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雯
摘要:為保證兒童本位教學理念下幼兒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本文以此為中心展開探討,分別從教學方式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創新角度出發,進行分析、介紹。經研究、實踐得知,教師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引導幼兒自主創作,對其美術課程的學習有積極作用。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將陶冶情操,有效提升個人創新意識、審美能力。
關鍵詞:兒童本位;幼兒美術;教學創新;評價創新
前言:
幼兒本身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基于美術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能幫助幼兒在不斷探索、嘗試中掌握相關課程內容。以兒童本位理念為中心的幼兒教育工作也將借此落實。在未來的幼兒美術教學工作開展期間,教師也要聯系實際,不斷嘗試新的更為有效的幼兒美術教學方法,努力給幼兒創造美的空間,使幼兒能在感受、探索中不斷進步。
一、基于兒童本位教學理念,對幼兒美術教學方式加以創新
在新時代,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參考兒童本位教學思想進行授課。經實踐發現,教師借此開展幼兒美術教學工作,能使幼兒在美術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幼兒也將借此完成美術課程學習任務。為進一步提升幼兒美術教學工作開展質量,下文對兒童本位理念下的幼兒美術教學新方式進行分析,僅供參考。
(一)使用低結構材料,營造美的空間
在過去的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會直接給幼兒講解繪畫技巧,并要求幼兒按樣板、圖片練習個人繪畫能力。這種美術教學方式不符合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且無法激起幼兒繪畫興趣。經研究發現,直觀、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吸引幼兒注意力,教師在此基礎上開展美術教學活動,能使幼兒美術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基于這一教學背景,教師應該借助多媒體展示美術課程內容。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帶領班級幼兒,打造美的空間,合理布置室內、室外學習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低結構材料,優化布置。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將結構化程度本身較低或生活中的廢舊品類型的材料,稱為:低結構材料。在布置教室時,教師應該根據班級幼兒的性格特點、年齡特點,引導幼兒借助這些材料布置教室。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課堂參與度將不斷提升,且將借此養成節約、保護環境等好習慣。且能夠在這一優質的環境下,親身感受美,在美的空間內學好美術課程知識。
(二)鼓勵幼兒在自主探索中尋找素材
通過調查當前的幼兒美術教學案例可以發現,當幼兒主動感知美,在感受過程中學習相關課程知識時,其美術學習效率將大幅提升。基于這一情況,教師應該鼓勵幼兒在自主探索中尋找美、尋找相關素材。經實踐發現,教師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繪畫,幼兒繪畫興致更高,且能夠將自己所見、所想展示在畫紙上。
就以“春天”這一主題的美術教學活動為例。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幼兒“什么是春天?”、“畫春天應該畫什么?”將無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很難真正體會春天的含義,畫出優質圖畫。在兒童本位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該鼓勵幼兒走出教室,在室外感受環境、感受春天,并引導幼兒找出身邊的春天景色。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夠在親身觀察中,發現人們在春天的穿衣習慣,且能夠找到大自然的變化。在幼兒初步了解春天后,教師鼓勵幼兒畫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能使幼兒美術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三)著重培養幼兒想象、創造的能力
幼兒本身想象能力較強,且會在繪畫中,美化個人喜歡、欣賞的事物、景色。基于這一情況,教師應該秉持兒童本位教學原則,給班級幼兒充足的自主想象、自主思考時間,引導幼兒將個人想法展示在畫紙上。幼兒在這一優質的學習環境下,將有效鍛煉、提升個人創造能力、想象能力,且會越來越喜歡借助繪畫展示自己的想法、心情。
二、基于兒童本位教學理念,對美術教學評價方式加以創新
為保證兒童本位理念下幼兒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質量,在授課結束后,教師會開展教學總結活動、教學評價活動。為保證相關活動的開展質量,使幼兒能夠得到有效評價,教師應該從綜合角度展開評價,借助評價幫助幼兒樹立繪畫自信心。具體表現為:教師在評價環節,應該鼓勵幼兒互相評價,并在幼兒表達完畢個人想法后,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幼兒進行總結、歸納。在總結、歸納時,教師應該優先使用激勵性語言,給予幼兒足夠的肯定。經實踐發現,教師在有效調動班級幼兒繪畫興趣的前提下進行授課,能使幼兒參與度大幅提升,隨后教師給予幼兒肯定的評價,并借此說出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的不足、缺點,更容易被幼兒接受,幼兒也將在后續繪畫活動中,以更好的狀態、更專業的手法完成繪畫任務。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細致研究兒童本位教學理念,在當前幼兒美術等其他教學活動開展期間,以此為中心進行授課,能給幼兒提供優質的美術教育。幼兒積極配合教師,在教室內、外尋找美、感受美,并借助畫筆將個人想法展示出來,能使相關幼兒順利完成美術學習任務。幼兒也將在這一優質的學習環境下,在學習美術課程知識的同時,有效鍛煉并提升個人創新能力、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任麗君.巧用信息技術讓幼兒美術教學多姿多彩[J].中國新通信,2021,23(17):218-219.
[2]付鵬.幼兒美術教學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2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