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巧
摘要: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兼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以管理促教學是基本原則,通過不斷進行教學創新來提高地理課堂品質,給其他教師做好表率,也是責任使然。為打造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本文從課堂規則、教師素質、教學主體、教學模式四個方面提出改革策略,希望能夠加強高中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關鍵詞:教學創新;地理課堂;高中地理
引言:
地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也在高考中占據重要分量。因此,對地理課堂進行改革,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對于教師、學生和家長來說都非常重要。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改革主要是從班級管理和教學創新兩個方面著手。
一、完善課堂規則,促進課堂改革順利實施
完善的課堂規則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過去的地理課堂雖然也訂立了一些規則,但多數規則都是沿用舊制,對于在課堂上經常走神的學生來說,已經習以為常,無法真正對學生起到約束作用。且傳統課堂教學制度比較古板和生硬,人性化內容不足,實踐過程容易形成師生之間對立,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新型師生關系。比如面對學上課總愛睡覺的問題,在舊的課堂管理制度中規定對學生進行批評與處罰,多次不改則要請家長。舊課堂管理制度“教師”具有絕對權威性,學生表面上看起來聽話乖巧,實則內心叛逆,與教師對立,不利于課堂教學發揮效果。而且只要找到空子,學生會立馬失去約束,恢復自由散漫狀態。
新時代的課堂管理應當結合時代特征,采用新制度,通過合理進行獎懲激發學生內心的榮辱感。新制度中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東張西望或打瞌睡行為時,教師第一時間應當是給予提醒,并搞清楚學生瞌睡緣由,當學生無故多次瞌睡時再進行嚴厲批評,以此避免不了解內情而判斷失誤,讓學生心服口服。新制度中,對學生的獎懲方法也要創新,比如某教師罰兩位吵架的男同學站起來手牽手作為懲罰,幾秒鐘時間,兩位男同學就產生了羞愧情緒,不僅馬上相視而笑修復了關系,還起到了良好的“殺雞儆猴”作用,能保證下次遇到同類情況時主動采取和平解決方法。比如某學生課堂表現比較積極,教師獎勵學生周末景點門票一張,并允許學生把周末的作業推遲兩天上交。
二、提高教師素質,打造專業與溫暖兼具的課堂氛圍
課堂改革還少不了對教師的改造。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一方面應當注重提升地理專業知識與地理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還要注重教學態度和師生關系的構建。在地理教學中,班主任教師應當集專業與人性化于一體,對待學術上的問題要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學生的表現則保持關心和尊重。教師在授課水平過硬的前提下,自身性格與道德修養良好,能夠成為其他學科教師的表率,也能夠成為學生心中的表率。這樣的地理教師是有威嚴的,也是受學生和其他學科教師尊重喜愛的。
比如在教學“巖石圈物質循環”內容時,教師首先要對本節課知識有充分了解,完成基本授課準備,保證在課堂上把三大巖石與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講清楚。其次,教師要根據本節課內容,對巖石的分類與品種進行辨別與了解。當遇到學生拿出自己搜集的石頭提問時,教師能夠做到從容解答。學生心目中教師的形象也更為高大,他們對教師的信任感也會較強。另有一位學生,對于教師多次強調的“三大巖石特點”無法回答,此時教師沒有馬上批評,而是聯想到該生平時表現一向良好,于是詢問該生原因。在教師耐心且寬容的態度下,學生會放下防備,自愿敞開心扉,告知教師實際原因,教師也及時給予學生寬慰,并鼓勵學生調整狀態。
三、注重引導,完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角色轉化
地理課堂改革,還包括課堂主體從教師到學生的轉化。這里的課堂主體,指的是在整個課堂活動的構成中以學生為主,學生參與和探索的時間要占課堂時間的多數。改革后教師依舊為教學主體,但教學中的參與度與表現時間要大大縮減。要實現教學主體的轉變,教師要在講課時以引導學生自學為主,而非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學生,或告知學生結果。課堂主體的轉變,也是對學習過程與學習體驗的重視,強調對地理知識本質和根源的探索,弱化了地理學科本身,把地理學科放到自然科學的高度去教學,對于學生未來往科研方向發展奠定基礎。
比如在教學“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時,原先的課堂中多數時間是教師在上面按照教學設計按部就班進行授課,學生偶爾給予回應。課堂改革后,教師主要對教學流程進行梳理,根據課程導入,目標與重難點強調,互動與提問,課堂訓練等環節,設置問題進行引導。例如在課程導入中問學生“大家見過哪些水體?”“你知道這些水體之間的關系嗎?”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本節課的學習中。
四、敢于嘗試,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也是課堂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以往的教學模式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且都是先教后學模式。新時代的教學模式有很多,比如經過實踐驗證過的“先學后教”模式。“先學后教”是依賴互聯網技術,通過提前錄制視頻讓學生學習,教師在課堂上以知識補充和習題訓練為主的形式。“先學后教”的主要特點就是減輕教師的授課壓力,讓教師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與學生互動,以及進行知識鞏固。比如高中地理中“大氣的運動”、“陸地水與洋流”等內容都離不開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與記憶,但這些內容實驗難度大,教學中花費的時間必然較多。通過“先學后教”可以讓學生事先對重難點有基礎了解,課堂上教師再進行拓展,花費的時間就能夠少一些。
新的教學模式還有“6+1”模式。“6”指的“課程導學(導)——自主學習(思)——互動交流(議)——(典型展示)展——(評價總結)評——當堂檢測(檢)”的教學流程。“1”指的是練習與鞏固(練)。“6+1”模式,包含教學的所有環節和內容,是對課堂教學流程的完善。同時,“6+1”模式是基于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要完成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其次才能夠實現“6+1”模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高中地理進行課堂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改革的效果如何,與改革方向和實施過程密切相關。要實現以改革促教學,還需要對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以便提前規避。
參考文獻:
[1]孫國鴻.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剖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0(32):112-113.
[2]王平格.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管理[J].學周刊,2015(23):194.
[3]劉文娜. 高效“6+1”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