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平
案例:一所小區配套學校某個班主任遭遇家長聯名要求更換,投訴直打市長熱線。經學校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事件調查了解,召開家校座談會調解,學校領導、當事人、家長代表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代表參加。會上,家長代表基本達成諒解,但事態并沒有就此平息,隨后仍然堅持要求更換,烽煙再起。本文就座談會過程進行應對分析。
我們需要關注和思考的是:家校原本是同盟者,利益一致者,家長和教師是社會中目標最一致的群體,都想學生發展得好。是什么導致家校矛盾產生?是什么讓家長和教師之間的矛盾升級,甚至不可調和?在整個座談會協調過程中,筆者得出的結論是家校溝通出現了問題。或者說,沒有達到及時、有效溝通。若是溝通及時和有效,問題便迎刃而解,溝通障礙或者偏離就會導致矛盾發生甚至升級。那么,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更好地跟家長溝通呢?溝通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當然是多種多樣的,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可以遵循。
首先,正視家校矛盾的客觀存在。家校矛盾由來已久,并非此時此刻才有。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家庭和學校代表的利益方有所不同,雖然目標一致,但角度會有所不同。家長更多的是代表自己孩子的個體利益,而教師代表的是全體學生的共同利益,一個班的、一個年級的,甚至是一所學校的。基于這樣的現實,雙方在考慮問題時的出發點就會有偏差。家長渴望的是“我的孩子在學校應該獲得百分之百關注和愛護”,學校一個班的教師卻要將這百分之百分給若干學生。這就造成家長的需求與實際獲得的回應產生了心理落差。此時,是需要教師換位思考,與家長同感共情。二是家長的教育期待和學校現有的教育現狀存在一定的差距。家長把孩子送去學校,就是希望孩子在學校獲得全方位的觀照,認為學校應該方方面面都是好的,教師是妙手仁心,一定有辦法的,也就是說對學校是充滿高期待的。事實上,從大的區域來說,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校際間的差異很大,就是學校內部,教師個體間的差異性也很普遍,不能要求教師完美無缺。其三,家長和教師本身的教育理念的存在差異。近些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長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逐漸提升,加上互聯網自媒體的普及,家校矛盾顯得更加突出,也更容易被放大。這已經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客觀存在。我們需要正視它,不回避、不弱化、不夸大。
其次,建立暢通的家校溝通機制,保證家校及時的溝通。要保證有自下而上的暢通的溝通渠道和完善的工作機制。制訂有一整套完善的矛盾糾紛應對和處理程序。基本可以按當事教師——班主任——科組長(級長)——業務分管領導——校務委員會(校長)這樣一個層級逐步應對處理。這個流程需要反復斟酌,充分聽取教師、學生、家長代表意見的基礎,形成文案,并向家長公示。同時,要對教師面臨家校矛盾處理方法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推演,每次遇到的事情都可以整理作為一個案例來分析處理,用于提高教師應對危機的能力。
再次,牢牢把握家校矛盾的共同核心,著力解決實際問題。家校矛盾問題縱有千萬種,無外乎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學生的切身利益,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的學業進步。師者,父母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對父母的心愿。教師也一樣,沒有哪個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變得更好,變得更優秀。只要我們抓住這個共同核心,聚焦具體的問題和訴求,和家長溝通起來就不會有太大的偏頗。學校各個層級教育工作者在具體溝通時要注意一些技巧和細節,比如,耐心傾聽,及時回應。好的傾聽已經是化解矛盾的一半。校方代表或教師切忌據理力爭,得理不饒人,非得爭個孰是孰非。這樣一來,不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可能還會導致矛盾升級甚至激化。
總的來說,家校矛盾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繞不過的客觀存在,我們要正確理性地對待,只要制訂完善的溝通制度,通過把握好矛盾的核心,注意溝通技巧,我們就一定能妥善處理好它。
責任編輯? 陳紅兵D163819B-A415-4126-8E44-3BB608897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