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紅 王玉軍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應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品味文本,感悟文字內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養。閱讀教學可指導學生以質疑猜讀為起點,化解教學難點,以人物對話為抓點,剖析人物特點,以表達特色為落點,體會寫法高妙,理解感悟,在認知方面和情感方面與作者達到共鳴,錘煉語文能力,讀寫結合,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語文學習充滿靈性,啟迪智慧。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改進策略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教育方式,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渠道和陣地。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文本教學,在教學設計時理應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品味文本,感悟文字內涵。閱讀感悟與理解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師生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不僅可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養,還可以此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創新,讓課堂教學更有戲,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一、以質疑猜讀為起點,化解教學難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課堂教學而言,有效、高質量的問題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形成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是人的素養結構中的核心技能。語文閱讀教學要從知識進入思維,問題學習是路徑。教學中讓學生在問題與問題的聯系中進行碰撞思維,感悟文本知識的本質,提升閱讀感悟思維和賞讀品鑒積累語文閱覽實踐經驗,培養和形成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疑問是點燃我們思維探索的火種。閱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通讀教材,了解內容,據題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猜測文本的走向,比照閱讀,激發探究興趣。如“列寧明知灰雀被小男孩子捉走,但他為什么卻問灰雀去哪里了呢?”凡此種種,鼓勵學生針對文章不同范圍、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會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或抓住課堂上生成的有討論價值的信息,讓學生去分析、質疑、提問、討論。使學生敢于向老師或同學質疑,把學生質疑問難當作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手段,使之逐漸養成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養成習慣,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對重點難點,深思熟慮,達到融會貫通。
二、以人物對話為抓點,剖析人物特點
在對話描寫中讓人物說“自己”的話,保證語言個性化,是人物活靈活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老舍先生曾經說過,描寫人物對話要做到“話到人到”,即人物一張口,其性格就立現,其形象就栩栩如生展現在你面前。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人物對話,啟發學生揣摩剖析、破解潛臺詞、感知人物形象。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科普童話,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活潑,內容充滿童趣,記敘了蟋蟀青頭和紅頭捉迷藏,紅頭不小心被牛吃到了肚子里,在青頭的幫助下紅頭獲救的故事。重在引導學生感受青頭臨危不懼,對朋友充滿真摯的情感,并且能靈活運用知識救出朋友。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發散性思維的空間和表達的機會。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發現文章里有豐富的對話描寫,而且課后練習題提出了“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青頭和紅頭對話時的心情,讀出相應的語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閱讀揣摩探究人物形象時,以人物對話為抓點,讓學生感受青頭與紅頭具有鮮明個性的語言,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通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談談自己的感受,在交流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深入體會文字傳達的情感,從而張開想象的翅膀,讓情感得到熏陶,剖析人物特點,深入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既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體驗,又培養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最后,引導學生想象“紅頭在心中還會對青頭說什么?”讓學生通過紅頭的口氣說出對文本思想的領悟,將文本承載的人文精神內化于心,使閱讀文本的目標達成層層遞進,水到渠成。
三、以表達特色為落點,體會寫法高妙
賞讀品鑒語文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感受語文魅力,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大自然的聲音》一文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以朗讀為主,輔以圖片、音樂、視頻等手段營造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風這位大自然的音樂家的美妙”,找出風翻動樹葉時、微風拂過時、狂風吹起時的聲音,學生抓住細節描寫,反復進行推敲咀嚼,抓住四個“不一樣”想象體會“風翻動樹葉時……”:什么樣的樹葉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什么樣的季節樹葉會是什么樣的,又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抓住文中描寫風聲的詞語“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充滿力量的聲音”,體會“微風拂過”的溫柔與“狂風吹起”的雄壯。了解、感受到作者獨特的視角,豐富的聯想,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擬人化的寫作手法,不僅寫出了聲音的美妙,還寫出了聲音的不同,以讀促學,習得方法。本身就充滿情趣,符合兒童的閱讀趣味。此時再結合寫作活動:在大自然這本“讀不完的大書”中,你都讀到了什么?仿照課文寫一寫,和同學交流。用閱讀品鑒中學到的方法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學生便能攜著“源頭活水”,如魚得水地開展寫作活動。
提高語文素養的根本舞臺是語文課堂,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語文學習的突破口應立足語文課堂,聚焦核心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還學于生,讓課堂教學更有戲。有效的閱讀,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學生深入思考,理解感悟,在認知和情感方面與作者達到共鳴,這樣的閱讀,可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豐富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積累語文學習方法,感悟文字內涵,積累是基礎,感悟是升華與運用,錘煉讀、寫語文能力,遷移應用,提高效率,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促進語文學習彰顯靈性,啟迪智慧,閃爍語文教育的光輝。
作者簡介:張躍紅(1972-),女,漢族,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班主任工作與語文教學研究;王玉軍(1972-),男,漢族,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語文教學與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