨立的人,思想獨立的人。其次,理性不是感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感性認識是通過感覺對事物的表面現象、外部聯系的認識,而理性認識是通過思維獲得的對事物本質及規律的認識。感性認識往往是表面的、膚淺的,理性認識則是對事物的本質、深刻的認識。從這個角度看,理性精神要求我們思考問題,要避免單純自我思考的片面性、狹隘性,要在考慮全面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要求我們做到思考問題,深刻而不感性,要透過現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以彰顯理性特質。第三,理性精神要求重事實根據,重科學邏輯。要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規律的深刻認識必須是:首先,起點應是基于事實。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認識改造世界的出發點,理性認識也必須從事實出發,重視事實根據。其次,理性精神要求科學邏輯思維。理性的深刻性要求透過現象把握本質,這就必須經歷在事實基礎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邏輯深化的過程,科學的邏輯思維是達到理性精神的必備條件。再次,理性精神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理性精神是有立場的。我們倡導的理性精神不是西方的人文主義,而是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國當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做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人生,珍重人生價值,展現人生智慧,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心、自覺性;成為有思想的中國公民。
為更好地落實學員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政治學科特點,引導學員在體驗社會生活及自身的思維活動中理解理論的真諦,在踐行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行動自覺。結合以上對理性精神理解筆者認為有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一、強化學員主體意識,健全學員獨立人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員留下充足的課堂時間,營造豐富的課堂情境,可思考探究的話題,在師生、生生交流中感受人格的平等,智慧的火花。擺脫教師灌輸、學員接受的被動局面。作為教師在探究過程中要寬容對待學員的千奇百怪的想法說法,要對有創見或有個性的學員想法鼓勵欣賞。寬容、信任、欣賞是一切科技公司創新的必備孵化器,也是激發學員創造性思維,培養健全人格的催化劑。這樣的環境學員才能感受到平等信任,才會有個性的萌發與成長,才會有獨立人格的萌芽。
二、強化說理依據,培養實證精神
理性必須是科學的理性,言談認識必須有理有據,在思政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在學員給出思考和答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強調理論根據和事實根據,即凡結論和想法,必須有實證。在這個反復的訓練過程中,培養學員的實證精神,逐漸克服過多的感性的隨意的見解和想法。
三、強化辯證思維能力,提升思維的理性品質
在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設置一些特殊的題型比如辨析題如: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共產黨的領導;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什么樣的學員等等,還可以設置比較分析題比如,比較中美政黨制度的各自優點和缺點,在這類題型的解答過程中,思維上必一分為二,這種分析方法有助于培養學員全面的認識和分析問題,防止片面性,提升思維的科學性。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話題辯論、活動,在尖銳的對抗和思維矛盾中鍛煉學員的邏輯思維能力,減少思維漏洞與思維的混亂,甚至可以允許學員站在不同的立場,乃至轉換立場,如話題討論:中美關系走向,甲觀點:當前對抗成為必然;乙觀點:當前應既對抗又合作,這種思維的立場轉換有助于克服我們的思考上的主觀偏見,提升思維的理性品質。
四、開展時政教育,拓展學員的現實視野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海量的信息給人們帶來了巨大沖擊,我們不自覺的被這些信息所左右,因此,偏聽與偏信很常見,真能做到中立客觀地去認識事物的人,即做到理性,認識事物的人很少見。因此,要培養理性精神,除了上面的實證精神、辯證思維,我們還需要對當前現實的全面客觀的了解。思政學科在這一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我們所闡述的經濟、政治、文化現象,不僅是講理論,還特別重視以上現象的當前狀態。在思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自覺的把當前國際國內發生的經濟、政治的時政現狀展示在學員面前,這對于學員客觀的理性的認識周邊有重要的作用。比切,有的學員在媒體中看到有這樣的觀點:中國一黨制是集權統治,沒有美國的兩黨制民主自由。作為思政課科任教師,只需要把中國一黨制的情況,美國兩黨制的情況,適時給學員列舉,再加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引領,學員就能夠理解中國一黨制更適合中國的國情,民主自由可不僅僅是口號,最終還要看實踐的結果。
有思想的中國公民的培養不是一個老師,一門學科,能夠解決的問題,只有全學科、大教育的共同努力、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因此教育者必須肩負起各自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楊蓉;;高中思政核心素養之科學精神培養[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年13期
【2】錢偉;;政治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困境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7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