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幸
摘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概念。實際上很多實驗器材不能按要求配置齊全,特別是農村邊遠山區中學,實驗器材缺乏,因此物理教師要想方設法地開發物理實驗資源,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二次開發
引言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教學中不能沒有實驗,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概念,獲得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實驗所用的器材在學校的實驗室中不一定能全部配置,實驗實驗室里有器材就做,沒器材就不做的現象較為普遍,就算配齊器材有些做出來效果也不一定好?!皬纳钭呦蛭锢恚瑥奈锢碜呦蛏鐣笔俏锢硇抡n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提倡使用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實際上我們很多實驗器材不能按要求配置齊全,特別是農村邊遠山區中學,實驗器材更是缺乏,因此物理教師要想方設法地開發物理實驗當資源,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充分用身邊的物品開發、設計各種物理實驗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那么如何解決這問題,這就需要對物理實驗進行二次開發。本文就以上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挖掘實驗室和生活資源
1.1開放實驗室,增加學生實驗次數,要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實驗室的豐富程資源,通過建立開放性實驗室鼓勵學生利用實驗儀器進行各種探究活動。
1.2開發實驗器材,力爭做到一物多用。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開動腦筋,可以讓一個器材完成更多的實驗探究。比如: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試管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利用試管探究音調問題。用嘴對空試管吹,讓其發聲,再在試管中加一些水,再對著試管口吹氣,讓學生去聽聲音的不同,從而去感覺音調;在學習大氣壓強的時候,可以做“大小試管實驗讓學生體會大氣壓強的存在。在學習浮力的時候,可以利用試管制作浮沉子演示上浮、懸浮、下沉。還可以制作潛水艇模型演示潛水艇原理。
1.3用身體做實驗。身體是學生自身的物理實驗資源,通過切身的體驗更能加深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在研究聲音產生的條件時,可讓學生用手摸己發聲時聲帶的振動:;在研究摩擦力的可讓學生兩手心相對,感受兩手滑動時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增加兩手的壓力,感受摩擦力的變化;學習做功改變物體內能時,可讓學生雙手相互搓一搓,體驗溫度變化。
1.4用生活、學習用品做實驗。1.用日常器具做實驗,簡便、直觀,原理單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創新意識。例如用飯盆研究聲音產生的原因:用尺做實驗說明弦樂器的音調與長度的關系:用塑料尺研究摩擦起電:用美術課用的顏料研究顏料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2.開展自制教具活動,學校實驗器材配置雷同、整齊劃一,不利于教師個性化教學,同時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受極大限制,大力開展自制教具活動,例如:在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中,需要用滋水杯來完成實驗,但由于實驗室溢水杯數量很少,分組實驗的可能性極小,這樣我動員學生自制滋水杯,學生找來易拉罐和氣嘴,做出很有實用價值的滋水杯不但解決了難題而且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有些課本上的實驗按課本上的裝置來操作很難完成,這樣我就和學生一起“研究如何改進實驗裝置設計出新的教具,順利完成實驗。,如在演示升華現象時,課本上要求把碘放入試管在放入熱水中當變成碘蒸氣后再放入涼水中觀察現象,這個實驗現象不明顯,于是,我們把它改進了一下把碘放入燒杯中,在酒精燈上加熱,再在燒杯上蓋上圓底燒瓶,當固態的確變成碘蒸氣上升遇到冷的燒瓶底部直接凝華,效果很好,其實,物理課本上的很多實驗都需要改進,如:研究焦耳定律實驗中煤油受熱溫度變化不是很明顯: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操作繁項等。只要我們教師潛心鉆研大膽創新,一定會制造出更合理的教具,使實驗效果達到最佳。
2.實驗改進
2.1對實驗進行改進,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如講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這個知識點時,書上是把正在響的鬧鈴放在玻璃罩內,在逐漸抽出空氣聽聲音的變化,但事實上要想用實驗的儀器把空氣抽出很難,于是我們用另外一種方法完成這個實驗,家庭常用吸塵器把塑料帶里的空氣逐漸抽出,效果也非常好。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是力學中的難點,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相對運動趨勢不明顯,學生難以想象,可以在講臺面上放一張毛巾(以增大摩擦),再把一面有長毛的木板刷子放在毛巾上,長毛與毛巾接觸,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刷,看到木板刷的長毛發生變形,由變形的趨勢可以確定摩擦力的方向。這樣能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學生能生動地看到接觸層的有關情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2對實驗改進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做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演示演示實驗時,我把乒乓球放在通電的吹風機上方,看見球沒有被吹走,而是在球上方跳舞,學生看了拍手叫好,如再將連通器時,演示了劉謙在春晚表演的魔術把鏡中水喝完,并揭開謎底,其實兩個杯子下方構成了一個連通器,激發學生興趣,
3.從鄉村日常生活中開發物理資源
農村學生學物理開始都非常感興趣,一旦發現所學知識與實踐脫節,就會對物理失去信心。因此,把物理學活學透,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學習了 “杠桿的平衡條件”后,我們以桿秤為例,分析“小小秤砣壓干斤”的道理,思考:不法商販在交易時常用“招秤”牟取暴利,他們通常采用哪些手段?買進時如何做手腳,賣出時又如何做手腳?他們利用了什么原理?通過這個生活例子的探究,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就能有更深的理解,能用學到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在聲現象中,他們就能夠列舉許多自然界的聲音:熱現象中,他們能夠非常順利的理解沸騰現象,甚至能說出沸騰過程中水中氣泡的變化:光現象中樹蔭下的光斑、星光的閃爍、雨后的彩虹等更是他們耳熟能詳的自然景觀:特別在簡單機械中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的判斷、列舉,對于他們更是順手括來,像鐵锨、掃帚、扳手、撬棍等都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當然要比那些只見過沒用過,有的甚至見都沒見過的城市學生學起來輕松、感興趣的多,上述現象說明農村中學的學生生活經驗是豐富的,我們要善于引導、開發、利用學生的這種資源,極大的促進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