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幸昆
摘要:初中生是培養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中學進行黨史教育的洗禮,將會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當前初中歷史教育仍有一些問題,如:對歷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歷史教育方式單一、課任教師的專業素質不高。歷史學科在開展初中生黨史教育中具有優勢,在諸多學科中,歷史學科的德育目標與黨史教育具有諸多契合之處,而歷史學科又有大量與黨史教育相關的內容可供教師挖掘,因而歷史學科在開展初中生黨史教育中具有優勢。
關鍵詞:歷史學科;黨史教育;路徑
一、開展初中生黨史教育的意義
全國教育會議提出,要把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作為第一要務。我國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工作要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心,培養一批支持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的優秀人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一項重要政策,也是我們各級各類學校的任務。教育部副部長陳寶生在今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黨史教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歷史,讓廣大青年“牢固樹立歷史唯物主義、弘揚革命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這篇文章指明了初中階段黨史教育的方向。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未來。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作為培養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場所,教師要肩負起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光榮任務。同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在學校進行黨史教育,讓同學們認識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培養他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從小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
二、初中生黨史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文獻的整理,結合自身的調研,得出了當前中學生黨史教育存在的問題:一是對學生的關注不夠。隨著高中階段的到來,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課程的學習量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學生的學習時間越來越多,學習的時間也越來越多,而對歷史知識的研究卻越來越少。第二,中共黨史教育的實施方法比較單一。目前,學校所進行的黨史教育大都是在歷史老師的授課中進行,而學生獲取黨史知識的方式主要是由老師講授,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很多學校都是在五四、“國慶”、等節日、紀念日的時候才會進行黨史教育,但往往以德育為主,黨史教育為輔,整體教育缺乏連續性,教育效果不理想。第三,一些老師對黨史學習的認識還不夠,對其專業素養和相關實施路徑的不明確,都會對其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依托歷史學科開展初中生黨史教育的路徑
第一,日常課堂教學
所謂“普通教室”,是指老師利用教室,在校園中進行歷史教學。由于師生的教育活動多在學校進行,因此,這一實踐途徑較為普遍。在日常的課堂實施中,可以采用教學片段的方式,強調對教學內容的精煉和升華,并從“情緒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培養目標入手。
例如,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門課上,老師會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作為教材,讓學生根據地圖來看,在這段時間里,紅軍克服了什么困難?他們不但要面對敵軍的包圍,還要翻越雪山,翻過草原,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在任何時候都要冒著生命危險。接著,本文將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等詩歌的內容,從詩歌的內容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革命樂觀主義、浪漫主義精神。又比如《抗美援朝》一課,老師在講述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和抗美援朝的基礎上,播放了《英雄兒女》的片段,并播放了《英雄贊歌》的主題曲,讓學生們了解到了志愿軍軍人的愛國情懷,了解了他們為什么被譽為“英雄”,為什么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第二,行走課堂教學
所謂“行走課堂”,就是通過參觀歷史場館,采訪歷史見證者,對歷史進行宣傳。在全國范圍內,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歷史建筑,如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通過對這些場所的參觀,使人們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親眼看”、“親耳聽”,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體會到歷史的真實感,從而彌補歷史課的不足。例如,在《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課上,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場地的優勢,利用周末的時間,首先去一次中共一大的所在地,把所見、所思、所得都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老師的講解,來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行走課堂”也可以采取問卷式的形式,訪談有一定經驗的老人,他們根據自身的人生經驗,從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為學生提供資料,包括照片、實物、口述回憶等。例如,在“對外開放”課程中,老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安排一個訪談,讓他們列出一個大綱,在周末的時候,采訪他們的前輩(六十多歲),讓他們談談四十年前的社會情況,并把他們的衣食住行都寫下來,并把他們的房子里的東西都收集起來,以便在教室里展出。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分享他們的采訪,并將他們和當今的社會生活情況進行比較,談一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巨大變化,了解開放的意義。
第三,主題課堂教學
“主題課堂”是指以特定的歷史事件為載體,組織一系列與“主題”有關的手抄報創作、演講比賽、歌唱比賽、故事表演等,把黨史教育融入到教學之中。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課的教學中,結合國慶節的慶祝活動,組織同學們制作“國慶”題材的小報,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歡樂;對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并結合一些重要的事件,比如開辟井岡山道路,長征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講座,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同學們更加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參考文獻:
[1]郭金虹.初中階段黨史教育的探討.中共黨史研究叢刊,2012 (24):70-73.
[2]容金花.初中歷史研究的歷史研究.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4 (02):168-171.
[3]黃艷.加強新時代青年黨員教育工作的思考.中共黨史學報,2017 (12):1-1.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課題“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四史’教育策略研究”(K--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