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軍
摘要:創客教育是互聯網技術衍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創客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注重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的同時增多其相關腦力活動。隨著其被人們的逐漸熟知,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本篇文章主要是以在創客教育的背景下探討如何優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水平,并分析創客教育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帶來的價值以及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現有問題,指出針對這些問題的優化策略,希望可以能為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創客教育;信息技術;教育
1創客教育的概述
創客教育是基于信息時代和教育改革下迎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創客教育重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更多的發展企業腦力靈活度。盡管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創客教育并不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靈活的運用已有知識。幫助學生提升自主,能動性,主動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為全面發展打好基墊。
2創客教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2.1加強學生對科技的認知水平
對于小學學習技術這門學科來說,最主要的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擴散性思維,增進其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在這門學科中融入創客教育理念,能夠大大的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幫助其更好的理解信息技術的內涵。比如,在課本中可愛的鼠標這一章節中,老師就可以以創客教育理念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其實踐,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索鼠標和電腦之間的關系,強化認知。
2.2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
基于創客教育理念,學生也能更好的認識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相關性。而不斷的探索,也能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加學習熱情。對于小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來說,相較于知識點的學習實踐內容更為重要。而小學生由于心智不健全,理解能力差,因此對枯燥的課程內容很難真正理解。這樣就容易打擊其自信心,而創客教育理念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做到自主的解決問題,自主探索提升信息技術水平。
3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重視程度不高
調查表明,國內90%的小學院校,更加注重學生在語文數學英語等方面的成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當中,使得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互聯網技術的重要性。互聯網技術大大的改變了人們生活工作的模式,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也越來越重要。對學生來說,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單單代表著一門學科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信息技術將成為其未來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能,而這項技能的培養才能幫助學生很好的與時俱進。學校老師的傳統思想使得學生很難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進而導致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水平低下。
3.2教學模式單一
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更加注重實踐,而由于院校重視程度不夠,使得老師也意識不到授課模式的錯誤。傳統的說教式授課模式,使得課堂氛圍無聊,降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進而導致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動力不足。比如,在鼠標陪我玩一玩這一課中,從題目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本應該是一節比較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但由于老師無聊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只能通過反復背誦知識點來掌握。大大的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4創客教育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策略
4.1轉變教育觀念
創客教育的流行,給教師的教育模式帶來了很多資源和挑戰,老師不能只看中午課本上的知識點,要更多的學會對教材的深入研究,課堂上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多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發散思維。課堂上老師可以多多引導學生注意將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增加其對知識的自主能動性學習。
4.2培養學生的創客精神
創客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客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思維模式和事物,而學生在碰到這些事情往往會表現出充分的好奇心,傳統模式下的教育大大的打擊了學生的好奇心,而創客理念下的教師,一定要多多引導學生利用起這些好奇心,并結合課本上的知識幫助其去探索事物和知識之間的聯系。啟迪其熱情的同時,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比如在小學信息課程巧用計算器這一課中,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設定一個情景,并讓學生去進行實際操作,也可以分組比賽促進其對知識點實際運用能力的同時,讓其了解比賽的真諦進而培養其創客精神。
結束語
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創客教育理念也逐漸普及到小學學校當中,當下很多小學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仍是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僅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學會對知識點的整合,引導學生自主的去學習,豐富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創客精神。
參考文獻:
[1]王同聚.走出創客教育誤區與破解創客教育難題———以“智創空間”開展中小學創客教育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2):44-52.
[2]楊濱.網絡“教學空間”支持下的創客教育———以蘭州市A校基于VP創客空間的PBL教學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7):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