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群
近日,筆者有幸拜讀了朱永新教授撰寫的《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一書。在書中,朱教授為我們勾勒了未來學校的一幅幅圖景。他認為,未來的學校將是一個個學習中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學習共同體;未來的學生學習時間會逐步彈性化,完全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的個性化學習將成為主流;未來的教師也將成為自由職業者,適應“人機共教”的教學模式;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逐漸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學習過程更輕松,更貼近學生的個性和認知。讀罷,筆者掩卷沉思,浮想聯翩。尤其,對未來學校視域下的教師角色定位,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與認識。
一、個性課程的建設者
“課程”一詞,來自于拉丁語,意為“道路”或“跑道”,也就是指“學習的路線”或“學習的進程”。它就好比“人們沿著跑道奔跑”。因此,“課程”意義非凡,學什么比怎么學更重要。換言之,學生的人生是由他們學習的內容所塑造的。
朱永新教授認為:“未來學習中心的課程是以定制化和個性化為主要特征。要根據學生的天賦、潛能和個性、興趣來設計個性化的課程。”未來學習中心的學習內容將從補短教育走向揚長教育。現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削峰填谷”,是補短。揚長教育會讓一個人不斷的挖掘自己的潛能,讓自己變得更有自信。圍繞自己的興趣不斷積累、豐富和完善知識與能力體系,成為真正的自己。因此,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程,因材施教,將是未來教師的基本功。
近期,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執教了《詩經·蒹葭》。黃老師能根據學情,自出心裁,為學生量身定制了個性化課程。這一課程,主要包括三個板塊的內容:一是教材中的原文《蒹葭》(簡稱“原版”);二是瓊瑤版的《在水一方》歌詞(簡稱“瓊版”);三是黃老師自己改寫的《在水一方》新歌詞(簡稱“黃版”)。課堂上,黃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比較、辨析這三個版本在表達技巧、內容、情感等方面的異同點。尤其,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這組近義詞:“原版”中的“伊人”、“瓊版”中的“佳人”、“黃版”中的“美人”,體悟、感知原文用詞的準確與精妙。至此,黃老師意猶未盡,仍不滿足,他進一步盤活、深挖這一課程資源,順勢引導學生聯系當下的生活實際,對比少數的初、高中女生一些輕率,甚至輕佻的做法。黃老師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委婉、巧妙地勸告學生要正確、理性地處理男女生之間的關系,不妨可以向“伊人”學習,從《詩經》中獲取生活的經驗與智慧。
二、項目學習的指導者
未來教師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傳授知識。未來教師的角色可能會從過去的中心地位,變成一個指導者、陪伴者、學習伙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教師傳授知識的時間只占百分之十九左右;檢查學生的在線作業等,占百分之八;其余百分之七十三的時間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
朱永新教授認為:“混合學習與合作學習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學習方式。”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展,人工智能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人機結合的學習方式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雖然機器人不可能完全取代人,不可能代替人的思考,但機器人可以幫助人更好地思考。人和機器人一起學習,會幫助人變得更強大。很多東西,電腦可以幫助人學,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學。未來的智能機器人會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未來的教育也會進入“人機共教”的新時代。教師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收集、整理、創生各種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數據處理的方法與技術,及時分析教育教學中的各種案例與問題。因此,教師既是課堂的組織者、管理者、參與者,更是有效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科學教育方法。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一起排列一個問題清單: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分幾個階段、步驟來實施?每個階段、步驟大約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學生、老師和學校有哪些資源?還欠缺哪些資源?通過什么渠道、方式獲得這些資源?然后,再給予具體學習方法指導。比如,多學科整合的項目學習、基于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項目學習,等等。可以引導學生調查收集信息、構思設計方案、制作產品或實驗、測評和優化、展示和分享,以此來解決問題。在經歷、體驗整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既提高了綜合運用所學的各種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全面的科學素養,包括合作能力、交流表達能力、領導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
三、幸福教育的踐行者
朱永新教授認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人類教育的最高理想。讓每個學生真正享受日常的教育生活,真正喜歡日常的學習過程。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礎,是讓每一個人能夠真正快樂地、自主地學習,讓每一個人能夠真正地享受學習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讓每個人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與天賦,讓每個人在和偉大事物相遇的過程中發現自我、成就自我,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來就是增進幸福的重要途徑。挑戰未知,合作學習本來應該就是非常幸福的。教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人成為他自己。
人什么時候最幸福?當一個人實現屬于自己夢想的時候,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才華的時候,當一個人找到自己愿意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東西時候,當一個人能夠非常癡迷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才是最幸福和快樂的。
杜威曾嚴肅批評教育遠離社會生活的問題。他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明確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有一句格言是這樣說的,“真正懂得人生的人,是為了欣賞而趕路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應該是未來教育的方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我想,應如美國19世紀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詩中所描述的那樣:“希望就像一只鳥兒,棲息在心靈的枝頭。”
去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一“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就是堅持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應該回歸生活,助人追求幸福。我們教師既是責任擔當者,又是幸福教育的踐行者。
“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未來已來,我們已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