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云
摘要: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使譯者主體性從“隱形”走向“彰顯”。根據外宣翻譯的定義、特點和檢驗標準,外宣譯者在外宣翻譯實踐過程中,應當在尊重源語基本信息的前提下,為實現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國家形象的雙重目的,以譯入語為歸宿,采用靈活的翻譯策略,創造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外宣翻譯;翻譯策略
1 前言
翻譯觀的發展史是一部譯者主體性從“隱形”逐漸走向“彰顯”的歷史。傳統的翻譯觀以原作為中心,把翻譯視為一種跨文本、跨語言的活動,譯者的職責是在譯入語中從內容到形式忠實地再現原文,因此,對等或忠實與否成為評判譯者水平的重要尺度,而譯者應該是隱形的,在翻譯活動中處于從屬地位。德國功能翻譯理論代表人物之一弗米爾(H.J.Vermeer)首倡的翻譯目的論 (Skopos Theory)對傳統翻譯觀提出第一次挑戰,他把翻譯視作受翻譯發起人委托賦予譯者某種目的的行為,從對語言和文本的研究轉移到對翻譯行為的研究,從而拋棄忠實、對等的翻譯神話,打破了原文中心論的桎梏。西方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興起的翻譯研究“文化轉向”中,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蘇姍·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 西奧·赫曼斯 (Theo Hermans)為代表的操縱學派(Manipulation School)主張“翻譯就是文化改寫”,提出面向譯入語文化的文化學派翻譯理論,徹底顛覆了傳統翻譯觀,為我們認識翻譯提供了全新視角。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成為譯者的文化身份及譯者主體性的重要理論背景。從此,譯者從邊緣走向中心,其文化地位及主體性成為翻譯研究的重要課題。
作為一種具有明確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外宣翻譯更多涉及譯者的選擇與操縱的行為,因此,譯者主體性研究對外宣翻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提高外宣翻譯質量、發揮外宣效果起著指導意義。
2 譯者主體性
根據方夢之《譯學辭典》定義,譯者主體性(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亦稱“翻譯主體性”,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本質特性,即翻譯主體能動地操縱原本(客體)、轉換原本,使其本質力量在翻譯行為中外化的特性。譯者主體性亦即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客觀制約性包括雙語差異、不同的文化語境和政治語境等。譯者主體性貫串翻譯活動的全過程,不僅體現在譯者對作品的理解、闡釋和語言層面上的藝術再創造,也體現在對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的文化目的、翻譯策略和在譯本序跋中對譯作預期文化效應的操縱等方面(方夢之, 2011:91)。
查明建、田雨在《論譯者主體性》一文中對譯者主體性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兩位學者從翻譯活動的目的性特點指出,“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查明建, 田雨, 2003:19)
屠國元、朱獻瓏把翻譯目的性具體化為滿足譯入語的文化需要,認為:“總體而言,譯者的主體性就是指譯者在受到邊緣主體或外部環境及自身的影響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需要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創造性等特點。”(屠國元, 朱獻瓏, 2003:9 )胡庚申則在《“譯者主體”到“譯者中心”》一文中則從“原文—譯者—譯文”的關系指出,譯者處于這個三元關系的中心地位,是翻譯活動的主導者(胡庚申, 2011:5)。
根據以上論述,筆者認為,譯者主體性是指譯者在面對客觀條件制約時為實現翻譯目的而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自主、自覺、創造性地選擇和解讀原文,選擇翻譯策略,決定翻譯方法。
3 外宣翻譯的性質對外宣譯者的要求
根據張健教授的觀點,外宣翻譯是以完成那些以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任務為基本內容的翻譯實踐活動的總稱。外宣翻譯的特殊性在于“外宣”二字。其中,“外”指的是外宣翻譯活動的目的地,“宣”指的是外宣翻譯活動的傳播方式。外宣翻譯是以“外宣”為方式和手段,來發揮其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功能,從而實現其翻譯目的。在我國,外宣翻譯的主要任務是將漢語譯成英語或其他外語,讓世界了解中國。這些翻譯任務都是以“外宣”命名、以“外宣”為基本特征的翻譯活動(胡興文,張健,2013:101)。外宣翻譯重在宣傳,宣傳是其最終目的,翻譯是其應用手段。目的決定手段,具體的翻譯便成了為達到此目的的平臺和渠道,同樣,手段反作用于目的,良好的翻譯手段是信息傳遞的前提和必備,外宣翻譯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外宣的效果。筆者認為,結合外宣翻譯的對外傳播功能,外宣翻譯的目的可以進一步深化為:在國際上創造有利于我國的輿論環境,塑造我國的正確形象,讓世界了解中國,加強各國同我國在經濟、技術、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合作,維護最高國家利益。由此可見,外宣翻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翻譯,是發生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傳遞為內容、以各種媒體為渠道、面向外國民眾以及境內外國人士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活動,其基本目的是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最終目的是為了塑造國家形像,維護國家利益。
根據以上對外宣翻譯的定義,外宣翻譯在本質上是一傳遞信息為主的應用翻譯。法國翻譯理論家Jean Delisle 對應用翻譯的定義是:“以傳達信息為根本目的,運用語用學的原則來翻譯實用性文本。它特別區別于傳達有較強情感意義和美學意義的文學翻譯。”(方夢之, 2003:1) 因此,外宣翻譯兼有應用翻譯的兩大特點,即信息性和匿名性。信息性是指:“突出傳遞真實世界的客觀信息和現象, 在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上, 它往往重內容而輕形式,為突出信息傳遞的效果不惜改變原文形式(賈文波, 2004:1)。匿名性是指:“這類文本大多缺少個性, 大有‘官樣文章’、‘安民告示’一類文本的特征, 作者的身份往往處于一種匿名的地位。(賈文波, 2004:1)。外宣翻譯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基本上都是中譯外,也就是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外宣翻譯的目的是讓其譯文讀者準確無誤地理解譯文所傳遞的信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以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外宣翻譯的這三個主要特點為外宣譯者發揮主體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檢驗外宣翻譯得失成敗的標準,則是國外讀者通過我們的對外宣傳,有沒有聽懂來自中國的聲音,有沒有形成關于中國的真實全面的印象,有沒有幫助樹立中國正面的國際形象。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胡興文,張健. 外宣翻譯的名與實——張健教授訪談錄[J]. 中國外語, 2013(3): 101.
[3]屠國元. 朱獻瓏, 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