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文
摘要: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小組合作教學在中學教學中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初中生剛剛進入化學學習,對化學這一科目比較陌生,同時也感到好奇,小組合作積極討論,組內成員互相幫助,有利于更好地接受這一學科的知識。作為教師,應該充分研究如何使小組合作效率最大化,利用初中生對化學科目的好奇來培養初中生生的學習興趣,使初中生愿意主動探究與鉆研化學問題。本文就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與實踐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組合作;初中化學;認識與實踐
引言
初中生的年齡較小,自制能力較弱,對不喜歡的學科難以投入較多的時間,因此初中課堂的效率不高、厭惡課堂也就導致了學習成績差、教學質量低等問題。教師應該創設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致力于學生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踐,讓學生在廣泛的化學實驗和研究之下,獲得一個新的知識體驗。
一、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深層認識
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可獲得單一且片面的理解,若學生想要進一步對化學知識進行了解,就變得比較困難。而對一個事物進行了解,一定要是全面的,小組合作學習,集思廣益,才有利于每個初中生全面地理解化學知識。而且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但一旦競爭成立,就會出現勝利者和失敗者,課堂的問題沒有那么多,結果一般是一個人獲勝,其他人失敗,會打擊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時間一長,就容易使初中生認為自己與獲勝者之間有差距,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有部分學生容易沉浸在一次課堂的“失敗”中,對競爭感到恐懼,進而不愿意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不利于對初中化學知識的掌握。
小組合作式學習有利于將競爭目標轉移到組與組之間,小組之間互相幫助,研究學習任務,完成學習目標,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有利于培養集體意識和責任感,共同經歷成功,共同克服困難,接受失敗,而失敗進行小組分解后變成下一次競爭的動力,減少了初中生化學成績兩極分化,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在小組合作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重視,積極發表見解,獲得同伴的認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小組合作久而久之,也不僅僅會體現在課堂中,也體現在班集體中,有利于班級互相團結一致。
二、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實踐
2.1正確認識每個學生的優勢和劣勢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要求學生進行互幫互助,然而只有認識到學生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合理分配,小組才可以合理地互相幫助,優勢學科帶動劣勢學科,促進學習互相進步。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根據成績和個性的研究,進行小組分配,確保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綜合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和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其他成員綜合他們的優劣勢進行分組,個性和學習能力都相互影響,有利于小組之間各成員共同進步,在合作中鉆研知識,培養合作技巧,也有利于初中生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
比如在進行科學出版社初中化學第一章第一節《身邊的化學》的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預測學生的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并進去小組分配,在課堂中進行觀察,并進行小組調整,讓學生合理地在互相促進中學好化學。
2.2教師合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都是在進入初三后統一接受化學課程,因此,每個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教師應該合理利用到這一點,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的同時,也會產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學習能力較差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都愿意主動嘗試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教師應該主動利用到這一點,督促學生不松懈地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任務。
比如在進行科學出版社初中化學第一章第二節《化學實驗室之旅》的教學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這一科目的學習起點是相同的,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一樣的,只有態度問題不一樣,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證明自己的能力,讓學生受到鼓勵,愿意認真對待化學這一學科。初中生的競爭意識還是比較強的,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合理地分配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化學任務的完成,也使每個初中生有機會愛上化學。
2.3進行評測,驗收合組學習的成果
教師應該不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和研究,評定小組成員的存在性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通過對課堂學習的觀察,進行鼓勵和反思,總結經驗和不足之處,不斷進行改正,從而使小組學習更加完美,更利于學生互相進步。
比如在進行科學出版社初中化學第三章第一節《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前兩章的學習成果決定要不要進行小組成員間的調動,向他們指出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改正,同時小組調動要符合學生意愿,不要打擊學生對課堂的積極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式學習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在走神的時候還可以進行提醒,有利于互相進步,在學習過程中強化記憶,提高化學課堂學習的高效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肖靜怡. 分析綜合性學習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現狀[J].黃河周刊,2020(123):111-112
[2]習冰 探究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J].初中化學,2020(111):31-32