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淼紅
摘要:《指南》背景下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作為銜接一日各環節的“紐帶”,過渡環節是行程中間的“驛站”,綜觀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在組織各個過渡環節中的語言表達方式,大多慣用“敲鈴”、“拍手”等單一無趣的指令性動作及手勢組織活動,使幼兒一直處在被動和反感中,長此以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造成拖延現象,拒絕配合。本文主要闡述怎樣從幼兒年齡特點出發,選擇他們喜歡的音樂代替教師枯燥的語言指令,從而使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開展一日活動。讓幼兒在各種不同的快樂活動中獲得學習、生活上的成功體驗,促進幼兒情感的發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學習。
關鍵詞:一日活動;過渡環節;音樂;選擇與運用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包括:入園、早操、教育活動、自由游戲活動、盥洗、進餐、睡眠、午點、離園等。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間都需要過渡環節,需要教師有組織有目的地引領,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陋習:有些教師在組織過渡中慣用指令性語言,利用“敲鈴”、“拍手”等單一無趣的指令性動作及手勢組織活動。雖然幼兒很容易聽到這種高分貝的聲音,但是這樣的聲音反反復復,幼兒聽了情緒不愉悅,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造成拖延現象,拒絕配合。那么怎樣改變此現狀呢?我們覺得,將“音樂”融入到一日生活、過渡環節中,讓音樂替代老師的口頭指令,不僅能減輕老師的工作,而且長期堅持下去,能夠使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聽到某段特定的音樂,會自主地進行相應的活動,使生活、過渡環節銜接更自然。
那么一日活動那么多的過渡環節,哪些環節適合運用到音樂指令?各環節適合哪些風格的音樂?各環節音樂選取的長短?等等問題我們教研組經過了多次研討。
(一)環節各異,給予狀態提示
首先,我們覺得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它運用旋律、節奏、音的高低、強弱和長短來展現藝術,表達思想和情緒,刺激幼兒的大腦,促使幼兒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我們覺得不同環節可以用不同的背景音樂提示。
一日活動中過渡環節所需要的時間不等,有的環節較短,有的過渡環節較長,如:盥洗環節、區角游戲、整理玩具等活動環節需要10分鐘或者更長的時間,為此教師要預算好活動的時間,根據活動時間來剪輯音樂的長短。把較長的歌曲進行剪切,要把較短的歌曲進行循環。并預留長于活動2-3分鐘的時間,等待個別較拖沓的幼兒,也可提示其他幼兒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教師還應幫助幼兒了解音樂的內涵,熟悉旋律、風格、節奏、音高等方面的變化。當幼兒對音樂熟悉了.我們便可邀請幼兒一起參與討論:哪種音樂可以放在哪個環節?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可以使用哪首曲子?以此來引導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指令的設定。如給幼兒傾聽《小蘋果》,可問:“小朋友們覺得這首樂曲用來做什么事情比較合適?”“當我們該收拾玩具了可以用哪首音樂來提示我們?”師幼共同協商并確定后,教師再提出要求:“聽到這首樂曲后,我們的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樣?”使幼兒明確指令的要求。音樂一旦選定,不再輕易調換曲目,以幫助幼兒盡快建立動力定型,且班級人員之間的配合要默契,規則要統一。
(二)風格多樣,給予多元選擇
音樂的風格多樣,有輕快的、優美的、激昂的、舒緩的,不同風格的背景音樂適用于一日活動的不同環節。在可以隨機播放音樂的過渡環節,教師可以選擇各國各民族經典的曲目,讓幼兒接觸多種音樂風格,提高幼兒欣賞音樂美的能力。如:中國的民樂、鋼琴曲等,并在各個環節中選擇使用。例:晨間點名活動時:每天單調、呆板的點名加入旋律、聲勢、節奏等音樂元素后會變得充滿活力,會讓孩子們期待。舉例:《把我的名字唱出來》填充到歌曲的演唱中,或把名字唱成不同的音階:這們孩子感應了自由變化的節奏句,并在無形中鍛煉了將其唱詞與節奏對應的能力。能激發他們的節奏創編、即興和聽辨能力,點名環節就變得更有趣了。
集體活動前:可配合節奏樂的練習如:《猜拳歌》、《一二三、剪拳布》。事先把旋律錄下來,音樂響起,老師帶著幼兒拍打身體進行節奏練習。等全部幼兒坐好,精神集中后開始上課。戶外活動時間到了,加勒比海盜的《will and elizabeth》我們覺得還蠻好的,或是《He’s a Pirate》也不錯,孩子們聽到這些帶有激情的音樂,馬上就會加快速度排好隊到操場進行戶外游戲。
(三)循序漸進,音樂主導過渡
當幼兒對音樂有了一定的熟悉度,部分幼兒明白自己在音樂中該做什么,但并不是所有幼兒都能馬上養成良好的常規。幼兒的自制力較差,教師要不斷地示范及強調。當然,幼兒存在著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幼兒,教師的指導策略是不同的。隨著幼兒對背景音樂越來越熟悉,對音樂的依賴感就越來越強。根據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幼兒已經對這某一時間,某一場景出現的某一首歌曲有了一定的條件反射,在這樣不斷地反復強化的過程中,教師已經無需用肢體語言或口頭語言去左右孩子的行為了。到了這個階段,音樂已經起到了讓幼兒在美的氛圍中愉悅地享受一日活動的作用。離開教師語言和肢體的壓抑感,幼兒的一日生活會更加快樂,更加自由,同時自身參與感更強,自主能力也就不斷地提高了。
將“音樂”融入到一日生活、過渡環節中,讓音樂替代老師的口頭指令,不僅能減輕老師的工作,長期堅持下去,能夠使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聽到某段特定的音樂,會自主的進行相應的活動,使生活、過渡環節銜接更自然。更重要的是音樂不應只是局限于某個專門安排的課時活動,讓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的音樂就更靈活、自然地融入到一日生活中,更體現了“生活處處有音樂”的思想,這樣幼兒在感受音樂帶來快樂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提高了音樂修養。
總之,在幼兒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中,音樂可以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教育有心,就會做出適合幼兒發展特點的選擇,并根據他們的心理需要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策略,讓幼兒充分體驗到豐富多彩、合理又有趣的過渡方式,進而無所痕跡地滲透在每個活動之間,使幼兒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都過的充實而有意義。相信我們的孩子們在時時有音樂的幼兒園里生活會更開心、更快樂、更有吸引力,而我們的教師也會收獲更多的教學經驗,我想這比什么都珍貴。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