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諾
摘要:芬蘭基礎教育因多次在PISA測評中取得優質的成績而備受教育界的關注。文章基于PISA 2018數據,通過對中國四省市學生和芬蘭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在基礎教育階段,芬蘭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高于中國學生。為提升中國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從教育理念的更新,課程研發與實施創新,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改善三點中展開分析。
關鍵詞:PISA 2018;基礎教育;學習效率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是中央為保障基礎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和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所作出的重大決策。[1]中芬兩國PISA 2018數據顯示,芬蘭基礎教育的學習效率遠高于中國基礎教育。芬蘭的基礎教育以追求人生幸福為教育理念,采用個性化的課程設置,強調學生的合作能力。因此,芬蘭的學生具備較高的學習效率與個人素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芬蘭基礎教育的成功經驗可以為中國更有效地落實雙減政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中芬學生學習效率的比較
在PISA 2018的測試結果中,中國四省市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關鍵能力素養上的平均成績分別為555分、591分、590分,在參測國家(地區)中均排名第一。[2]而芬蘭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關鍵能力素養上的平均成績分別為520分、507分和522分,可以看到,芬蘭基礎教育在學習成績上落后于中國基礎教育。然而,中國基礎教育獲得高分的背后是遠超芬蘭的學習時間。以數學能力素養為例,在每周數學課程分鐘數上,國際平均指數為223分鐘,中國以301分的平均每周數學課程分鐘數超過僅有171分鐘的芬蘭;在平均數學課時數上,國際平均指數為4.2課時,中國同樣憑借6.8的高課時超過擁有3.5課時的芬蘭。由此可見,芬蘭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高于中國學生。
二、中芬學生學習效率出現差異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芬教育理念的差異是造成中芬基礎教育學習效率出現差異的重要原因。中國的教育理念是以分數為導向,家長功利地根據孩子的學業分數評估孩子,學校及政府也有著各式各樣的機制,把學校、政府分出高下,最底層的依據都是“分”,都會把考分或競賽名次當作唯一或最重要的評價尺度和依據。[3]芬蘭的教育理念則是以人生幸福為導向,追求人生幸福。芬蘭學生的學習時間大多在生活實踐中度過,學以致用的常識教育讓學生把校內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幸福人生的追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的差異
中芬兩國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上的不同是造成學習效率差異的另一因素。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體現著統一性的特點,中國的文化課課時遠超技能課課時,技能課一般安排在下午。芬蘭卻認為技能課程跟文化課程一樣重要,芬蘭早間課程甚至可以是體育課。中國教育采用集體授課的教學方式,而芬蘭教師會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個性化的課程,進行差異化教學。班級里的學生會組成不同小組,不同小組在上學日的上下學時間都不一樣,每個學生都有專屬的課表,這樣的分組有重合,也有分層。芬蘭教育充分考慮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制定了合適的學習計劃,提升同一層次學生群體的學習效率。
(三)學習方法的差異
在學習方法上,中國教育以個體學習為主,芬蘭教育以團隊學習為主。中國學生通過個體的行為學習與概念學習完成學業,中國教育通過根據學生個體學習的能力水平將學生分流。芬蘭教育重視團隊學習,通過現象教學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團隊學習不是個體學習的簡單累加,團隊學習通過個體學習產生并作用于個體學習,依靠團隊力量合作學習更利于集思廣益,促進問題的解決,達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三、提升中國學生學習效率的措施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1.政府層面
“雙減”政策的“政治高度”重樹了國家對教育發展的決心。中國政府需要摒棄以“痕跡管理”為特點的新形式主義管理方式,考核向實績傾斜,[4]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生態質量觀與教育評價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學校層面
學校需要摒棄單向度的學業成績追求,從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高度,認識雙減的緊迫性與價值。學校教育應積極響應雙減政策將雙減落到實處,回歸教育的初心,以“育人”為主要任務,追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3.家長層面
家長需要摒棄教育功利化傾向,從孩子幸福人生的角度,尊重并支持孩子的成長需要。在唯分數論的教育理念中,孩子個性發展的需要被忽視。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支持孩子個性的發展,提高孩子的家庭幸福感,為孩子的幸福人生提供堅強的家庭后盾。
(二)課程研發與實施創新
在課程目標上,以促進學生發展為課程目標研發個性化課程;在課程內容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授相應的課程知識;在課程實施上,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調整課程進度;在課程評價上,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多角度考核學生的素質。政府和學校也可以合理創新,靈活地安排課程時間,開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學習計劃。
(三)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改善
1.教學方法
相較于中國碎片化的教學,芬蘭融合化的學習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提升綜合素養。中國教育一貫的分科教學難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信息技術時代,中國政府可以借鑒芬蘭經驗促進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整合,嘗試開展混合式教學。[5]
2.學習方法
芬蘭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著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學習通過個體學習產生并作用于個體學習,中國傳統教育中個體學習的學習方法也可以融入團隊學習,以個體學習為主,團隊學習為輔,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從本質上提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兆山,陳煌.“雙減”引發的對基礎教育的幾點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06):35-41.
[2] PISA2018測試結果正式發布[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 t/s5987/201912/t20191204_410707.htm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3]崔恒清.小學生減負:唯分數論的阻礙比我們想象的更頑固[J].人民教育,2021(19):6-7.
[4]以痕跡論政績,“痕跡主義”有點過了 不能讓痕跡管理成形式主義新變種[J].當代兵團,2019(04):44-45.
[5]賈雪楓.《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下教學要素關系的新變化及其影響——基于公共決策“三圈理論”分析框架的視角》,《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年第5期,第17-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