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枝
摘要:思辨能力是思考與辨析能力的統稱,也是高中生必備的核心素養。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可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品質與效率。基于此,文章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圍繞具體教學案例,從多角度探究思辨能力培養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旨在為高中語文教師的日常教學提供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思辨能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素質教育
“讀書可以明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并非拓寬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對社會、環境、文化、道德等的啟示,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獲得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浸潤,從而讓學生以理性客觀的態度、邏輯思維、思辨能力及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辯證地看待客觀事物與事件。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需要學生閱讀文本,結合自身所獲知識、所習得的技能、對生活及生命的感悟等評價文本內核心思想與觀念的價值,并將閱讀感悟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為此,高中語文教師要領會思辨能力的內涵,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一、對閱讀文本的主題進行思辨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懷疑、疑惑是高中生思考與辨析活動的起點,也是學生思辨能力形成與發展的“支架”。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經歷、現有知識等對閱讀文本的主題產生疑惑,可以伴隨著閱讀的逐步深入探尋文本內故事產生、人物變化的本質成因,對于其思辨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主題進行思辨,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內涵的認知從表象、片面逐漸轉化為深入與全面[1]。
以《林黛玉進賈府》課文閱讀教學為例,該課文的主題在于通過描繪林黛玉進賈府的所見所聞展示賈府奢侈生活及森嚴的等級禮法,暗示了在封建社會迫害下的后續的情節發展。教師可以從課文內賈母詢問黛玉可曾讀過書后黛玉對賈母及寶玉的不同回答這一情節入手,請學生思考作者描述該情節的意圖,指導學生把握好黛玉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引導學生辨析前后回答中黛玉的話語,讓學生認識到在封建社會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固有觀念,以此將小說內的人物命運置于社會、時代這一宏觀框架之下,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可以考慮到其文化背景,以此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二、利用群文閱讀提升學生思辨意識
群文閱讀是以多文本為基礎,以議題串聯起多文本,采取群體建構的形式達成共識的閱讀活動。群文閱讀自身便蘊含著思辨意識,如議題的提煉、多文本之間的關系等,教師利用群文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思辨意識。
以《拿來主義》課文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中的“當代文化參與”確定議題——如何正確對待當前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現象?在該議題的引領下廣泛整合與之相關的多文本,如季羨林《我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移星《從<花木蘭><功夫熊貓>看好萊塢眼中的中國文化》、田柳《“好萊塢式”精神滲透》。請學生根據多文本的創作時間、內容、核心思想等思考、辨析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東西方文化拿來、送出的主流思想,在拿來的同時包含的意識形態滲透及文化入侵,應當向西方送出何種中國文化及送出的形式等,使學生在多文本閱讀、對比及分析中看到新時代語境下對待中西方文化應當秉承的原則、持有的態度,即以送出為主,辯證性地拿來。此種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可以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學生文化品格。
三、以讀寫結合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培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突破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界限,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與收獲,并且能夠以邏輯清晰、生動貼切的書面語言表達觀點、抒發情感,以此幫助學生將思辨能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
以《寡人之于國也》文言文閱讀教學為例。在寫前閱讀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該篇文言文的寫作特點及語言風格出發,理解文言文中對于“行王道,施仁政”觀點的論證方式及其精妙之處,并引導學生深入認知孟子思想,從中提煉出深厚的智慧與精神力量。在讀后寫作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課文的某一方面進行議論或延伸,列舉真實的案例與社會事件等予以論證,指導學生分析孟子王道政治理想對當代社會的啟發意義及其對自身行為的指導價值,使學生可以將閱讀所獲的思考啟發、辨析結論等遷移至寫作中,繼而通過讀與寫的有機、有效結合逐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結束語
思辨能力是思考與辨析能力的統稱,也是高中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一大維度。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主題進行思辨,使其善于將課文內容置于宏觀的社會及時代框架下,繼而對文本內容及內涵產生深刻且全面的認知。同時,要積極開展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分析多文本的內在關聯,學會以思辨的方式看待客觀事物與事件。此外,注重讀寫結合,為學生思辨能力的發揮提供機會,以此逐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寧建.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1(35):72-73.
[2]陳玉.從初讀猜疑到深度質疑——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質疑能力的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