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過程中,固然離不開旅游資源的依托,沒有旅游資源就不能開發旅游產業。旅游業成為我國三大龍頭產業后,雖然為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也給旅游目的地帶來了消極的影響。這一消極的影響不僅影響著風情民俗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給當地古樸的風情民俗帶來了文化的沖擊。本文重點以旅游發展對旅游地風情民俗資源的消極影響提出相應的措施及對策,對促進旅游發展,保護旅游地風情民俗進行簡要的意義分析。
關鍵詞:旅游;風情;民俗;影響;對策;分析
對于任何一個已經開發旅游的地區來說,旅游資源是不可短缺的重要部分。學術界按旅游資源屬性分類,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而在我國旅游資源分類中,還增加了風情民俗旅游資源,飲食文化旅游資源和工藝品旅游資源,以及以田園風光旅游資源為依托的都市類旅游資源。由此可見,風情民俗旅游資源在我國是一個獨特的旅游資源。近年來,風情民俗旅游資源更是受到游客的青睞。在這一過程中,旅游發展不僅給具有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旅游目的地帶來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同時,也給旅游地帶來諸多的消極影響。
一、旅游發展對風情民俗旅游資源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造成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庸俗化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風情民俗文化逐漸商品化,失去原有的風情民俗生活方式。例如云南麗江瀘沽湖邊上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的“走婚”習俗,由于本民族不存在男娶女嫁的婚姻制度,導致游客對這一習俗的歪曲理解,從而誤解麗江摩梭民族傳統且淳樸的風情民俗,影響該地區風情民俗民族文化在旅游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如在帶有民族色彩的神話和宗教信仰厚重的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地方,相關部門在開發本地區的旅游資源的同時,把宗教信仰中所追求美好理想,同黑暗作斗爭的正面精神,在作宣傳時以封建迷信的恐怖,色情類的形式展現在游客的面前。由此可見,保留和維持原生態的風情民俗才是長久而高雅的。
(二)風情民俗旅游資源失去個性,趨于大眾化
一個地區旅游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的風情民俗,比自然旅游資源要更容易吸引旅游者的向往,風情民俗文化不僅是向游客展示本民俗的獨特文化,更重要的是區別各地區的風情民俗。但在如今的大融合社會環境中,風情民俗文化不再具有“我有他無,他精我優”的狀態。例如西藏蒙古族每年7月至8月慶祝豐收的“那達慕”文體娛樂大會。由于一波波旅游者為到“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去擁抱大草原的美,當地在經濟效益驅動下的莊嚴而隆重的“那達慕”大會幾乎是每天都在進行表演,從而失去了原有的風情民俗旅游資源個性。另外,在麗江市各寨的彝族,納西族同胞,由于從小就生活在漢族同胞的環境中,講彝語,納西語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無意中忽略了本族語言文明的傳承和消失。
二、旅游發展對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產生消極影響的對策
(一)政府制定相關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政策
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定制相關法律法規是對旅游資源消耗的有力保護。當前的旅游發展過程中,很多旅游目的地的風情民俗旅游資源都缺乏相應科學合理的保護,這對于旅游行業在歷史發展長久的資源吸引中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因此,當地的政府和旅游相關部門應密切合作,深入調研,在充分了解本轄區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現狀和長遠發展過程中,結合旅游學者提出的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意見,制定出相關的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實施保護的具體方案。將風情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區域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最終實現該旅游轄區的人文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提高當地人們對本土關于旅游發展中風情民俗文化的責任感
風情民俗旅游資源是深層次開展旅游業的基礎。歷史文化,風情民俗是一個民族生命力的傳承和延續,是一個民族智慧和傳統文化的積淀與結晶,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它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發展。所以旅游相關部門出臺關于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政策后,可以把本轄區的風情民俗旅游資源制作成學習手冊和宣傳海報,做到家喻戶曉。當地的人們,特別是在有特色的旅游鄉村,要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不斷增強民族意識,加強對風情民俗文化的學習宣傳和保護。
(三)高度重視本區域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與旅游者所屬民族的差異性,也就是風情民俗地方特色越濃,越有吸引力。對于經營者來說,風情民俗文化資源不僅代表本區域的特色吸引物,更重要的是代表著本區域的地域文化特性。在開發資源的過程中,要更多的考慮本地域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同時,還應該珍惜自己的傳統風情民俗文化,力戒矯揉造作,為表演而表演,為經濟利益而降低水準,去迎合旅游者的趣味。只有以旅游業為依托,承載特色文化才能達到經濟和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的發展。
總之,“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地域和文化構成了千差萬別的風情民俗旅游資源,這些差異使得旅游者產生了好奇心和神秘感。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為旅游者打開了一扇探險的窗口,旅游者通過這個窗口得以了解異地特色文化。而旅游發展對地區發展而言,既有利又有弊。旅游發展促進地區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會造成對環境、文化造成破壞。我們通過學習與分析,要想減少旅游發展對風情民俗資源的消極影響從而實現地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除上述的減少消極影響的措施外,還可以在轄區內設置旅游警察標識牌和崗哨等,通過發現,舉報和獎勵的途徑,既消除游覽者對本轄區風情民俗旅游資源的不良影響,也達到保護風情民俗旅游資源,使風情民俗旅游走上健康長遠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雷艷.淺析旅游開發對目地地文化地消極影響及對策分析[G].廣東東方職業學院.2019.03.
[2]劉青山.旅游發展對風情民俗資源的消極影響及其對策[M].江西財經大學.2012.
[3].龍騰涵.旅游業的發展對當地民俗風情的消極影響及對策探討[J].龍源期刊.2014(45).
[4].張婕.蘇定玲.民族民俗文化開發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J].龍源期刊.2018.08.
[5]張波.論旅游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6]肖星.嚴江平.旅游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
[7]阿拉衣.阿不都艾力.民族旅游開發對本土民族文化的影響[J].龍源期刊,2014.05.
作者簡介:蔣璐秋(1994-),女,漢族,云南綏江人,工作單位: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 ,職稱:助理講師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